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2018-01-31杨雪芬
杨雪芬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严重创伤属于是急诊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此类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及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根据对相关资料研究显示[1],给予严重创伤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实施合理的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具体报道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7例,女性患者为27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1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6±6.20)岁,其中创伤类型分别为车祸30例,高空坠落15例,强烈打击(外物)造成10例,其他原因5例。纳入标准:所选患者经诊断后均确诊为符合严重创伤诊断标准,排除其中患有严重器官衰竭及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
1.2 护理方法
所选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并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在对患者实施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判断,从而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为其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具体护理内容为以下几点:(1)呼吸道护理干预,在对严重创伤进行抢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顺畅,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无法进行正常呼吸的患者,则需要借助呼吸机,避免出现缺氧现象。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及时清理,保持患者呼吸顺畅。对于休克患者则需要及时开放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对于病情严重者进行插管处理;(2)检查管理,在对患者伤口进行包扎时选择加压包止血,对于骨折患者则需要采用高分子托外固定,在搬运患者时采用助理搬运垫,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实施对症处理,并加强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查,例如对患者进行抽血备血处理,并对患者进行气血分析和凝血功能检查。对于出现断肢端患者,则需要将断肢放置在0—4℃进行保存以备再植处理,对于病情危重患者需要开启急救医疗体系EMSS和绿色通道,及时进行会诊,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同时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病史,防止出现意外事件;(3)伤口护理干预,对于失血严重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输血,从而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根据患者受伤程度对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于伤口较大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无菌纱布进行保证,然后用加压绷带进行止血,并对患者出血部位变化及出血量进行严密观察,对于出现特殊情况患者采取及时止血处理。对于四肢骨折患者需要采用压迫动脉进行止血,同时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对于颅脑损伤患者需要采用明胶海绵实施粘贴。对于气胸患者需要对患者实施穿刺,从而减轻患者胸腔压力;(4)心理干预,由于患者在收到严重创伤后对自身疾病及家庭经济负担等担心,极易出现抑郁、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从而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从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其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对入选患者平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及抢救失败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
2 结 果
研究结果显示,所选患者经实施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6.25±6.38)d,平均抢救时间为(35.20±5.42)min,其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56%,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为98.44%。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也随之提高。然而近年来在实施高层建筑过程中坠落或高空坠物等造成死亡和严重创伤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同时车祸等造成严重创伤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所以患者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3]。由此可见,制定完善的抢救和护理体系,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此医院需要指导完善的抢救护理模式,定期对医护人员实施治疗和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巧,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需要掌握高超的护理技术,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从而在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过程中表现出临危不乱,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治疗,为抢救争取时间。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所选患者实施护理护理、检查护理、伤口护理、出血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在对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以“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改变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给予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对降低患者抢救过程中死亡率有重要帮助。此护理措施值得在抢救严重创伤患者过程中广泛应用。
本文编辑:付常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