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翦姓维吾尔族文化融合研究
——以维吾尔族《翦氏族志》为例

2018-02-01肖明清曾庆栋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哈勒氏族族谱

肖明清,曾庆栋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一、研究背景

我国境内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的常德地区有国内的第二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其中枫树乡的维吾尔族由于聚居人口众多,有着“维吾尔族第二故乡”之称,不少专家学者经常来此考察调研。湖南维吾尔族的来源,学者一致认为发源于新疆,如陈遵望①参见陈遵望《湖南维吾尔族》第3至6页,岳麓书社1994年版。、黄丽②参见黄丽《读〈翦氏族志〉,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载《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第38至44页。、佟春霞③参见佟春霞《新中国成立前湖南维吾尔族民族教育的历史考察》,载《民族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第95至96页。等在其著作中用大量史料考证了湖南维吾尔族的发源。历史学家翦伯赞出生于湖南常德桃源县枫树乡,他认为,新疆维吾尔族内迁至湖南常德主要是由于“历史上两阵狂风接力催送”〔1〕,一阵狂风是鞑靼裹挟着弱小的民族先人离开故土四处征战;一阵狂风是把鞑靼征服者扫出中国,而这些弱小的民族先人又被迁入内地。

湖南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这一点学者们并无异议,但是湖南维吾尔族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尚无定论。从历史上看,新疆高昌回鹘古国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但是追随成吉思汗以后,蒙古帝国对宗教信仰比较包容,伊斯兰教发展迅猛,与佛教此消彼长;另一方面,随着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持续征战扩张,察合台汗国强制推行迫使新疆地区百姓集体皈依伊斯兰教的政策,也对哈勒的军队伊斯兰化有着一定影响。在元朝末期,朱元璋对宗教信仰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其手下将领如徐达、蓝玉、冯胜等等也都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哈勒·八十在追随徐达、蓝玉等的征战中逐步完成了军队伊斯兰化的进程。

湖南维吾尔族大多以翦为姓,湖南桃源枫树乡维吾尔族也称湖南翦氏。关于湖南维吾尔族翦姓的由来,翦伯赞在《我的氏姓 我的故乡》一文中写道:“我的氏姓,不见于中国史乘,亦不见于所谓的氏族谱……我查阅我的族谱,我的氏姓与《周礼》‘翦氏’之官,毫无关系,而是明代皇帝的赐姓。”〔2〕《翦氏族志》①《翦氏族志》是湖南省桃源县维吾尔族翦氏家族族谱。《翦氏族志》于清朝乾隆年间第一次修订,迄今已经修订了四次。本文所称的四修《翦氏族志》是指1996年翦氏家族第四次修订完成的族谱。四修志序也记录了其祖先姓翦的原因:“因哈勒·八十‘翦除敌对势力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晋封为镇南定国将军,加太子太保衔,并赐其姓‘翦’,更其名‘八十’为‘八士’……”根据《翦氏族志》的这些记载,可以判断湖南维吾尔族是因先祖哈勒·八十翦除寇盗,平乱有功,才得到皇帝赐姓,翦姓便由此成了湖南维吾尔族固定且汉化的姓。在20世纪50年代识别民族身份时,翦氏的族别被判断为维吾尔族,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确认翦氏为维吾尔族。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祖谱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流变、繁衍生息、祖宗家训、文化传承等家族世代相传的重要作品表现形式。“家谱本是汉民族宗族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原无修谱建祠的习俗,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也开始仿照汉族之例修纂家谱。”〔3〕湖南翦氏族人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64年)开始编修族谱,迄今已完成四次修订。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翦氏家族第一次修谱;二次修志,由翦氏后人翦焕南与恒发、恒泰、恒成等,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2年)完成;三修由翦氏后人敦颂、恒炳、万效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完成;四修族谱迄今也有20年了,由翦氏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者牵头于1996年修订完成。湖南维吾尔族翦氏族谱记录了翦氏家族的起源、迁徙历程、世系支脉发展情况,同时也记载了翦氏祖宗的家族传统、光辉事迹等。因此,《翦氏族志》是了解和研究湖南维吾尔族与汉族融合的重要史料和渠道,对促进新疆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翦氏族志》反映了维吾尔族翦氏家族对国家和政治认同的历史

