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护理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和临床应用分析
2018-01-31陈霞
陈 霞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川崎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临床上又被称为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限性血管炎性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见于小儿群体,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口腔黏膜充血等症状为主,其病症机理较为复杂,容易诱导多种临床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1]。为进一步提升保证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选择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与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效果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川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5±0.5)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整体护理干预方法,年龄2~6岁,平均年龄(3.0±0.5)岁。两组患儿均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小儿川崎病诊断标准,无相关用药禁忌,排除其他传染性疾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川崎病患儿因病痛、对住院环境陌生等因素容易产生多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根据其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积极主动与患儿进行沟通,可通过准备玩具、播放动画片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鼓励患儿接受治疗,安抚情绪,同时与患儿家属保持沟通,讲解川崎病的病症机理、治疗方式、护理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耐心解答家属疑问,争取其共同参与对患儿的心理干预,提升依从性。
1.2.2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需为患儿提供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确保温湿度适宜,控制温度在22℃~25℃之间,控制湿度在50%~60%之间,减少室内人员走动,可在病房内张贴卡通海报,降低患儿恐惧感,消除患儿紧张情绪,保持光线集中,减少探视人数,保证患儿休息质量。
1.2.3 对症护理
给予患儿全程生命体征监测,定时给予体温检测,4h/次,如患儿体温超过38℃时可采用冰贴降温,若冰贴无效可采取药物治疗,鼓励患儿多饮水,促进其新陈代谢,适当给予静脉补充,定时协助患儿更换衣服,确保个人卫生。做好皮肤护理,选择软布为患儿擦拭身体,确保其皮肤卫生状况,在患儿排便后需及时擦拭其会阴部,帮助患者修剪指甲,防止因指甲过长划伤皮肤;采取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给予心血管系统护理,了解相关并发症早期症状,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同时通过家属与患儿观察其满意度情况,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采用 %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共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4.0%;对照组中共有4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8.0%;组间计算x2值为9.485,P值为0.0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38例,满意10例,不满意2例,综合满意度96.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30例,满意12例,不满意8例,综合满意度为84.0%;组间计算x2值为7.454,P值为0.00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小儿川崎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其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危害性高,容易合并多种临床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健康,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川崎病属于常见的血管炎综合症,临床上又将其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对冠状动脉的损伤较为严重,是导致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烧、手脚末梢红肿、多形性红斑、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等症状,通常情况下,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直径均超过1.5公分,造成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导致贫血[2]。本次研究发现,针对川崎病患儿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显著,通过心理护理改善患儿及家属情绪,改善护理环境进一步提升其依从性,通过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心血管护理等方面,能够全面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患儿恢复效率,降低不良反应,提升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3-4]。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护理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