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重点在哪里?

2018-09-26张洁清王语懿

中国生态文明 2018年4期
关键词:一带领域环境

□ 张洁清 王语懿

环境合作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 世纪以来,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南南环境合作的成功范式,为营造良好的周边发展环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继续加强中国同东盟的环境合作,能够有效应对共同面临的区域环境挑战,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新背景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的重点是:一要充分依托现有多双边环境合作机制,推动合作提质升级;二要推动现有优先领域合作,丰富合作成果;三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合作层次和成效。

一、中国-东盟合作总体形势

中国和东盟于1991年启动对话进程,2003年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东盟诸多对话伙伴关系中,中国-东盟关系最具活力、最富内涵,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近年来,在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双方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人文领域合作日益深化,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的积极进展。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长期以来,东盟的地域政治博弈较为激烈,加上南海争端等因素,为中国-东盟合作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201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南海局势降温趋稳。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就选择了越南和老挝这两个山水相连的邻国,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明确信号。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飞跃发展。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大力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成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有力引领地区经济合作进程。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1991年的近80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5100多亿美元,增加64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东盟国家的经济增色不少。2017年,中方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先后开工,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开通运营,多个工业、制造业项目在马来西亚、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落地,更多合作大可期待。

二、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历程与现状

环境保护是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机制下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自1992年中国和东盟建立正式对话伙伴关系之后,环境就被纳入合作的范畴,但基本并未立即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活动。进入21世纪后,双方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开始提速,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200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强调“进一步活跃科学、环境、教育、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交流,增进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机制”。1992年至2007年的10多年间,中国与东盟在环境领域的合作总体上资源有限,内容比较狭窄,合作的系统性、连续性比较差,主要是一些交流和培训活动。

2007年第十一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制订环境合作战略等倡议。以此为标志,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10年,原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负责处理东盟框架下的环境保护合作事务。双方先后通过了两期《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制定并实施3期《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在合作战略和行动计划框架下,双方创建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等一系列合作品牌和平台,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产业和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双方在环境领域已形成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其区域和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环境合作也成为深化和拓展中国-东盟政治外交关系的稳定剂和润滑剂,为营造良好的周边发展环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需求,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需求,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迎来新的契机。东盟国家都分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更加密切。东盟国家对电力、道路、机场、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而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借助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可积极拓展我国在能源、矿产、制造业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领域,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有助于提升“一带一路”合作质量和防范环境风险。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数量大大增加,国际舆论开始关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环境行为。“一带一路”项目主要包括能源、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廊道建设等大型项目和经济开发活动。伴随贸易和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资源和能源等要素流动性的加大,带来包括土地占用、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环境挑战。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投资时,就出现因项目环境社会影响与当地民众和非政府组织发生矛盾,一些东盟国家以环境风险为理由叫停我国对外投资项目,如密松水电站等案例。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对外投资中的环境问题,将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特别重视项目和经济活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尤其是生态敏感区的保护问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入推进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有助于中国企业了解东盟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提高环境责任意识,在开展投资和经商活动过程中防范环境风险,避免因环境问题导致投资损失或失败。同时又能彰显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的建议

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推动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的新使命。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成果落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与东盟加强生态环境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质量和成效,丰富《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内涵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成果。应以此为契机,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集中资源,重点打造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等旗舰性合作项目,加强环境技术和产业的合作,助力“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建设。

(一)充分依托现有多双边环境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提质升级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东盟间形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框架。一方面,应在中国-东盟、东盟-中日韩、东亚峰会、澜沧江-湄公河等区域合作机制下强化生态环保合作,有机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主题。重点推动中国-东盟框架下的环保合作升级,推动合作领域纵深发展。

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双边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成效。东盟成员国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合作需求也有一定差异,应分类施策,积极推进与相关国家的双边合作。柬埔寨、老挝、缅甸作为最不发达国家,对能力建设合作需求较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经济处于转型期,对环境产业和技术需求较大;菲律宾、文莱比较重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对城市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合作兴趣较大。

(二)推动现有优先领域合作,丰富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成果

中国与东盟共同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和《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这是双方环境合作的顶层设计,规划了九大优先领域的具体活动安排。应进一步落实合作战略和行动计划,推动现有优先领域合作取得新的积极进展。主要包括,启动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生态环保信息共享,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深化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城市环保领域合作;开拓中国-东盟海洋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等子领域,夯实生物多样性领域合作;建设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推动环境技术与产业合作;实施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加强环境宣传与教育领域的合作。

(三)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层次和成效

马来西亚仙本那

中国和东盟国家相关部门已先后召开了10+1外长会议、经贸部长会议、电信部长会议、交通部长会议、卫生部长会议、新闻部长会议、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打击跨国犯罪部长会议、以及文化部长会晤等部长会议。环境是中国-东盟合作的优先领域之一,双方有较高的合作积极性,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资源,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指南,也有一定的机构支撑。在政策对话方面,双方已经举办了年度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国家联络员会议,为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建议适时召开首届中国-东盟环境部长会议,并逐步将环境部长会议机制化。

随着中国-东盟环境合作领域和内容的扩展,双方对合作资源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加。今后,需充分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加强中央及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努力打造主体多元、层次多样的合作网络,提升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成效。

猜你喜欢

一带领域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领域·对峙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环境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