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长过程分析的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构建
2018-01-30李雪华苏欣罗勇
李雪华 苏欣 罗勇
摘要: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创业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本文从高校学生创业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共性出发,将创业过程分为创业准备阶段、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提出应根据创业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结合创业教育的激励目标,遵循阶段性、多样化的原则,实施相应的激励策略,并从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物质激励、目标激励、评价激励、发展激励等六个方面对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成长过程;激励模式
在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趋势,但仍然多集中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且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不利于提升学生创业素养、促使创业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能激发创业学生积极性、适合大学生创业团队成长过程需求、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创业教育激励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校创业教育的激励目标
其一,使高校创业学生个体积极性得到激发。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应当符合不同创业学生的不同需要,或同一创业学生或团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激励内容及途径。其二,使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和谐发展。在创业的初期,创业的效果通常是不外显的、需要集体合作的。通过有效的激励,能促使大学生创业团队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共同克服创业中的困难。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创业导师制,对创业团队进行一帮一、结对子的培养工作;也可以经常面向创业学生开办创业指导班,搭建平台让创业学生可以和优秀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盡快成长;在理工科高校,还可以建立科研顾问导师团队,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将创业的方向引导到科研中去,与科研相结合。其三,使创业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和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相统一。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了解创业的基本规律和路径,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或创业活动准备必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创新式思维能力。”通过构建创业教育激励模式,对创业学生进行激励,一方面能帮助创业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使其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学校的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只有二者统一,创业学生才会认同学校的创业教育,并积极响应,努力去规范自己的创业行为;高校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缓解社会“就业难”形势的目标。
二、 高校创业教育的激励原则
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 阶段性激励原则。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大学生创业每一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创业学生或团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建立动态的、阶段性的、具体的激励模式。2. 激励方式多样化原则。物质激励主要满足学生创业的资金需求;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评价激励和发展激励主要满足创业学生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水平的需要,具有持续的内驱力作用;环境激励能通过学校内外的环境保障,从政策、设施等各方面增加创业学生的满意感。创业的大学生具有高成就需要,在创业过程中,他们希望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业潜力,取得被人认可和尊重的成果,获得社会地位。针对这些需要,高校在制定激励方案时,需要有针对地采取多样化措施,满足创业大学生的高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三、 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的构建
(一) 高校大学生创业成长过程的特点及需求分析
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创业准备阶段、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在创业准备阶段,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但由于学校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启蒙不充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他们会感到困惑。在这个阶段,创业学生的需求主要围绕如何尽快确定创业方向、如何在学校的创业指导机构、创业导师等的帮助下尽快度过心理迷茫期,如何获得家人朋友支持、课程培训等精神支持,以满足自己创业准备阶段的需要。在角色适应阶段,创业学生的创业参与意识强,创业信息来源较广,他们的创业态度较为坚定,创业行为积极向上,进入创业角色的适应阶段。在这一时期,创业学生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如何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如何获得更好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提升自己的创业知识水平,如何获得校内外环境的保障,满足创业发展的需要。在主动发展阶段,创业学生的创业水平较为平稳,已经能运用知识对创业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并运用到后续的创业发展中,能将一定的创业价值观和创业方法渗透到创业活动中,达到较好的创业实践水平。这一时期中,创业学生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如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尽快在创业规模上有所扩大,实现自我实现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如何在创业的道路上到达一定的高度,实现自己追求高成就的需要。
(二) 基于成长过程分析构建的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
在把握创业大学生成长过程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动态的、阶段性的、具体的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对高校创业学生的激励分为激励措施和环境保障两大方面,激励措施主要为基于成长过程分析的阶段性激励措施,环境保障氛围社会环境保障、学校环境保障两部分。其中,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激励模式的核心是要确立高校创业教育阶段性激励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激励策略。也就是说,在创业准备阶段,其重点是对创业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和环境激励;在创业角色适应阶段,针对其需求特点主要进行物质激励和目标激励;在主动发展阶段,针对其特点和需求进行评价激励、发展激励。
1. 针对大学生创业准备阶段的激励策略
(1)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强调需要和情感之间合乎规律的联系,通过重视人的情绪、情感,以尊重、信任、鼓励为前提,激发人的积极性、肯定的情感和情绪。高校创业学生在创业准备阶段,对精神满足的渴望比其他阶段更高,他们对创业的大环境、各项创业政策、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还不太了解,处于心理迷茫期,急需学校老师和家人、朋友的帮助和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这个特点进行情感激励,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之初即着重针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启蒙,通过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采取活动开展、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确定创业方向、着手创业准备,让他们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和信心,满足创业学生对归属感的心理需求。endprint
(2)环境激励
环境激励能通过学校内外的环境保障,从政策、设施等各方面坚定创业学生的创业决心,使他们对创业环境感到满意。在高校中,一方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注重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精神。另一方面,营造浓厚的创业校园氛围,培养鲜明的创业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深远意义。此外,高校应设置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分配合理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鼓励在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研究,结合学科背景为创业学生提供知识、技术方面的指导和保障。
2. 针对创业角色适应阶段的激励策略
(1)物质激励
创业本身能使创业学生感受到努力的喜悦、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创业所需的物质条件在考验着创业学生的毅力。在实际创业的初期,创业学生对于资金、设备等的需求较大,物质激励作用明显。在此阶段,高校应搭建有效的创业实践平台,提供相应的创业资金和创业场所,从物质上对创业学生进行保障。
(2)目标激励
在創业角色适应阶段,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创业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通过针对性的目标激励,可以提高创业学生的成就导向。对理论学习较为扎实的文科学生,提高创业教育层次,设置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的目标;对部分有较好创业的理工科学生,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将创意结合创业理念转化为实物,进一步把专利技术产业化。在创业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运用弗鲁姆期望理论,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创业学生的创业动机,为实现创业目标而奋斗。
3. 针对主动发展阶段的激励策略
(1)评价激励
设置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加强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在创业学生个体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高校要适时地对创业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将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反馈给创业学生,使他们关注创业的结果、效率和标准,并通过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加以强化,鼓励创业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欲,同时及时引导与辅助创业学生制定、实现新的发展目标。通过评价激励,高校可对学生的创业成长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关注,加速创业学生成才过程。
(2)发展激励
在创业学生的主动发展阶段,高校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通过依托创新教育基地建设大学创业孵化园、产学研结合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发挥高校科技园作用转化创新教育成果等方式,为创业大学生的继续成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能“有效地跨越传统的学术边界,成为高校与外界联系的桥梁”。这些平台融合了校、企资源,可以为创业学生解决创业中的难题、提供创业教育实践,还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从发展的角度,为处在主动发展阶段的创业学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造更多的可能,使大学生创业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四、 结语
高校创业学生是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群体,他们大多具有创业上的自主要求,需要得到有益的指导和实际的帮助,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但又局限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未健全的现状,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难。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如何有效地实施创业教育,如何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激励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正视创业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遵循阶段性、多样化的原则,根据学生从创业准备阶段到创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实施相应的激励策略,逐步引导、培养创业学生,在实践中构建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创业教育激励模式。
参考文献:
[1]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博士论文)[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李雪华,苏欣,罗勇.基于成就导向理论的高校创业指导激励模式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91-93.
[3]罗勇.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05):115-116.
[4]纪玉梅.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硕士论文)[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李雪华,苏欣,罗勇,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