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创业促进跨界大融合:社会创新发展新变革

2018-01-31袁锋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

袁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非营利组织或传统的商业模式、公共管理都已滞后于全社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跨界融合实践模式去代替旧模式,促进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益创业;社会创新;跨界融合;新变革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Social Innovation或者Social Enterprise),也译为“社会创业”、“社会创新”或“公益创新”、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精神等。

英国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不仅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的创新立业,在公共部门也存在一样的行为,所以它具备公益性(sociality)、创新性(innovation)和市场导向性(market orientation)三个特点。

中国公益创业(社会创新)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的行为首先要以社会性、公共利益为导向。所以,在实际运作中能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支持;创新性意味着新的思想的产生,带来新的模式、新的物种会层出不穷,从而解决社会痛点和社会问题及促进社会进步。公益创业的社会创新性体现如下:催生新的服务和新的产品,即:原有体制的创新;催生现存的产品,现存的服务更多社会效应新用途,即: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量创新;构造出社会问题新的定义、新的标准以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即在某一社会领域起到颠覆式作用的创新。

市场导向性明确表明了公益创业具有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这些需要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去担当,需要社会跨界融合。公益创业除了包含原有传统市场,还包含新拓“市场”概念,它超越了原来传统市场的交换价值,还嵌入了无法回避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所以,它包括创业性和公益性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维度。

一、公益创业让非盈利组织具备“持续性造血功能”

在我国传统的“公益慈善”观念里,公益与商业是分离的。公益是无偿、无私、奉献、付出的;商业(创业)则是营利、赚钱、财富、享受的。因而传统的慈善公益受制于局限性,不具有持续造血功能,容易造成公益无法持续。它还体现在其它几个方面,如:非营利组织的慈善不足、非独立性、特殊主义、家长作风和业余主义等等原因而导致非营利性组织出现“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在此情况下,社会各界开始主张发挥“公益创业”的作用,“公益创业”所涵盖非营利性组织的创业行为可以为非营利组织源源不断的“造血”,让非营利组织改变以往主要靠社会募捐的基本方式,从而达到“保持持续造血功能”。在此过程中已经有一些组织开始创新尝试,如: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李连杰壹基金、滴水恩公益促进会主导的“VR人才帮扶培养公益创业行动”等。由此可见,“公益创业也是公益创新”的一种新业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益新业态的出现可以极大的、迅速的使各类非盈利组织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其公益作用和弥补政府和市场不足与缺陷。

二、公益创业改变传统盈利性企业在社会中的“单纯商业”作用

公益创业首先强调社会性和公益性为导向,企业的创业过程必须兼顾社会利益。主要体现在儿童保育、养老健康保障、智障人士学习和就业、健康医疗、社区发展及社会就业创业、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社会变革等领域。中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时间,通过全社会上下的努力,经济得到了极速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法规制度滞后等社会问题,而社会各层对之前从非营利机构这里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需求比原来更大。但是,非营利组织毕竟受资源的限制,根本满足不了较大的社会需要,只能从商业化和市场上寻找方法,才能更好的、持续的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伴随着经济极速的发展而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又会不断出现,那么公众就急切地需要企业站出来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于此同时,原有传统商业所面对旧有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靠传统的市场需求已难以保证企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其生存。此时只能借助和采用超出旧有市场界限的手段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而部分有前瞻性、战略目光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需要,就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商业化运作中,打破了过去公益事业与商业之间的壁垒,涉及的领域从传统商业向兼顾社会利益盈利性商业而绝对性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企业的影响力由传统单一市场向整个社会扩散。这一全新的,是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共福利增长为目标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和模式,引起了全社会各界普遍注意。

世界上著名的“穷人银行”创始人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通过创建兼顾社会利益的盈利性银行来帮助众多穷人实现了脱贫,该银行年度为穷人创业者发放贷款逾8亿美金,还款率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高达99%;拥有650万客户和2226各分支机构。他创建的格拉明银行以商业的运作模式管理,但以关爱穷人、帮助穷人脱贫为目的,他们为穷人提供创业培训和提供创业贷款,他们帮助无数穷人创业者实现了脱贫和创业愿望。因此,创始人尤努斯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为他的颁奖辞写道:“持久的和平, 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成为可能。”

