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轴心、四结合”:五年制高职大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30陈莉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陈莉

摘要:“一轴心、四结合”是职业学校大语文教育的实施模式,即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教语文与教做人有机结合,语文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读、写、听、说有机结合。“一轴心、四结合”大语文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举措。

关键词:一轴心、四结合;大语文教育;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C-0044-04

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内在要求。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立德树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20余年潜心不辍的实践与研究,构建了“一轴心、四结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大语文教育实施模式。

一、“一轴心、四结合”大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起点

大语文教育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张孝纯先生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意在打破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僵化模式,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科学发展。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后来提出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首次将大语文教育与《论语》联系起来的是语文教育家张隆华先生。作为大语文教育的历史源流的《论语》记载了孔子在大语文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活动。后来不少教育界专家把大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大教育思想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大语文”教育思想也是跟“大教育”一脉相承的。不少语文教育家如魏书生、张孝纯等又吸取“系统三论”的宏观思想来形成自己颇富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对大语文教育的核心观念研究比较深入,“大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有代表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成果不少。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是对“大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如张孝纯的“一体两翼”大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里精讲巧练,把学生引入“大社会”,通过学校第一课堂,老师开辟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来学习语文。1992年,北师大的张锐先生针对“一体两翼”,指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张国生老师则认为简化修改之后的“大语文”教育应是:“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黄初先生提出语文资源开发与语言环境创设的语文观。颜艳老师提出要理清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个边界和生活化教学推进的度,防止泛生活化倾向等等。

其次是对“大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这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上,在这方面,对普通中学的大语文教育研究较多,职业学校大语文教育的研究从已有的文献期刊看来只有寥寥30余篇。普通中学的一线教师主要从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几个方面的教学入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标,探讨语文教学与社会、与生活联系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大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例如姚竹青老师的“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的教改实验。职业学校的一线教师主要从观念确立、模式探究、平台构建、人才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探索大语文教育的实施途径,如张国基的《论“大语文教育”与“大德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田宏丽、王瑜的《大语文教育下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唐建的《构建高职院校大语文教育模式刍议》,任焕茹的《高职院校大语文平台的构建及作用》,洪山的《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大语文教育”探析》等,综观这些教育实践探索,他们都以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观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为理论基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

再次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性思考。这是目前“大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大语文”教育进行建构和论述。影响深远的有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的专著《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俞玉萍老师的专著《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向着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出发》。

最后是“大语文教育”的影响。2001年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在《〈语文课程标准〉回答语文课程倡导哪些课程理念》时说:“《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特级教师陈宦仲先生说:“即使是单纯追求升学率,也得实行大语文教育。”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报刊、书籍、网络中“大语文教育”的内容数不胜数。《学语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大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语文学习》1993年7月开始在封面上引用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他们是赞同“大语文教育”的。《语文世界》每期封面上都有“青少年的、大语文的”几个字。《语文报》初中版首页“主编寄语”说:“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我们将继续高扬‘大语文教育的旗帜”。2002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语文教育论集》一书,作为20年“大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一个里程碑。2009年,根据普通教育新课标,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出版了《大语文系列丛书》。

纵观“大语文”教育研究的历程,虽然方兴未艾,对大语文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现有的“大语文”教育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还没有找到语文与社会生活联系的有效合理的系统教育模式,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重视不够。论及高职语文课程开发与教法改革的少之又少,特别是大语文教育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迫切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构建适应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五年制高职大语文教育模式成为时代所需。

二、“一轴心、四结合”大语文教育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一轴心、四结合”,即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教语文与教做人有机结合,语文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读、写、听、说有机结合。这种实施模式,解决了五年制高職语文教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路径。endprint

(一)解决了语文课程选修课开设不足,课内与课外脱节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首先,就全省的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掌握课程设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立足校情,开发基于学生社团的校本课程。如广播社的“新闻通讯写作”、古风社的“国学经典”、演朗社的“演讲与口才”、文学社的“文学赏析”、话剧社的“中外戏曲赏析”等,融语文学习于社团活动之中;其次,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阅读沙龙,专业技能展演、每周一诗等活动,将语文学习进一步向课外延伸;再次,将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开发“人文素养类”校本课程,如“相约人文”“创优素质”等,将教语文与教做人结合起来。

