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2018-02-05刘震乾
刘震乾
核心素养要以我国传统教育的“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核心素养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和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道德与法治》(政治课)教学更要消除满堂灌的单纯理论说教,落实育人的本质,实现教学的最大化。
一、开展促进素养生成的课程设计
1. 整合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凝练成长主题,解决学生困惑,对学科课程进行改造,使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一是将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现有的《人生规划》《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公民教育》《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整合,遵循学生成长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蕴含在不同内容中的思维方式、真善美观念,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是学校育人的核心,也是学校促进人的素养生成的核心问题。二是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部心理、道德、法律、国情这四个知识体系的内容,共同指向某一个问题,多角度、综合性地解决学生困惑;三是利用主题内容的教育因素,把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的资源引进课程,设立讨论话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 创设生活化的能力课堂。生活化的课堂就是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生活中,源于生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首位,将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和难以共鸣的课堂例子进行激活,化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为主动参与式的生活化课堂。例如:在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出生情景”、“重病难熬”和“车祸死亡”的视频,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观看、思考、问答、辩论等环节,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脆弱,再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过程、思辨争鸣,让学生从中以情境分享学习,从中提高获取掌握知识的能力,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珍爱生活,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掌握知识点,从而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3. 构建实践型课程的设计。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政治教学要跳出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注重道德践行,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构建实践型课程,是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我们在立足教材、改造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的基礎上,结合每学期的“成长主题”和“课程内容”拟定实践主题,采用问题性学习的思路,借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家庭、厂矿、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生活中提炼问题,从生活中寻找问题,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习小组各自设计问题主题,制定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编制问题性学习工具,最后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写成实践活动主题报告,并在班内进行展示。每个学年开展六次,上学期安排在“十一”、元旦、寒假,下学期安排在清明、“五一”、暑假,每次展示后作为小组的标志性成果,并对每个学生进行个人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生长核心素养。
二、构建学生参与的平台,发展核心素养
以实践为基础,构建学生参与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是发展核心素养、提高公民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参与家庭活动发展核心素养。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孩子的良好素养或不良习惯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和熏陶。在学校表现好的孩子,几乎有较好的家庭环境,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而在学校问题较多的学生,其家庭教育就存在缺失,有的过分弱爱,有的简单粗暴,有的放任自由,引起孩子性格和心理怪异。因此,我在近几年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关注与家教相结合,重视参与家庭教育活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素养教育活动。如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培养劳动素养。很多初中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书包乱七八糟,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从事基本的劳动,这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形成影响很大。我要求政治科代表,开展每天参与做家务情况登记制,要求家长引导孩子写劳动体会,在劳动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中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培养劳动技能。同时,要求家长重视引导孩子参与社交活动,有的孩子生性内向,不爱社交,没礼貌,自私自利,不懂人情世故,情商较低,但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都是在人群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友谊的天空》和《师生情谊》两个单元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找小伙伴,交朋友,参加家庭、亲朋聚会,参加邻里活动,接待亲戚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沟通,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素养。
2. 参与学校活动发展核心素养。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的素养。要求学生从读、听、想、说、写五方面去落实:“读”是学生自身的前提,让学生阅读教材,如读目录,了解本课的位置;读标题,了解本课内容的主题;读教材,了解本课的实际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听”就是让学生听老师讲、听有声片段,理解学习内容。“想”是把自己读和听到的过程进行思考,再加工成理性认识。“说”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讨、交流,回答问题。“写”就是让学生笔记、划重点、做作业,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课余活动。我在政治教学中把学校开展的“家庭五个一”和“学校五个一”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结合起来,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投入竞赛活动,在参与活动中形成技能,培养友善理念,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养成拼搏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参与社会活动发展核心素养。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在学生时代,家庭、学校不注重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走向社会生活以后,很多能力、素质就要重新学习培养。如果在学生时代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会使一个人在走进社会时很快适应并融入社会生活,而且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很好的贡献。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培养健全的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培养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在走向社会后就能尽快适应社会现实;培养了较高的独立生活能力,在走向社会后就能够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形成了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能与他人正常交往,顺利沟通,有利于很快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如果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就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时代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培养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最终会成为他们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参与社会生活才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三、指导学生理性利用媒介发展核心素养
1. 提高使用和参与媒介的素养。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海量的信息,学生作为媒介的传播者、使用者和参与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更为重视指导学生提高其使用和参与媒介的素养,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学会正确判断媒介信息的美、丑或善、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媒介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信息,通过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在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分辨信息真伪,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掌握选择媒介信息的主动权,提高媒介信息运用素养。
2. 提高分辨媒介信息真伪的素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学生往往对负面信息特别感兴趣,传播速度也特别快,可见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思维尤为重要。如在探究“如何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的议题时,针对媒介议题,教师要理清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对媒介信息进行结构化加工。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媒介所构建出的拟态环境,分辨媒介构建的“真实”与“虚伪”;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借鉴性和危害性,理性分析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庸俗信息、垃圾信息等,扬长避短,批判性思维,提高媒介信息分辨的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邱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