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研究

2018-02-02李涛

东方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转型

李涛

摘要:追溯了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变迁,深刻分析了辅导员的职业困境及其原因,跳出制度的教条与束缚,重新梳理划分职责,机构重组,在不增加人员和经费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立与教师和管理队伍之外第三条适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同时正本清源,使辅导员真正回归到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和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角色上。并且借此欲打破高校教学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之间根深蒂固的界限,整合力量,构建全员育人、环境育人的新模式。以期迎接本科高校转型后的发展之春。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

1、辅导员职业的历史背景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渊源,最初源于1937年的抗日军政大学,当时叫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负责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基础上,在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五、六十年代,教育部出台了一些列文件(1951年10月,《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1952年10月,《关于在高等学校要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4年6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1965年,《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根据这些文件精神,到1966年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政治辅导员队伍。[1]1966-1976年文革期间,辅导员队伍伴随着高校受到的冲击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1978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为了加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由此恢复了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1980年4月和1981年7月教育部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的健全了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政治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同时对这一角色明确定名为“辅导员”。

2005年1月,教育部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确立了辅导员的选聘原则,明确了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发展以及与学生的配备比。[2]

2006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第三条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

从解放前的政治指导员到解放后的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从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一直围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宗旨。但从辅导员实际工作内容来看,日常事务性工作占了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为兼带,同时全国高校13万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普遍遇到困境,这很难适应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4]。

2、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辅导员队伍相对于高校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职业困境。

2.1辅导员职业定位模糊,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个“双重身份”表明辅导员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实际上是没有身份。没有身份就没有地位。体现在辅导员职业目前尚没有准入资格,入职门槛较低,谁都可以进来;进来都想“曲线转行”,不愿意长期干;长期干的也很少有干到副高职称以上的。一个定位模糊,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自然缺少吸引力,这就导致了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且素质良莠不齐,自然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专业化及社会评价。

2.2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明,通道狭窄,晋升空间遭遇瓶颈

因为辅导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自然也没有独立的晋升通道。现实中对辅导员的晋升采用教师职称序列和行政职务级别序列,但这两条晋升通道的考核指标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并不配套。辅导员多以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为主,少有授课及搞科研的机会,很难满足教师职称评定对课时量及科研成果的要求。大多数辅导员职称到了中级以后,向上发展便遭遇到瓶颈。据调查辅导员队伍中副高职称以上的仅占5.15%。[5]其次,在晋升行政职务方面,也存在困难。因高校的组织架构呈金字塔形,越往上管理岗位越少,且人员流动高度不畅,辅导员一般晋升到副科级、正科级就很难再有进步。因此,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并没有为其带来良好的发展境遇,相反,无论是评聘职称,还是晋升行政职务,辅导员队伍都是弱势群体。这两个本来就狭窄拥挤的通道对绝大多数辅导员来说是走不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职的辅导员想方设法转行的原因。

2.3辅导员工作职能泛化,很难实现专业化

根据以往文件以及2015年11月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情况可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依然追求全能型。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舆情引导,化解矛盾,处突维稳,党团工作,班集体建设,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入学教育,军训,奖、助、贷、勤、减、补工作等都属于辅导员的职责。可以说凡是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要求辅导员既要当全能,又要专业化,这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2.4职业倦怠严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理论上给了辅导员一个高大上的头衔,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并未按要求给每个班级配置班主任,且辅导员与学生配比多低于1:200,有的甚至低于1:400,这就导致了辅导员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些事务工作,没有专业,没有方向,没有地位,没有晋升通道,没有发展空间,没有升职,没有加薪,没有成就,看不到未来,逐渐陷入严重的职业倦怠。endprint

3、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探讨

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诸多困境,有人把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归因于“部分辅导员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奉献与忠诚,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前途”,这显然有失公平。从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讲,根源在于辅导员制度设计上的不科学、不合理导致的。一个职业定位模糊、没有独立发展路径、职责泛化、缺乏专业性的职业是很难吸引人的,其价值非常有限,很容易被人替代。加上辅导员实际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头绪多、上班时间长、待遇低、地位低,这就是辅导员队伍招聘难、流动大、不稳定的真正原因。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跳出制度束缚和教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制度创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并且改进辅导员职业的制度设计,并细化相关政策,增强其可行性,才有可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步入良性轨道。本文锁定正在转型的地方民办本科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转型提供改革机遇,民办机制灵活。民办高校自主性强,推行改革更易于操作。

3.1转型背景下的职责梳理与辅导员角色定位

当前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价值诉求趋于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的职业人才是对地方民办高校提出的新挑战。

