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策略研究?

2018-01-30张广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教学整合策略

张广琴

摘要:学校教育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融非遗文化于学科教育教学之中,以科研工作为前导,分步骤整合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库,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幼师生非遗文化知识和非遗传承能力,延续非遗文化生命。

关键词:非遗文化;教学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C-0006-04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作为历史文化重要组成要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10项,国家级108项,省级369项,市级1424项,县级2773项。如此丰富的非遗文化,亟需我们的保护。本文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为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些看法。

一、非遗文化与学前教育相关性分析与学科匹配

徐州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徐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1项,其中入选国家级名录9项,省级名录43项。目前部分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已列入生产性保护系列。[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人类活态文化,主要依赖于人的保护与传承。高校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其中,作为培养祖国新生力量的学前教育专业,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中更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两代师表一起塑造”的强大育人功能,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不仅能强化师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可以提升师生保护意识与传承能力,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融入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又将影响一代代新生力量。[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范围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纵观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音乐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养生美食、杂技与竞技、民俗、地方文化等。比较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幼儿口语、儿童文学、声乐、器乐、绘画、书法、舞蹈、体育、雕塑、地理历史类必修课程;绘本故事创编、思维训练、营养与配餐等选修类科目,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与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内容相关性进行匹配。(见表1)

二、整合地区非遗文化资源,建立非遗教学数据库

(一)广泛收集与专业或学科相关的非遗文化素材资源

收集整理徐州地区有代表性或有影响力的非遗资源,包括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地区、文化背景、发展历史、传承人简介、表现形式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搭建本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始资源库。

(二)分类整理,根据学科特点整合非遗文化资源

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可以在相关章节或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乡土非遗知识。如历史、地理、口语、幼儿文学等课程,可以将相关的民间文学、历史故事、民俗知识等非遗知识作为案例或素材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以幼儿文学教学为例,将非遗资源中的民间文学作为案例或素材,师生创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故事或者绘本创编,旨在感受徐州历史故事和杰出人物为家乡做出的贡献,接受乡情熏陶,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地理教师可以在借鉴幼儿文学创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吸纳非遗文化资源,让学生从空间上认识家乡的变化,培养其空间思维的发展。

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可以将本土非遗知识或者非遗技能融入教育教学中。如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等课程,可以将地方民间戏剧曲艺、民间舞蹈竞技、剪纸手工、书法绘画等有机整合入教学过程。比如:音乐舞蹈专业的老师,可以在培养学生创编曲目环节,学习谭维维华阴老腔的创作精髓,以本土非遗民间舞蹈或传统戏剧曲艺素材为创作元素,让学生在认识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曲目特点,创造性的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校体育专业教学团队在舞龙舞狮的大型活动参赛筹备中,将邳州跑竹马、狮舞(邳州舞狮)、睢宁落子舞、睢宁龙虎斗等传统曲目灵活地融入到参赛曲目的创编中。

各学科灵活把握融入方式,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或者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将其创新,让学生既了解相关非遗文化的发展历史,又学习其发展变化中的创新精神,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有创新的传承,才能让非遗文化更具生命力。

(三)完善非遗文化校本教学素材库,充实校园网资源

在创新性教学的基础上,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反馈,调整并完善非遗文化的教育资源数据库,使非遗文化的教育教学成为系统,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形成非遗文化校本素材库。

将各学科相关非遗教学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建立校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教育校园网。为更好地发挥非遗教育校园网的作用,可以请专业人士整合成可交互的非遗知识教育资源网站,将其与手机客户端交互,通过图、音、像的结合,调动学生通过动动手指头的便捷方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四)开发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非遗文化资源库

以學前教育专业的非遗教学为基点,联系附属幼儿园,实现校园结合,开发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非遗文化资源库。将非遗知识结合低龄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儿童可以学习的方式,轻松愉快地展现给学龄前儿童。

三、学前教育吸纳非遗文化的保障条件

(一)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的非遗文化知识和传承意识endprint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育资源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提升该专业任课教师的非遗知识及其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只有教师有较强的非遗保护意识和传承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在学生中进行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教育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意识需要借助一些动力进行促进,比如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直接感受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借助各种级别的非遗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为切入点,调动教师主动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作为学校,可通过不同途径营造非遗文化学习氛围,如邀请相关专家或国家级非遗文化继承人来校讲学,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点提升相关专业的教师非遗知识,培养非遗技能,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专业教学中。这样,既能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又能为非遗文化传承培养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双赢的特色科研教学团队。[3]

(二)多渠道加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力度

为了更好地巩固各专业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对非遗文化知识传承的课题研究效果,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或渠道,将非遗文化传承教育更广泛地渗透、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

首先,可以通过宣传方式营造校园非遗文化传承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宣传栏、板报、海报、报刊、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保护条例的宣传和普及,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柳琴剧《血色秋风》曾在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演,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其次,以灵活的形式组织活动。可以是社团活动,也可以是全员参与方式。利用生源地多元化特色,发挥徐州市各县市学生的资源优势,以社团形式展示本土非遗资源特色,如组织校园非遗文化艺术节。艺术节可以选择特定的节假日,营造节日氛围,进行相关民俗文化的展演和比赛,组织非物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抢答赛、辩论赛等,组织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志愿者活动,联系当地文化部门开展高级别非遗文化活动等。

最后,在非遗知识普及的基础上,设计创新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非遗知识的把握,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创编节目,创造性的传承非遗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发挥将非遗文化融入学前专业教育实践的作用。[4]

非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非遗传承事业还很年轻,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又艰巨的任务,从教育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种有效途径。将非遗融入学前教育研究就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事需要做,应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期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希望更多的兄弟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从培养高素质的传承人的角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進。[5]

参考文献:

[1]蒋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2]张泰城,龚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3]钱逍,刘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5]周可可,方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分析[J].人文社会科学,2012(12).

责任编辑:夏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教学整合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走进学生心灵,整合英语教学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