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ot Teaching for Teaching’s Sake

2018-02-03罗雯婷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问题引导合作探究英语教学

罗雯婷

摘要:GLOBE课堂的精髓是问题引导下的合作探究。即教师只负责抛出问题;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要通过各种媒介,用自主探究、合作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层层问题后完成课堂目标。笔者将在课堂中总结出的五方面心得展示出来,以供参阅。

关键词:英语教学;GLOBE课堂;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085

最近,深圳市高级中学(集团)正在中等教育阶段(初高中)开展一场“自上而下”的课堂改革,这个改革已经有了民间的昵称——“割萝卜”(GLOBE)。相信已经有人在各种刊物上看到了这个名字,也大概了解了GLOBE课堂的精髓:问题引导下的合作探究。什么意思呢?笔者作为教师,只负责给你们抛出问题;而你们,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要通过各种媒介,用自主探究、合作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层层问题后完成课堂目标。

笔者的这篇教学反思也是来自于刚刚结束的一次GLOBE英语课。本堂课目的非常明确:让学生掌握介绍一个旅游目的地基本特点的核心词、句式,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包括学生在小组活动、课堂互动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与合作的核心素养。为了让学生了解认知差异、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期待走出这节课时应具备的能力,笔者在第一环节热身后就把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如果你要为想要到加拿大旅游的朋友提供建议,你会如何介绍?从哪些方面入手?”并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在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到学生要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设立了一系列具有障碍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层层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核心词等语言表达要素,创造性地解决本课的核心问题。以下,就谈谈笔者在课后总结的一些心得,为有意开展GLOBE课的其他教师做参考。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准地“引出课题”

由于GLOBE课堂的特点是基于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在实施本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到指示语言清晰具体、活动目的明确,保证问题情境的设置足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引出问题这个环节,播放视频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官上了解加拿大还是让学生从视频的内容中提取信息?视频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第一次试讲中,视频放完了之后笔者忽视了这方面的考虑,拿视频里的语言细节向学生提问“What did you hear in the video?”,导致互动失败。经过第一次反思,笔者将问题改成了“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和“What have you seen in the video?”,并且将三分钟的冗长纪录片式介绍视频换成了一分钟无讲解的视频剪辑,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加拿大有大致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介绍加拿大时会涉及到的方面。这样就引出了本课的核心问题——“如何介绍加拿大”。

二、一节好课有时需要片刻的沉静

在进行分解问题1(找出课文中主人公的旅行路线)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是“小组讨论”,而合作探究也是GLOBE课堂一直追求的课堂模式。可是在实际课堂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两篇文章时太“沉闷”了,长达四分钟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各读各的,完全没有交流互动。

但是,笔者在“无所事事”地来回踱步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有学生此时的专注而非其他。与其想着怎样才能让课堂重新“活跃起来”,不如静静地观察,留给学生一段弥足珍贵的“沉静”时间,让其在彼此迸发出新的智慧火花之前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理解消化一些粗浅的知识。

三、用“煽动力”的指示语言为课堂活动提速

当同样的一个活动在一个班进展得很顺利而在另一个班进行时却变得缓慢无趣,大多数教师都会这样想——“两个班学生的水平有差别,自然氛围就有区别。”为此,笔者研究了之前两次试讲的录像,发现一个重要的区别:在解决分解问题2时,进展得好的那个班学生听到的指示是——“要完成这个任务,你们要完整地读完34页和38页的内容,是两篇文章,看看究竟是哪个组先完成并将答案展示在黑板上。”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听到的则是——“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完成学案里的任务;如果你们写完了,就上黑板写下你们的答案。”前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后者只是平淡的任务布置,难怪学生反应不积极。激发竞争意识,为的是能更高效地完成课堂任务。

四、设计问题细致到位,课堂实施才能收放自如

在解决分解问题3时,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路线做一个总结。当时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引领:1. 喜欢吗?2. 喜欢,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3. 这条线路有缺陷,你们觉得缺陷在哪?如何改进?

按照笔者的预期,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浏览完文章应该是看不出这个路线有什么问题的,加之传统观念里的中国学生一向不喜批判,受惯了“填鸭式教育”的他们一定会回答“喜欢”。那么这三个问题正常情况下,就会是逐一提出层层引导便好。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问完了第一个问题就有学生频频摇头,这就给了笔者“放”下问题的机会,不問了吧,直接让学生来解释为什么不喜欢。结果这位学生充满条理和批判性的回答征服了所有的同学,让大家都对最后一个课堂任务——自己设计加拿大旅游路线——有了浓烈的兴趣。

五、把握好任务的难度,让成就动机来得早一些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解决问题”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储备把课上刚学会的核心词进行综合运用,难度稍大。第一次试讲,学生由于未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能表达的内容很少,甚至有学生一句话就完成了任务。第二节试讲,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句式模板和补充材料,不需要赘述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建立起了新旧知识的关联后,提高了成就动机,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好地解决了问题。而在最后展示时,有了上文提到的那位学生批判性的引导,各组的路线设计和语言展示更是惊喜连连。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