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妙散内服合芙蓉膏加新癀片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
2018-01-31刘林谌曦
★ 刘林 谌曦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合肥 230031)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常与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发生,晚期常有痛风石沉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等,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西医通常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虽止痛效果好,但不良反应较多[2]。笔者运用四妙散加减合芙蓉膏加新癀片外敷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我院门诊、住院部治疗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20~69( 43.18±12.36) 岁;病程1~12(8.94±3.15) 月;本次急性发作时间6~48( 10.43±3.63) 小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参考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湿热蕴结证的标准[4],急性发作,关节猝然红肿热痛,疼痛拒按难忍,局部灼热,夜间加重,或伴发热,口干苦,心烦不安,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年龄20岁以上,69岁以下患者;( 2) 无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3) 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7天治疗和检查; (4)半月内未服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5)符合上述条件及中医湿热蕴结证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 (1)存在其他风湿类疾病者; (2) 合并内外科严重疾病及精神类疾病者; (3)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4) 不按要求服药或不接受随访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嘱: 低嘌呤饮食、忌饮酒、多饮水。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国药准字:H20010108)7.5mg/次,2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妙散。基础方: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30g,泽泻10g,茯苓10g,萆薢10g,豨莶草15g,土茯苓12g,丹参10g,车前草15g,川芎10g,上肢痛甚者加羌活10g;下肢痛甚者加川牛膝10g、泽兰10g、木瓜10g;热盛者加生石膏20g、桑枝10g、忍冬藤20g;阴虚者加知母10g、山药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关节痛甚者加延胡索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外敷芙蓉膏适量(我院院内制剂批号皖药制字Z20050068,药物组成:木芙蓉、藤黄、生天南星、薄荷油、冰片等)加新癀片0.32g,5粒碾粉调匀成糊状(国药准字号Z35020063),外敷于患处,纱布包裹8小时,换药2次/日。两组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记录治疗前后:(1)临床证状及体征:包括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受累关节数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3、5、7天后2组疼痛状况进行评价;(2)中医证候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发热、口干口苦、心烦不安、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证状进行评分,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分,并计算总积分;(3)实验室指标采用尿酸酶法测定血尿酸UA,ELISA免疫测定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Westergrens法测定血沉ESR;(4)安全性监测:记录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均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和心电图,作为安全性评价的客观指标。
1.6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临床痊愈:关节红肿热痛证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实验室指标正常;显效:关节红肿热痛证状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有效:关节红肿热痛证状减轻,关节功能及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关节证状、功能及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改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证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证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证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证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7 安全性评价标准 I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II级:比较安全,如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III级:存在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IV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相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5、7天两组间比较VAS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n=30) 例
表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3。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红肿、口干口苦、心烦不安、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证候总积分降低值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 见表4。治疗后UA、CRP、ESR的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A的实验室指标的下降值更为显著(P=0.00),观察组UA、CRP的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n=30)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n=30)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0。
2.4 临床安全性评价 除3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的情况,与对症处理后继续治疗外,两组均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心电图等指标均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风湿病,早期表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并发肾脏病变,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受损,易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对其治疗常用药物有秋水仙碱、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等,临床疗效尚可,但不良反应大,常出现胃肠道反应以及肝肾功能损害。
中医认为,痛风属于“痛痹”“白虎历节”等范畴。《格致余论》曰:“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5]。四妙散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入下焦;苍术主入脾胃,燥湿健脾;薏苡仁清热利湿、健脾舒筋;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引药下行[6];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柏中含有的小檗碱有解热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又可提高免疫力;苍术能增强红细胞功能;薏苡仁中的薏苡仁酯可抗炎镇痛解热;牛膝中的总皂苷能活血止痛、抗炎消肿,多糖能提高体液免疫[7-8];四药合用有清热抗炎、消肿止痛之效。芙蓉膏中木芙蓉消肿止痛、凉血解毒; 藤黄清热消肿、解毒消痈,二药合用为君药;天南星消肿散结、祛风止痛,为臣药;薄荷油芳香走窜,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又清热凉血,与冰片清热止痛合而为佐使。全方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活血止痛。新癀片中含有三七、珍珠粉等,有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解毒止痛之效,可促进尿酸排泄。芙蓉膏加新癀片外敷能加快尿酸排泄,促进血液循环,又可清热消肿止痛,使药效直达病所,且无胃肠刺激。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法治疗痛风急性期患者疗效显著,其中,四妙散加减合芙蓉膏加新癀片外敷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红肿、口干苦、心烦不安等全身证状,降低实验室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刘孟渊.加味四妙散治疗高尿酸血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4) :675-67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
[4]朱丹溪.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5]于洪静,苑迅,姜玫,等.四妙勇安汤对高胰岛素/高糖诱导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及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1):38-41.
[6]钱华春.益肾蠲痹丸联合加味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14(4):443-445.
[7]高彦立.四妙散加减治疗痛风的疗效观察及中药药理观察[J].海峡药学,2014,26(10):92-93.
[8]陈大伟,白书臣,李浩,等.四妙汤联合通痹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