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建设与思考
2018-01-30李长威曲文
李长威+曲文
摘 要: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崭新的春天。本文从国家的政策支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哈尔滨华德学院对新能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了阐述,为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政策;人才需求;教学尝试
在全国两会上,承担着绿色环保使命的新能源汽车继续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然被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汽车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领域高校共同的使命和责任。
一、 华德学院汽车专业发展基本情况
哈尔滨华德学院1992年建校,是以工科为主体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111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现有在校生近万人。华德学院1997年开始设立汽车类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十五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在拥有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3个本科专业和汽车运用技术1个专科专业,41间实验室,四个实验教学中心,在校汽车类专业学生1296人,汽车专业教师紧跟行业需求,形成了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其中交通运输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汽车构造》课程黑龙江省精品课程,教师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汽车构造》教材是国家级精品教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方向学生的培养,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 华德学院新能源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本质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应用型教育在汽车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探索和分析出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路线,就成为了华德学院近几年来的重要课题,并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实践。2013年华德学院从车辆工程专业中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方向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新能源领域汽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以车辆工程专业为基础,利用学校电类专业和控制类专业实验和教学资源,依托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培养的与人模式取得显著的效果。
1. 形成专家级科研团队和教学研究队伍
2012年,我校机电与交通工程研究所,开始对新能源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展开研究,并且与吉利、苏州奥杰等汽车生产设计企业以及哈工大电动车研究所等相关科研院所成员组成了新能源的专家团队,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开展进行研究,形成了新能源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确定了应用新能源汽車电子模块于车辆工程专业进行部分课程置换的培养方案的建设目标:构建以汽车电子技术为核心,辐射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低碳环保领域的、“3+1”的培养体系,实现了学校、企业、研究所协同育人,专家指导的格局。
2. 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平台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我校重视专业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在新能源领域先后与哈工大电动车研究所、吉利汽车集团、台达集团、天津力神电池、山东微能集团、苏州奥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涵盖包括与电动汽车发展密切相关的汽车电池、电控、电机、装备制造等企事业单位,实现新能源发展行业信息可以实时与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共享。通过合作开展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校企间人才培养的合作内涵和合作范畴,以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实践锻炼,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3. 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新能源汽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我校依托现有的汽车类资源和电子控制类教师资源与企业专家形成了良好互补的教学团队,构建了电动车技术模块
“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在近三年中,我们派优秀教师到吉利汽车、台达集团及相关电动汽车及设备生产研发机构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工程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聘任优秀的企业人员到我校任教或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如我校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动车研究所、吉利集团研发人员及相关电池研发技术人员组成教师团队。
4. 营造好一个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人才成长的环境
华德学院依托原有汽车专业,植入电机、控制等相关新能源的课程和实验,建立新能源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环境和成长土壤。
同时华德学院的汽车类、控制类、电机类、材料类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新能源汽车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学院在十三五期间将在校内建立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装置和相关实验室,为培养新能源人才提供符合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实践研究环境。
三、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离不开行业的需求,经过市场调研,目前亟须培养既了解新能源汽车构造、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电机与驱动器、DC/DC变换器、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高效变速传动、氢气管理、高电压安全、氢气安全、汽车总线网络,以及随着云计算及IT网络的发展应用,这些都是新能源领域急缺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哈尔滨华德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结合传统车辆工程品牌特色专业优势,加以新能源汽车知识模块的补充,形成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为导向,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围绕汽车产业重大技术和亟须紧缺人才需求,制订新能源汽车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独具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人才。
新能源车辆专业课程和教学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与能力拓展课程等四个层次,并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保证了新能源车辆专业学生能够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及新能源汽车知识的需求,具体实施时,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即2年通过教育与学科基础课学习,1年专业课学习,1年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此环节在合作企业中完成),实现“大类培养、方向成才”的目的。新能源车辆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事新能源车辆工程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汽车维护等工作。endprint
四、 实验室基础建设,基地建设,设备更新改造
新能源汽车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紧跟教学改革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工程。实验室建设任务是服务于教学,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高等应用型新能源汽车人才服务,实验室建设应不断地努力和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地学习和探索国内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大胆地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起了具有检测、设计、开发、维护多功能的、开放的、工厂模式的汽车实践教学中心,并且成立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学生创新设计完成新能源相关系统的控制部件设计和测试工作,运用电机拖动实验室完成对汽车电动机性能的测试和维护实验。
目前已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校企合作單位有中国第一汽集团解放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奥杰集团、长城汽车有限公司、哈尔滨艾瑞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山东微能集团、哈工大电动车研究所等,联合这些基地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我们新能源方向学生的就业基地。
五、 教学实践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已经走进工作岗位,在吉利帝豪电动车生产部门,在奥杰汽车设计公司,在山东泰丰集团微能公司、比亚迪电动汽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动车研究所,电磁研究所等电动汽车和能源配件设计、销售、维修服务部门都有我们的毕业生,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培养学生所学课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 结束语
十三五汽车工业迎来新的春天,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建设会加大力度,我校将在原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建立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备实验室,新能源新技术综合实验室,并与合作企业洽谈购进新的新能源车辆和设备,为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提供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康凯,王军雷,杨凯.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及政策导向[J].汽车工业研究,2014(08):4-10.
[2]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J].汽车工程,2006,28(4):317-321.
[3]赵韩,徐国胜,张炳力.安徽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SWOT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5.
[4]石舒娅.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5]黄雄健,熊维平.汽车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163.
[6]邓红星,李昕光,阎春利,韩锐.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设置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102-103.
作者简介:李长威,曲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华德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