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探微本心
2018-02-03左立忠
左立忠
摘要:《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的代表诗作,是中学语文新诗的教学重点。诗歌以想象新奇、构思巧妙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表达了追求光明的愿望。本文重点从语词的角度解读文本,还原对主题的理解,为新诗阅读提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天上的街市;文本细读;新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079
現代文学大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由来已久,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从此认识了大师,在回环往复的吟诵中走进了那个如梦幻般的“天上的街市”。
一、主题的探微——从无限的接近
关于作品主题,历来被简单图解,即诗人面对黑暗现实内心苦闷,通过对天上街市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从诗句到主题,中间仿佛隔着一座小桥,彼此可以望见,却又影影绰绰。
面对经典文本,主题的解读应从多方面加以考查。虽有“诗无达诂”的无限可能,但只要从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着手,才能从探究作者内心隐秘的曲折历程中理解诗意中传达出的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的意味,而不是被动接受固有的结论。
二、文本的切入——从语词的角度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从“语言”与“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关系看,还原作者写作的初衷是比较合理的。本文试着依此对《天上的街市》进行简单的文本细读。
1. 考查意象间的关系
整体来看,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把握语意方面看似难度平平,但细细究来,还是能发现一些意味深长的因素。诗分四小节,为四个抒情单元。第一小节中会发现“街灯”和“明星”这组意象重复出现,饶有趣味。在汉语表达习惯中,重复出现通常表示强调和重视。“街灯”和“明星”这两种意象的相同特点是明亮,能够散发光芒;而另一重特点是二者“明亮”属性的衍生,即在漆黑混沌的环境中有引路,指明方向的功能。从知人论世的层面考查,作者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便可以理解1921年的诗人因何对“街灯”和“明星”这组意象情有独钟了。
“远远的”和“天上的”两组限定词虽在语法上属于修饰关系,但在语意上这两个词却传达着一股宏大的空间意味,即产生的距离感是巨大的。从诗人的观察角度,无论“街灯”还是“明星”,都与诗人保持一种距离关系,这种距离关系甚至是遥不可及的。这也正暗示诗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世界是存在巨大差距的。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实,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自然会生发这种情怀。
“明”“闪”“现”“点”是第一小节中出现的四个动词。这四个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表达了一种瞬间的行为。这四种视觉上的“明/灭”短暂行为又集体营造了一种模糊、不清晰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第一小节文字中表现出的某种空间距离感以及隐藏在文字背后对诗人理想社会的情感期待是暗暗吻合的。
“好像”一词在本小节中也重复出现,在修辞上使“街灯”和“明星”互喻,而在意义的解读上“好像”这个词汇同样也传达了一种不确定和模糊,即对心目中理想的世界有迷茫之惑。第一小节中整体笼罩了一层梦幻般的迷蒙色彩。
2. 考查每一小节间的关系
第二小节中的“定然”一词重复出现。“定然”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关系。然而肯定语气重复两次并非肯定意义的简单叠加,反而潜在隐喻一种不自信的意味,这种不自信中隐含着一种不确定关系。汉语中有“过犹不及”的表述,因此过分强调真实存在反而暴露出叙述人的底气不足,有种反复游说读者相信的欲盖弥彰的感觉。
第二小节第四句中出现判断动词“是”,“是”在语言学上表示一种存现关系,隐含一种前逻辑式的存在。“是”与本小节中的两个“定然”在意义累积上形成一种三重肯定关系。这三重肯定关系是建立在第二小节起始“我想”二字上。而“我想”则着重表达一种主观上的想象,属于心理推测。空中的街市及陈列的珍奇物品都是诗人想象的产物。而这一切使第二小节从整体上形成一种想象关系,虽然这种想象中的图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第三小节中延续了第二小节中的想象世界。第一句中的“你看”和“那”两个词构成呼应。“看”是一种随意的行为,与“瞧”“瞅”等规定特定范围内的观察是有区别的,与观察者闲适的心理有关。“那”则与“这”相对,表示一种远指关系,也呼应前面小节中营造的空间距离感。同时“那”与本小节中的“浅浅的”和“不甚宽广”构成小呼应,诗人主观上缩短了天河的距离,也缩短了观察者与天河的距离。
本小节中“定然”与“定能够”的使用,同样表达了一种主观性的确定。这种主观确定性使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两个“定”字与两个“那”字形成了一丝情感上的温馨氛围,这种温馨的场面也是诗人和读者都能接受的。牛郎织女的优游生活正是诗人所赋予的,同时也寄寓了普通民众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愿望,也表达了人们对牛郎织女式爱情大团圆结局的企盼。
第三小节中诗人仰望星空,思接千里。在主观想象驰骋中营造了一个安详、宁和的意境。诗人与读者打破叙述上的藩篱,共同沉浸、徜徉其中。
第四小节依旧以“我想”开头,照应第二小节的起始。内容上本小节衔接第三小节牛郎织女故事,“闲游”一词再次描摹了上一小节中渲染的闲适氛围。观察“定然”一词,在本小节中再次出现,在全诗中已经是第五次出现。“定”字的多次出现已经将诗人心中暗藏的不自信心理暴露无遗了。
3. 考查关键词的特殊意味
从本诗的整体表现关系加以考查,能发现“不信”和“是”是含有特定意味的关键词。本小节第三句中的“不”一词,全然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理。尽管诗人在第一、二、三小节中使用“定”与“是”努力制造一种肯定的存在关系,但是从蛛丝马迹中依旧能感受到诗人的不确切和不自信。“不信”一词已经真正公开了诗人的不自信,纯真的诗人接着仍以“请看”这种指示性的行为提醒读者,以决然的肯定词“是”来结束全诗,依旧试图证明自己想象世界的真实存在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读者已然被诗人征服了,已经完全相信那一片“天上的街市”的存在。当“流星”与“灯笼”的互喻出现时,读者也可以会心一笑了,此时诗人的梦想社会与读者心底潜在的良好愿望合二为一,真正从整体上折射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社会理想。
三、文本的还原——回归到整体考查
索绪尔的符号学是西方20世纪形式论之集大成者。符号学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即意义。把句子拆解成语词,甚至语素来解读诗意,虽然这是一条曲径探幽的路子,但不免落到把诗意解析到支离破碎的境地。因此,从语词出发的文本解读,还是要回归到整体感知的路子上,综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境遇,才能无限接近诗意,这也是经典诗歌个性化解读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 英.教学《天上的街市》之旅[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2] 徐树忠.《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4).
[3] 罗晨曦.《天上的街市》教学内容述评[J].青年文学家,2013(20).
[4] 司方圆,朱秋德.关于洪镇涛《天上的街市》视频教学过程的分析和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5(10).
[5] 高 瑜.小改变,大不同——标点在《天上的街市》教学中的奇遇[J].课外语文,2017(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