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节《正方形的判定》同课异构案例分析与反思
2018-02-05陆远坤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每个教师深思。当前的教育形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应该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教学活动。互动的过程中免不了需要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所以课堂提问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手段,同时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同课异构;案例分析;反思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我们正是满怀着希望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信念,而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工作之中。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课堂,而应该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教学活动。互动的过程中免不了需要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课堂提问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學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手段,同时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检查教学效果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怎样发问?问谁?问什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巧妙地将问题贯穿在教学当中、服务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现就在我区第二初级中学举行的顾老师和陈老师两位教师的两节《正方形判定》同课异构公开课,谈一下这两节课我观察的两位老师的提问情况。
一、 课堂提问的次数差异
正方形的判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章第2节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六课时,本节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类比,注重图形的分析、判别;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正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引入了正方形的判定,这节课既是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判定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广泛的收集课堂信息,我特地在课前设计了提问量表和学生座次表,同时将我听取到的课堂情况记录在表内。
顾老师和陈老师提问汇总数据收集如下:
铺垫型:12个和8个;思考型:4个和2个;创造型:1个和1个;过易的:4个和10个;过难的:3个和6个;无意义重复的:1个和2个;一问齐答:25个和12个;从以上数据看出,两位老师的提问都超过40多次,但从统计中可看出教师在有些问题的呈现上对我们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基本控制手段,为使课堂提问能发挥最大的收益,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在呈现问题与选择对象的时间顺序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更不能突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二、 课堂提问的学生位置差异(两位老师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是提问的频次)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兼顾,尽量使每位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体现学生受关注的公平性。从上表可看出,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的还是比较不错,这与我们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 观察结果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 观察结果分析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巧妙的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这一工具,把握好提问“技巧”并多层次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的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问,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认知,同时要研究教学中提问的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减少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问质量,就必须要在对本班学生基础有很好认识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预设性和针对性。
(二) 教学建议
1. 从提问数据个数可看出,两位教师在一问齐答这一块上所占的百分比都是最高的,齐声回答算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忌讳,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学生条件反射,不加思考,人云亦云。齐声回答,还将反应慢的学生的思路打断,影响他们的思考。希望两位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一问齐答有所改进。
2. 从提问学生位置可看出,两位老师在对最后两排的学生的关注度上明显是不够的。公开课怕坐后排的学困生答不起,不让他们作答,这样会让这部分学困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课堂上对教师抛出的问题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状态,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更应该特意“关注”学困生,设计一些他们能回答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心理感受到被老师关注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崔允漷,沈毅,吴江林等.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陆远坤,一级教师,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