用公益创业理念和行动对社会变革作出杰出贡献者、被美国新闻界与世界报道评为2005年度“美国最杰出的领袖”的学者比尔·德雷顿,在上世纪80年代就首次提出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同时,比尔·德雷顿也付诸行动实现自己的公益创业实践,他于1980年成立一个全球性非营利组织——阿苏迦,目的是在全球传播公益创业精神,培育公益创业种子与人才,提供种子基金和帮助人们开展公益创业行动。

我国的公益创业于2004年由湖南大学唐亚阳教授和汪忠教授牵头进行开荒性研究至今,已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相比国外,公益创业在中国起步较晚,但现在涌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中国公益创业(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把公益创业归纳为如下几个层次,第一,创业的行为基本底线是不能伤害社会。如之前出现的“毒奶粉、毒胶囊等”。第二,在局部领域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痛点的创业行为。如滴滴 、共享单车、养老、智障儿童入学和就业等。第三,在某个社会领域起到颠覆式作用的,其明显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变社会的。如高铁、虚拟现实VR、支付宝、微信、可燃冰、未来的飛铁等。第四,公共产品的更新释放和体制改革。如建筑监理、第三方检测、央企的混改、军民融合等 是公益创业中公共产品更新的体现。近年也涌现出一批公益创业的先行实践企业,如中和农信、深圳残友集团、中研新双创孵化平台、天津鹤童等,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为社会跨部门协作积累了丰富的可供社会企业借鉴的经验,为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endprint

以上表明,公益创业所涉及到的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具备持续性、公益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有着商业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性,社会企业更多是追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只是附属品,社会使命才是其核心所在,更表明,公益创业所涵盖的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是矫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社会核心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方式。

三、公益创业助推公共产品更新和体制改革创新

1. 随着公益企业的影响力向全社会扩散,势必会产生新模式、新业态,而全新的社会商业模式必须有全新的公共管理政策来规范和引导,甚至会出现公益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跨部门协作的情况。这样势必“倒逼”公共管理部门结合社会情况制定迎合“新市场”发展的新政策新法规。

2. 公益创业推动全方位的社会创新,社会创新释放大量社会活力,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通过第三方的参与,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平衡作用。随着未来公共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小政府、大社会”观念和实施,部分由公共财政供养、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将改为非营利性组织或者公益企业,从而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届时公共部门释放出大量的活力,催生市场新模式、新物种、新行业的产生,将向社会提供庞大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而当今“军民融合”战略就是最具有公益创业特征的社会创新释放社会活力典范。

3. 公益创业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跨部门间的大融合,长久以来我国的公共体制属于封闭组织状态,思想观念的滞后制约了组织的开放程度,而汪忠教授提出的公益创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及中国的创业3.0版需较高层次协调保障的需求,公益创业的成功更需要多种要素的大融合,在实践中对公共部门原有的老观念、老思维和老方式等形成极大的冲击,刺激或迫使其对当代社会现实发展产生良性互动甚至慢慢融入进来,形成为公益创业服务的内在动力,使旧思想和观念从旧的思维中摆脱出来。内在动力和思想的解放,助推公益创业跨部门的大融合,将催生庞大的“新市场”。

四、公益创业涵盖的跨界大融合催生新变革

1. 按照当今公益创业在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公益创业包含的非实践,它站在市营利性组织的创业行为与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场和政府中间,被称之为新的“社会第三部门”,因它而引起的社会大融合和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体制创新)、构造社会问题新标准、新的解决方案。因此,公益创业又被称之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引导者”和”社会治理新理念”。

2. 公益创业的社会作用是促进社会跨界融合,其涵盖的非营利组织、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与政府部门、市场之间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打破了以往传统的非营利组织、营利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组织界限,在此状态下将催生全社会各行业颠覆式的改变,各行业的重新构建、创新优化;新物种、新模式、新生态就会层出不穷,彼此共融、彼此交汇,形成一个共生共治、互通互联、共创共享的、强大的兼顾社会利益的公益创业、创新生态圈。

3. 公益创业的各种创业行为始终以兼顾社会利益为导向,围绕矫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彌补社会、市场的不足与缺陷、促进社会持续永久和谐与进步为核心而开展的全新创业模式。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社会创新)研究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印刷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的跨界融合
“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期刊产业化发展模式小议
涂色书还能火多久?
浅析我国钢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马化腾解读“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