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晔:三个半小时直播十九大背后

2018-01-30

东西南北 2017年23期
关键词:聋人特教手语

作为十九大开幕式上的直播手语翻译,周晔出现在屏幕左下角。这是一份很大的荣誉,辛苦中更多的是兴奋感。

周晔自己也没有想到,作为一位在屏幕上从不说话的“央视主播”,她在2017年10月18日这天突然成了“网红”。“我给了自己一次挑战极限的机会。更让我兴奋的是,国家层面能够考虑到聋人群体,让他们第一时间听到这么重要的声音,这不仅仅是听到报告内容本身,而是传递了一种尊重,这个意义更大。”

作为十九大开幕式上的直播手语翻译,她用不停变换动作的双手,将三个半小时的大会内容即时传递给听障人士,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纪录。

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的三个半小时里,周晔的手基本没停过。有时两手支撑摆成“人”字形,有时一手按下另一手攥起的拳头,各种动作组合,在胸前划出优雅的弧度。

人们在央视直播镜头里看到她,穿一身红色西装。有网友认出了她,说“这个阿姨好像从我小时候就开始手语翻译了吧”。的确,这次直播距离她第一次上央视节目,已经过去22年。

第一次“直播”

尽管已经54岁了,周晔还像年轻人一样风风火火。精致的五官配上干练的短发、瘦高的个子,与人们头脑中对新闻主播的印象完全吻合。“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特教老师”,她更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周晔的手很细很长,打起手语来柔和美丽。“手语就像流淌的音符一样,很柔很流畅,不做作不夸张。”

别看现在对手语这么热爱,30多年前,周晔可不这么想。1982年,高考落榜后,当教师的父亲介绍周晔去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当了名特教老师。

入校第一天,她就被吓住了。聋人打手语“眉毛眼睛全在动,我当时觉得他们很怪,接受不了。”

没几天,周晔听说长城饭店下面的一个公司招聘模特,她瞒着家里去应聘。刚刚19岁的周晔,身高1米73,面容姣好,一试就中了。但是父亲坚决反对。

由于学校缺老师,老校长李宏泰对周晔非常重视,特意指定学校手语最好的吴立平老师当她师傅。周晔是个要强的人,干就要干得最好。每天回家她都用手语打报纸和电视上的新闻,不会的词就记下来,第二天去向师傅请教。

有一次开全校会,李宏泰校长突然问:“哪位老师能上来翻译?”师傅在后面推了周晔一把:“你上去!”就这样,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直播”。

1995年,中残联和央视合作开设手语翻译栏目,她被老校长推荐试镜,当时就被选中了。她和主播贺红梅合作,出现在《本周》栏目里。经过逐年改版,这个栏目是现在的央视节目《共同关注》。她和学校的六位老师承包了手语翻译的工作,每人每周直播一小时,正式“出镜”。

2012年全国两会,中央电视台首次引入手语直播,周晔成为第一位手语直播翻译。此后的十八大她再次担任这一重任。如今,她已成为大众最为熟知的手语翻译。

直播十九大

她出现在大屏幕左下角面积占不到二十分之一的直播窗口里,也出现在2780万听障人群和有声世界沟通的窗口里。这扇窗,让他们得到平等和尊重。

这场直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周晔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说这是有生以来压力最大的一次。

就在直播开始24小时前,她还不确定自己会不会上直播。试镜时得到的消息都是“一切等通知”。直到前一天下午4点,她才得到确切消息。没有最新的报告,她只好让同事把5年前的十八大报告打印出来,对着文字练习手语动作。并且,和之前所有场次都不一样,这次时间有可能超过3小时,期间不能换人,没有“替补”。早上到直播间的路上,她一直给自己打气,“没人依赖了,也没有退路了,只能靠自己。”

10月18日清晨5点45分,她睡了6个小时之后起床,吃了一块带巧克力豆的面包,还有一个煮鸡蛋就出发了。北京下着小雨,爱人开车送她到东三环边上的中央电视台时是6点半,她拎着一兜子衣服下了车,为了让工作人员挑挑看,直播时穿哪件比较搭配画面,最后选的就是上镜的这件红色西装,喜庆。

7点半开始化妆,8点50分,直播开始。

她面前就有一台摄像机,自己打手语的画面在眼前晃来晃去。这个画面对她来说是视觉干扰,只能视而不见,她必须集中注意力听报告,然后翻译。边听还要边理解,打出词的意思。比如“物流”,“物”的手势表示物品,直接翻译就行,但“流”的手势比划起来是“像水一样流”,如果要打“物品在水上流”,听障人士就看不懂,这时要把“流”改成“运输”,他们才理解。

但也不是所有的词都要解释,比如“一带一路”这个词。要是翻译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那解释完了后面一大段话都要错过,这时候就要拆成字来翻译。如果遇到多音字比如克服困難的“难”,读二声时,就要伸出食指放在太阳穴旁边,表示绞尽脑汁想。如果是四声“难”,就要放在心口的位置,表示心里难受。

三个半小时翻译下来,她只记得经历了腰酸、腿麻、手涨、眼花的全过程。至于其他事情,都是“四大皆空”,没有任何时间和精力考虑。

这一次,比她之前手语翻译十八大报告的2小时10分钟多了一个多小时,也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记录。

无声的世界和迟开的花朵

除了手语主播这个身份,54岁的周晔还是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她觉得这才是她的主要工作,“那个纯属兼职,是副业,没想到弄这么大的一个动静。”她的普通话里除了自带的北京味儿,还不时冒出一股播音腔。

为了培育这些特殊的孩子,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在周晔的带领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有一位7岁的小姑娘,进校时只能模仿说一个单词,而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经过老师4年的辛勤培育,她不仅恢复了正常的会话能力,而且获得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并在表彰大会上做流畅的发言。她朗诵的《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投入一份爱,便可收获一份感动。”周晔说。

在东城区特教学校,一切设施都是精心设计过的——防滑的楼梯、弧形的桌椅边角……为此,学校的投入要比普通学校多许多。“一个聋生戴的普通助听器就要3000多块钱,相当于一台彩电的价格。”周晔介绍。

学校有30多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液晶显示仪、计算机、实物投影仪和电视机,一整套下来要12000多元钱。这些投入除了来自各级政府和残联的拨款外,还有来自社会团体的爱心捐款。所以,周晔经常教育残障孩子们要有“三心”:满足的心、感恩的心、自信的心。“我们要让这些孩子明白,残障孩子有困难,社会在帮助他们,但社会上正常人也有各种困难。有时候,这些困难并不比他们小。”她说。

周晔说:“命运有时真的很残酷,但是,爱,也唯有爱可以激发生命的所有可能。我们给得越多,他们的可能就越大。爱是尊重,是平等,是无私,是永不放弃。”endprint

猜你喜欢

聋人特教手语
新形势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策略探析
聋人本科生研发翻译软件
用爱与责任托起特教梦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国务院: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奇怪的手语图
编辑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