高校推行辅导员制度的初衷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践中带来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严重的负面问题是分化越来越严重。高校教学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界限分明。这种组织架构人为地把教育割裂为“教书”和“育人”两部分。教师只管教书(知识),不管育人;辅导员除了不上课,其它都管。但因大多数高校没有配备班主任,且辅导员配置也远远低于1:200要求,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就变成了处理事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基本落空,甚至连高校的育人功能都在弱化。这与实行辅导员制度的初衷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梳理职责,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转型后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服务对象侧重于地方经濟社会建设服务,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这就要求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必须创新管理制度,对外开放校园校务,密切产学合作,对内打破系统部门壁垒,构建大育人环境。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系统要相互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应该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并与专业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相关考核挂钩。”从学校层面制定制度,规定教师有兼任班主任的义务。从教师队伍中选聘思想进步、擅长管理、热爱学生的老师当班主任,党员教师优先。担当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课时量适当减少,其班级管理工作业绩与评聘职称及工作考核挂钩。班主任主要负责班干部团队建设、班集体建设及班级日常事务管理。

为方便学生办理各种事务,提高学生满意度,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事务大厅,开通网上事务平台,不断优化各种办事流程。同时大一、大二每个班配备一名高年级的学生党员干部做副班主任,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此举也可适当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把班级管理事务分归班主任之后,辅导员才有可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思想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道德亦是行为的模仿,正义、责任和创新是文化的传承,是实践活动中的产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遵循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紧贴时代脉搏,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要关注并解决好学生的多元需求。在新时期,除了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升学辅导等都可以纳入辅导员的职责。做好以上工作,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队伍实行专兼结合的大团队,包括党团干部(教师、职工、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教师等。因为这些岗位本质上都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辅导,以辅导员的岗位角色定位更为贴切,开展工作也更接地气。

全校辅导员统归学生处统管。所有辅导员联合办公,就像一家医院分不同科室。每一位辅导员可以选择一两门专业特长,重点研究本专业。相同专业的辅导员是一个团队,在一个工作室(等同教研室)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全校学生按学院或社区划分为若干片区,每名辅导员分管一定区域。辅导员在辖区的只要职责是调研需求、发掘问题、解决问题,把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及时提交给更高级别的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辅导员。学生处统筹规划并协调调配各专业工作室辅导员向全校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咨询、活动等各项服务。各专业工作室吸纳学生专业社团参与一起开展工作。

服务学生的内容可以不断调研、丰富、整合、优化。服务形式可以不断探索、创新,比如讲座、课程、培训(如化妆、礼仪、理财、健身)、比赛、座谈、访谈、公益慈善活动、支教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就业实习、创业实践等等。这些服务项目由辅导员各工作室提出规划,经学生处与教务处会商审批后实施,学校给予经费支持。

以上职责重新划分能有效打破教学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的壁垒,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引导教师更加关注育人,能更有效地发挥全员育人、环境育人的有功能。

3.2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设计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技术应用型高校后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应用与实践,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多开发一些以能力素质训练为目的的活动与实践项目,教育模式由过去的以课堂教育为主逐渐过渡到课堂育人、活动育人、生活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的综合育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肩负着教育的职能。其中辅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项目、实践,督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宿舍,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生涯等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育人环节。因此,辅导员必须走出“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成为独立于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之外,且与其平等的第三支育人队伍。拥有独立平等的身份才会获得地位和尊重。

辅导员的角色回归到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辅导员队伍的职责拓展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党团建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生活管理(形象、健康、健身、理财、交友、宿舍)等各个方面,每个辅导员无需争当全能,只需选择一两门专业深入研究,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所有辅导活动均可计算课时,同时剥离了事务管理,有了充足的时间开展专业活动与研究工作,只要深入持续研究,研究成果也不会成为评定职称的阻碍。每个辅导员都会沿着自己的专业方向参与职称评定,思政、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都可以。对于实在套不上专业的辅导员,可以参照国家职称制度制定校内职称评定制度,进行校内评定,结果等同国家评定的职称。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将得到长足发展,辅导员成为专家、成为真正的导师将不再是梦。

参考文献:

[1]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EB/OL]. http://www.stuln.com/renshe ngdaoshi/fudaoyuanbidu/2009-11-27/Artice_46809.shtml

[2]教育部教社政[2005]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S].北京:教育部2005-01-13

[3]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北京:教育部,2006-07-23

[4]中国新闻网《高校学生与辅导员缺乏沟通——有辅导员不认识自己的学生》[EB/OL].北京.光明日报.2015-07-13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5/07-13/7400760.shtml

[5]杨铎 《高校辅导员职处路径拓展研究》[D/OL].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辅导员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