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与“娇”的博弈
2018-01-31谢子珏
谢子珏
“女儿要富养”、“金屋藏娇”等中国俗语,使成千上万的女性在宠溺之中长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极度发达的今天,这个范围由“女孩”被扩大至“孩子们”,“孩子们”的文化课业任务日渐繁重,而面对生活、面对自己时却越来越不知所措。“骄”的人不“娇”养,反过来说,娇生惯养的人也一定不是天之骄子。
人潮里的伶仃,看似无主,实则是阳阳父母对阳阳的一种历练。宝剑锋从磨砺出,锐气都是打磨出来的。未经打磨便形成的锐利,只有屋檐下的水柱,一击即碎。今天看来,妈妈不同意女儿与自己睡一床并任由其哭闹的家长少之又少。大多数人秉承着“父母就是孩子的后勤”的理念来教育孩子,殊不知那根本不是教育,仅仅是把孩子养成一台得分机器而已。阳阳的父母很早就认识到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有多重要。
“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所以它才要“且适南冥也”才得以生存。大人物必经风雨,只有蜩与学鸠才会在温柔乡中沉溺。《甄嬛传》中说:温柔刀,刀刀割人心。那削去的,是人的抱负、人的能力、人的锐气、人的风骨。“娇”与“骄”,注定是无法并存的一对。
但仍令人咂舌的是,大多数人仍在“娇”的环境中幻想着自己成为“骄”的人。英国的第一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高中时报考牛津大学之前,身边的朋友一直在穿衣打扮,还嘲笑只顾专心学习的她。但她咬牙坚持,忍受了孤独,最终考取。在成功后接受采访时,她说过山本文绪先生写的一段话“极致的幸福,在于孤独的深海。在日复一日的孤独里,我逐渐与自己达成和解。”她把忍受當享受,把痛苦当经验,把哭声咽下,把伤口珍藏。闯到山顶时,蓦然回首,早已是君临城下。
反观自己,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从小在父母老师的保护伞下成长,在忙于学习的时候是否也忽视了自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少年强,则国强,但这种强不可只体现在科学文化素养上,我们坚决不做摧枯拉朽的病汉!
天之骄子与娇生惯养本就是矛盾的。年少的人满身的伤,迟暮年才可以更有资本。把忍受当享受,那又何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