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唱好“主角”,课堂无限精彩
2018-02-05吴丽燕
吴丽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数学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开放自主学习空间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外,更应该指導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探究的“学堂”,让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实践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感到真是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老师不作任何铺垫、暗示,让学生尽可能地去领悟、发现新知。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只要把学习的内容(即标题)告诉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看书自学,目的是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深入地掌握知识。
例如:侯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十册“百分数的认识”时,首先课前设计了一张表格,布置学生回家或到商场收集生活中有关的百分数(酒的浓度、果汁中水果的含量、牛奶中奶的含量等),上课时课件出示美国NBA篮球火箭队对湖人队比赛视频及姚明每一节进球得分和总分。然后提出问题:哪一节投的球多(即命中率高)?让学生想办法求出来,从而使学生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成了水到渠成,自然就掌握了。
本节课老师充分留给了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让学生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去学习研究。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记忆深刻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引领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非常积极而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习创造的目标。因此只有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时,才会出现一种激励、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折叠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出:原来圆是可以通过剪拼成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还知道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所以就很容易就得到了“圆的面积等于半周(C÷2)乘以半径(r)”,即“(2∏r÷2)×r=∏r2”的结果,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激活学习动机,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任务。
三、组织讨论指导习练
学生在自学探究或学习过程中,有时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老师组织恰当的讨论,如:我在教学“包装的学问”时,教学到“四盒牛奶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包装纸?”,我采取了4人小组合作,然后指名汇报,而且要求不重复和不遗漏,学生最后展示6种方案的摆法并且算出了结果和说出了那种方案最省的理由。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和掌握了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观点,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四、注重方法训练思维
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就注重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一个无盖的铁皮圆柱体水桶,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这时老师要稍为点拨:有几个面?怎样运用公式?使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数学思维素养。
责任编辑邱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