“中国的国家以家族为基础”〔4〕,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社会基础就是家族。翻阅《翦氏族志》,可以发现翦氏家族的命运与当时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甚至一定程度上翦氏家族的发展史就是对国家和政治认同的历史。翦伯赞将翦氏的两次迁徙描述成是由历史的两阵狂风接力吹送到湖南的,第一阵狂风便是13世纪初蒙古人的世界征战,翦氏先祖追随元太祖征战讨伐,因战功卓著,在元朝为官,由此从西域东迁到内地。第二阵狂风便是14世纪中叶的元灭明兴,明朝统治者派翦氏先祖到南方平定叛乱,致使翦氏南迁到了湖南。两阵狂风都是由朝代更迭引起的,翦氏的两次迁徙也反映出了在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的时代,弱小的种族只能像沙砾一样被历史的狂风席卷。

高昌回鹘时期,百姓处于西辽的残酷统治之下,民不聊生。为摆脱西辽的统治,公元1211年高昌国王亦都护与大臣商议杀死西辽监国,投奔蒙古可汗铁木真,当时大臣哈勒也是主要参与者之一。高昌国王亦都护投奔蒙古铁木真后,受到蒙古可汗的欢迎,并被收为铁木真的第五子,跟随蒙古大军统一中国。高昌国王亦都护大臣哈勒将军也随蒙古大军攻打西夏、灭金伐宋,由于其作战勇猛,深受元太祖喜爱,被封为折冲将军,世袭为官。哈勒家族由此从西域迁入内地。元末明初时,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伐元,哈勒家族后裔受到任用,哈勒后人哈勒·八十随大将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征战南方。由于平叛有功,公元1372年明太祖封哈勒·八十为荆襄都督、镇南定国将军加太子太保衔,并命其军队镇守湖广辰(州)常(德)一带。实际上哈勒家族与蒙古黄金家族渊源很深,一方面是出于切断哈勒·八十家族与北方蒙古族的联系,防止其投奔旧主;另一方面南方少数民族众多,前往平叛也可以阻止哈勒家族与蒙古族的联系,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后来哈勒·八十与其子拜著战死疆场,葬于常德东门外黄龙岗(即今桃源枫树翦家岗)。这是湖南常德维吾尔族的起源。哈勒·八十长孙常蒲长期征战在外,思乡心切,战争结束后毅然辞官回到西域故土。而次子常黎却选择留在常德,被明成祖朱棣封为常德卫正指挥使,成为湖南维吾尔族的祖先,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翦伯赞所说的“历史上两阵狂风接力催送”是指湖南维吾尔族祖先在元朝时,跟随蒙古大军四处征战,由西域迁至北京;明朝时又由于维护南方稳定的需要,从北京迁至湖南常德这两段主要历史。

《翦氏族志》对翦八士生平的记载是“字周有、原籍清真回部、姓哈氏、先明勋著,燕京官拜京都总兵。从明太祖征讨,屡建奇功,后又征剿云贵等处叛寇,旋师复命,太祖以为翦除方寇定国良臣,赐姓曰翦,更名八十为八士,晋封镇南定国将军、太子太保。洪武五年,湖广辰州四十八洞及九溪卫九渡水坪等洞连结作乱,侵掠旁郡,奉旨讨平诸蛮,凡克四十八洞,复令攻铜鼓、五开、曹滴、腾浪、笃莫、洪州、古州等蛮,诛共首恶、抚其余党,诸蛮即平,班师回京。洪武十四年夏五月,武陵五溪蛮复叛,奉旨征剿,至蛮悉散走鼠窜无敌,既而全获诸溪安平。洪武十六年春,加封平蛮将军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洪武二十二年,终于蛮地,奉旨葬常德东门外黄龙冈”。对翦八士的儿子翦拜著的记载是“字扬言、任湖广襄阳镇总兵,洪武十八年夏四月,奉命征剿五开、曹滴诸蛮有功。洪武二十一年春,奉旨征剿云南诸蛮两次,平蛮奏凯,太祖见其勤劳有功,洪武二十二年,晋封靖边将军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与父士公殁于疆场,奉旨验葬常德东门外黄龙冈”。

