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如何协同增效?
2018-02-05周国梅周军
□ 周国梅 周军
五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五年来,“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丰硕成果。在丝路精神召唤下,“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在“一带一路”设计之初,中国政府就提出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作用,国际社会怎么看?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议程》)从3个维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设定了宏伟目标,即通过善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包容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在15年的实施周期内,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无论对哪个国家而言,都是一项巨大挑战。从议程实施三年的进展看,经费不足、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气候变化、零饥饿等目标实现面临一定风险。
作为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被国际社会认可为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解决方案之一。
联大主席莱恰克表示,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分享财富和最佳实践,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指出,《议程》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共同的宏观目标,都旨在创造机会,带来有益全球的公共产品,并在多方面促进全球联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政策以及文化交流,带来新的市场和机会,“一带一路”倡议对《议程》的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环保协会总裁克朗普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带来经济繁荣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效益。
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实现《议程》设定的环境目标,有哪些直接贡献?
绿色“一带一路”的内涵是,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提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绿色化水平,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环境指标的实现做出直接贡献。
1.推动生态环保的政策沟通,加强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
政策沟通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中国将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机制与平台建设,与沿线国家开展政府间高层对话,利用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欧亚经济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强化区域生态环保交流。
政策沟通活动将有效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加强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目标17.16),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一致性(目标17.14),为各国创造平台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最佳案例。
我国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环境署正在共同筹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国际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响应。其中,有30多个是来自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等。相信联盟未来将会成为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交流可持续发展议程经验的有益平台。
2.防范设施联通的环境风险,保护区域生态系统
绿色“一带一路”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大绿色化工程,注重生态环保公共产品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转移交流合作示范基地、环保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升级。
“设施联通”中的绿色要素,与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一方面,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陆地与内陆的淡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目标15.1),减少自然栖息地的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目标15.5);另一方面,还可帮助有关国家升级基础设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更多采用清洁和环保技术及产业流程(目标9.4)。
以肯尼亚蒙内铁路为例,建设者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对察沃国家公园的负面环境影响,为长颈鹿设计了可以不低头就通过铁路线的“特殊通道”,并在沟渠处设置了100多个涵洞,方便斑马等动物饮水和小型野生动物穿过铁路,以不妨碍动物正常迁徙。同时,由于铁路货运有助于减少公路货运,从而可以减少40%的公路二氧化碳排放,并降低公路运输相关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
3.促进绿色贸易畅通,改善生产消费效率
在贸易领域,绿色“一带一路”可以促进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便利化,分享环境产品和服务合作的成功案例,推动提高环境服务市场开放水平,扩大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其中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是重要措施。通过建设“一带一路”绿色供应链合作平台,可以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角度推动绿色发展。通过贸易的手段提高沿线国家的持续生产和消费水平,有利于“一带一路”区域逐步改善全球消费和生产的资源使用效率(目标8.4)。
4.推动绿色资金融通,促进清洁技术投资
绿色金融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保驾护航。绿色“一带一路”要通过金融工具全面认识和积极预防项目中的社会与环境风险,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加强项目环境风险管理,提高对外投资的绿色水平。“一带一路”沿线的绿色投资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发展绿色产业前景广阔,仅能源领域就有超过5万亿美元的投资前景。绿色金融可有效促进对能源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目标7.a),支持从多渠道筹集额外金额资源用于沿线发展中国家(目标17.3)。
如丝路基金从业务开展初期就贯彻绿色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其投资原则之一为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投资领域包括重点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多层次互动,形成能源资源广泛合作。丝路基金首单投资与三峡集团合作,支持中巴经济走廊的卡洛特水电站清洁能源项目,已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切实支持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一个典范。
5.加强环保民心相通,推动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
绿色“一带一路”不断加大绿色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在环保政策、法律制度、人才交流、示范项目等方面开展绿色对外援助,持续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加强沿线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互动与交流,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提升沿线国家的环保能力。
这些活动和项目能有效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科学和技术能力,采用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目标12.a),促进发展中国家开发以及向其转让、传播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目标17.7),通过南南合作加强国际社会在发展中国家开展高效和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目标17.9)。2016年“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正式揭牌。此中心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的高端实体平台,旨在推动国内环保企业、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开发先进环保技术,支持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三、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我国在生态环保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几年来,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构建生态环保交流合作、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三大体系,打造沟通对话、信息支撑、产业技术三大平台,推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环保政策法规和标准、环保技术和产业以及社会组织“走出去”,“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交出一份成果丰硕的靓丽成绩单。
一是顶层设计先行,谋定而后动。2017年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明确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原则、目标、路线图和重大项目。
二是加强对话,促成共识。2016年在深圳市举办“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国际高层对话会,俄罗斯、柬埔寨、老挝等16个沿线国家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4个相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开展政策交流,就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培训“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人员900多人次,分享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
三是重点区域领域合作取得务实成果。设立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实施绿色澜湄计划,成立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成立中非环境合作中心临时秘书处。向缅甸、尼泊尔、马尔代夫分别提供价值2000万元的低碳节能类应对气候变化物资。
四是建立机制,推动项目绿色化。发起《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企业倡议。第一批共有19家企业参与,涵盖能源、交通、制造业、环保产业等多个领域。建设“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和中国-东盟环保产业与技术合作示范基地,在核能署多国设计评价计划机制下成立“华龙一号”工作组,支撑核电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正重点筹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这是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倡议。我们将把国际联盟打造成一个开放、包容、自愿的国际合作网络,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大数据服务平台将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推进“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信息共享,提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决策水平,降低投资合作的环境风险和企业交易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以联盟和平台为两大支点,以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为抓手,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的绿色化进程,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绿色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