(二)解决了语文教材选文偏少、学生阅读积淀严重不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首先对教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编写配套《语文读本》四册,并将选文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如讲解李白的《将进酒》,可引导学生阅读同类诗歌、同时代诗人对李白评价的诗歌等。再如,讲铁凝的《文学是灯》,推荐阅读《哦,香雪》。讲解王小波的《明星与癫狂》,可以结合郭敬明《小时代》三部曲和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进行对比阅读。课本是教学的依据,但再好的教材也受制于篇目的限定。1920年胡适批评当时的教材选文太少了,认为一学期读20篇文章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大语文教育倡导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经典中,丰富阅读积淀,提升审美素养。

(三)解决了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相脱节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实习生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软文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更看重敬业精神、行为自控能力、沟通表达写作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这些既属于智力因素又属于非智力因素,属于人文素质范畴。针对4.5+0.5人才培养方案,立足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开发了“软文写作”校本课程,将语文教育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并编写相应的教材2部,其中《商务软文写作》已成为国家规划教材。大语文倡导,语文能力训练不局限于课堂内和教科书,还发展到课堂外和其他专业领域,先由语文教育奠定人文基础,再由专业技能凸显职业能力,“软文写作”校本课程全方位彰显了语文教育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解决了偏离语文教学规律,肢解文本、埋头“习题”的教法问题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将读、写、听、说结合起来,进行大语文教法实践。结合授课内容,进行给定主题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为了这三分钟,课前要搜集资料—阅读,整合资料—写作,课前演讲—听讲和说话。课中,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自主阅读赏析模式,强化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基于传统诵读教学的情境渲染,诵读感悟中进行审美体验;采用作文辅助教学法,通过情境叙“写”来品味、涵咏、赏析文本,丰富阅读积淀,提升语文能力;做好课外助读指导,利用自媒体,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即时发布经典美文和系列阅读篇目,让学生说感慨写心得,不拘字数和形式,一段心灵感悟,一点好句分享,一篇研究小文皆可,让学生静静品阅心灵流淌的文字,真正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体现“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大语文教学本真。

三、“一轴心、四结合”大语文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轴心、四结合”着眼于语文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从理念、课程、模式、教法、资源、评价等维度深度探析了职业学校大语文教育的内涵本质与实施途径,在更新职业教育语文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专业复合人才、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发挥了切实作用。

(一)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理念的创新

大语文教育倡导“全人教育”“全人作文”,强调语文教育要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学语文不是为了做几道题目得高分,而是为了打下“精神底色”,文道并重、知行统一,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既强化了价值取向又更新了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理念。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创新

以语文必修课程为核心,开发了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商务软文写作”,“商务软文写作”,目前已成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以语文必修课程为核心,开发了与学生生活和职业素养密切相关的人文类校本课程“创优素质”“相约人文”等,已被作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设;以语文必修课程为核心,开发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语文必修(1-4册)选修教程”和文学社团、戏剧社团等选修课程……另外,诗词大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汉字听写大赛、自媒体阅读等隐性课程影响,也引領了学生以课堂学习为轴心,向学校、家庭、社会延展,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程中感受语文魅力,让语言提升和人文浸染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痕。

(三)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构建的“一轴心、四结合”五年制高职大语文教学模式立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学校、生活、社会”紧密联系,“教、学、做”合一;根据主体性教育理论,将语文学习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针对未来职业岗位加强语文实践性教学;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大力进行教法改革,倡导举三反一、情境创设、阅读体验和自主感知等教学方式,听、说、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品味、熏陶中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要求教师理念要新、定位要准、思路要清;立足课堂,宏观引导,精心设计,评价到位。“一轴心、四结合”本质上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教学,将教学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善待教学中的生命,关照学生的个性多样性,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语文课堂生态。endprint

責任编辑:方健华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jor Chinese Education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Li

(Nanjing Zhonghua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Nanjing 210012,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One axis and four combinations" is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school major Chinese education, i.e. Chines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tak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axis, extend it to all areas of the students' life, combine the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integrate Chinese and behaviors, Chinese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learning to achiev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One axis and four combinations" in major Chines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lement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morality educ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hinese core literacy.

Key words: "one axis and four combinations"; major Chinese education; Chinese core literacy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给语文核心素养一个操作边界
语言建构的策略
精妙设问:论述文写作运思之道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
试论“跨媒介学习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