从记载中的时间来看,可以判断在洪武五年至洪武二十一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西南地区叛乱频繁,翦氏父子进行了多次征讨,为明朝统治者平定叛乱,开拓西南,并实现统一立下了赫赫功绩。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明朝统治者调北征南的主要时期,洪武十五年,在清除残元势力和平定云贵地区的起义后,朱元璋把从北方调来征讨的军队就地留下,屯兵驻守,在西南地区的咽喉要道、重要城镇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湖南桃源一带正是进入川黔之地的门户之所,地理位置重要,并且族志对第三世常黎的生平,有这样的记载:“晋封常德卫正指挥使,给田三十顷、副将八名,给养军田七百二十亩,奉公听差、子孙世守”。可见翦氏正是调北征南军队中的一部分,翦氏南迁湖南也是统治者为实行国家统一而进行的人为移民。翦氏先祖迁居湖南的家族命运正好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社会状态,翦氏家族的迁移与发展是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

三、《翦氏族志》反映了维吾尔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历史

翦氏祖辈源自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尽管来湖南常德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然而对自己的信仰始终没有忘记。但是在另一方面,翦氏族人历经元明清3个朝代,又经中华民国、新中国等时代,宗教信仰、世俗生活不断受到汉族的影响,早已与汉文化互相融合。《翦氏族志》四修谱收录有谱序、凡例、宗派歌、族人著作以及族人传记等十余篇,其中四修谱序、三修谱序、二修谱序、原序、墨谱序各一篇,这些谱序在叙说修谱续谱的缘由、家族的起源以及族人事迹上,多处引经据典,充满了儒家思想。关于修谱缘由,“三修志序”开篇即写“自古唐虞之盛,肇修人纪。夫尧则亲九族,契则教人伦,皆以此为庶政之先。降而三代庠序学校之设,又所同然者也。当其时虽无谱法,而教孝、教弟,未有不本于教伦,至唐宋,而后谱学渐备矣。欧苏两子,起而倡行,吾族之效仿,有自来焉”。《墨谱序》也提到“盖闻传家有法,专在敦伦,人道何奇,不离务本,故庙堂立,而尊卑不混,昭穆序,而左右攸分……苟非流传有序,何以辨亲疏之情,诚能继绪无讹,自得明尊卑之分……”可见翦氏修谱是既受当时社会修谱风气的影响,又有实现“尊卑有序、昭穆有伦”的伦理需求。谱序中要实现的“尊卑有序”本是儒家的伦理规范,而“昭穆”则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翦氏在修谱过程中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并以儒家思想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

此外,谱序中还大量引用了儒家人物的经典语录。诸如《二修志序》中“韩子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便是引用了唐朝韩愈的《与于襄阳书》,韩愈在儒生眼中,是仅次孔孟的重要儒家人物。《墨谱序》中的“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本必端,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则必善”是引自《通书》,《通书》作者便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而“正伦理得欢心,笃交爱之深恩”“夫修齐事死、事生,乃不能贰。立爱、立敬,夫复何疑”等内容都极具儒家伦理思想。从《翦氏族志》中序的内容来看,翦氏家族修谱的目的是为了“明左昭穆之序,定千秋万世之规”,实现翦氏子孙枝繁叶茂也能不忘其根,流分而能溯其源。族志中的谱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倡导血亲人伦、修身存养、道德理性,承载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四、《翦氏族志》编修过程反映了维汉民族融合的历史

翦氏久居湖南桃源一带,并能在解放前发展成湖南境内的一大族,主要是因为特殊的生存空间决定了翦氏特定的生存模式。翦氏虽然是中国维吾尔族的一脉,但是与维吾尔族的主体——新疆维吾尔族没有固定姓氏,实行子姓从父名的方式不同,翦氏由皇帝赐姓,拥有自己的汉姓——“翦”,并且形成了以翦姓为标志的翦氏家族,同时也编修了自己的族谱——《翦氏族志》。维吾尔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本无修谱习俗,因此修谱并不是翦氏的首创,而是在湖南桃源生存繁衍的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和宗法文化的影响,在立足于家族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借鉴了汉族修谱行为。翦氏修谱的宗法行为不只是单纯的借鉴汉族某一行为,而是汉族与维吾尔族之间沟通、交流、融合的结果。

