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018-02-03王桂梅
王桂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基于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将诵读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制定完善的能力培养策略。
一、重视诵读作用,组织学生进行有序诵读
诵读是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文本情感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诵读的价值,仅仅将其视为进入到阅读教学的工具。如在課堂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教师为学生安排诵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通常只能在新课导入中进行一遍系统的诵读,而接下来的阅读理解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这种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教学根本无法发挥诵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情感培养的角度重新定义诵读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在课堂上为学生安排充足的诵读时间。例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美文欣赏的角度,为学生提供诵读机会,同时辅以轻缓的背景音乐,为学生创造诵读的氛围,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诵读的情感,还能够提高对篇章的整体感悟,从而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奠定基础。
二、创设诵读情境,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与默读、速读、浏览等阅读方式不同,诵读是一种饱含情感的阅读。在诵读中,读者不仅要感知篇章中的文字,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而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实现跨时空的交流。诵读需要一定的情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美文,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的目的是为了解析文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从情感上建立读者与作者的沟通桥梁。为了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僵化模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情境在辅助诵读、营造诵读氛围中的作用,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诵读情境。例如音乐是调动情绪的良药,在《观沧海》的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激越、苍凉的古典音乐,为学生营造一种昂扬的情绪,进而让学生理解作者在诗中所体现出的胸怀天下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合作,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体会人物性格,以及不同人物在推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从整体上体会文本情感。
三、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技巧性
诵读的技巧性很强,每一个词语、重音、情绪的变化都会影响诵读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诵读技巧。在方法指导中,教师首先要重视普通话教学。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方言土语,虽然在教学中普通话是主要的交流工具,但是在方言环境的熏陶中,学生难免在发音中有所偏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规范普通话发音的角度对学生的方言进行纠正,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诵读中都能够学会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其次,指导学生掌握重音的处理技巧,一句话中重音的不同不仅会影响情感,甚至影响原句的意思。因此,教师应该加强重音对比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句子的中心含义,并准确判断重音位置。再次,要重视对语速的控制,让学生能够根据文章中的情感变化调整语速,以表现出或轻快、或紧张、或愉悦的情绪。最后,要重视停顿的效果,特别是对长句子而言,学生应该学会根据文字含义适当停顿,调整呼吸保证诵读的完整、顺畅。
四、重视课外阅读,丰富语文课堂诵读素材
诵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能够为保证阅读教学进度,留给学生诵读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则成了加强诵读训练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将目光局限在教材中,而是应该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课外阅读计划。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外读物推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与教材衔接紧密,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的书籍,以充实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重视对课外阅读的监督,如利用“读书交流会”的方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并通过经典段落诵读、经典文章赏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
总之,在初中诵读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出发,加强对方法的指导以及课外阅读的设计,促使学生爱读、会读、乐读、善读、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提升阅读感悟,提高语文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