明清时期,上层统治者倡导儒学,提倡“忠孝”价值观念,修谱之风盛行。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翦氏生活在湖南内地,自然会受到儒家思想和宗法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翦氏族志》第一次修谱的时间是乾隆二十九年,正是这一时期。族志中的“原序”即翦如楫撰写的第一次修谱时的谱序,提到修谱是为了明昭穆之序,让各宗各念本源,定下千秋万世之规,保证尊卑有序。可见第一次修谱时很注重发挥族谱的伦理功能和收族睦宗的作用,这也很符合儒家的伦理思想。写就族志中《回部世系源流》的十六世翦山胜,同族的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我的故乡 我的氏姓》一文中对其评价是“山胜恐怕是我族第一个有汉文修养的人,他是岳麓书院的学生……”虽然翦伯赞不确定翦山胜是不是第一个具有汉文修养的族人,但却很明确地说了他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古时书院传授的大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汉文化知识,而山胜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的学生,这说明翦氏族人在主动地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此外翦氏族志的三修和四修也都是由族中的知识分子完成的,这些知识分子都具有较高的汉文修养。翦氏族志编修的过程中,具有维吾尔族身份的翦氏族人是编修主体,而编修的族谱却是汉族宗法文化的产物,在儒家思想和宗法文化的影响以及翦氏主动学习汉文化的双重作用下,翦氏的伊斯兰文化与当地的汉文化进行了一次交流与融合,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促进翦氏与当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翦氏虽然教本清真,但是迁离新疆使其脱离了原生的生存环境,定居桃源与汉族回族等民族相互杂居,又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和同化,如此长达600多年,翦氏与当地民族的文化界限逐渐淡化,原本的文化模式产生了变化。翦氏受特殊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汉族编修族谱,不仅在文化上与汉族等民族进行了交流,也加强了与汉族的合作,在翦氏第四次编修族谱过程中,汉族已经参与了翦氏族谱的编修活动。

四修志募集的费用达18万元,除去族人的丁名费8万多元外,赞助费占到很大一部分,达到6万多元,赞助人数达到200多人。赞助的200多人中除了各地的翦氏后人外,还有当地的非翦姓人士(见表1)和当地基层组织(见表2),其中非翦姓人士有11人,村委会等单位有5家,赞助费用共计4 770元,约占赞助总费用的8.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翦氏在第四次编修族谱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许多族外的支持和帮助。在桃源地区,“维吾尔族都姓翦,回族姓氏较多,有马、黄、刘、左、薛,还有少部分回族姓魏和李。周围的汉族姓氏较杂,没有什么特征,但是很少有汉族姓马、黄、左、薛、魏,而姓刘和姓李的汉族还是有一部分”〔5〕。根据当地宗族的姓氏,可以大致判断出赞助翦氏修谱的薛、刘、黄、左4姓的8人是回族,而其他的则是汉族,可见汉族也参与了翦氏修谱的过程。翦氏族谱的编修活动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当地汉族回族和村委会等单位赞助修谱,证明在桃源一带翦氏与当地民族的关系十分融洽。在汉族、维族、回族杂居的环境下,翦氏与当地的民族形成了一种多元交织的和谐社区文化。

表1 非翦姓人士赞助名目表

表2 基层组织赞助名目表

从上述的统计可以看出,翦氏家族编修家谱得到了维汉两族的支持,不少非维吾尔族村民都纷纷捐款帮助翦氏家族编修家谱,并且得到基层组织如当地村委会的支持。根据四修族志记载,翦氏第四次修志成立了湖南维吾尔族(翦氏)修志编纂理事会,组成了50多人的修志队伍,先后走访了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云南等省的20多个地区。翦氏族谱《后记》提到“(修志编纂理事会的人)每到一处,得到了各地族人和各省、市、县统战与民委的支持与配合,有的献计献策,有的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说明修订族谱加强了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了维吾尔族与回汉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五、结论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已经成为新时期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不论是汉族、回族还是维吾尔族等民族,不论是无神论者,还是宗教信仰者,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在这方面,尽管湖南维吾尔族地处江南一隅,但是600多年来在所处的时空背景下,随着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文化教育等迁徙流变,与当地其他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湖南维吾尔族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分析湖南维吾尔族翦氏族谱,我们认为其不仅仅是一部翦氏家族发展史,更是一部国家认同史、政治认同史、民族交流史和文化融合史,对促进当今维吾尔族与汉族的交流融合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1〕陈遵望.湖南维吾尔族〔M〕.长沙:岳麓书社,1994:8-9.

〔2〕黄丽.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197-198.

〔3〕寻霖.湖南少数民族家谱的特征〔J〕.图书馆,2006(5):49-51.

〔4〕王鹤鸣.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J〕.中华魂,2016(4):63-65.

〔5〕黄丽.读《翦氏族志》,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J〕.西北民族研究,2008(3):38-44.

〔6〕徐德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光明日报,2017-04-10(15).

猜你喜欢

哈勒氏族族谱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孛儿罕哈勒敦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吴有春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