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2016-12-05王黎
王黎
摘 要:听了许多节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感觉文言文教学成了一种模式:先读,正音断句,再译,疏通课文,串译课文,比赛练习,这样最少得一节课。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其实讲的并不太多也不太深,如果要讲深了又需再拿出一节课来讲。这样几节课下来教文言文,还免不了课下要背课文背注释要听写要默写,在一篇文言文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当长,这只是一个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这样教学学生并不快乐,学得也很累。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踏踏实实背了来的知识对待考试效果却很好。在今天倡导自主学习的教育前提下,对于老师而言,虽然这种教和学都很踏实,却总归是一种过于笨拙的办法。特别是能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忽略了对它内在美、情感美的品读,忽略了对学生性情的熏陶,忽略了对古典文学及古人情怀的审美,那么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识字教学。所以,怎样处理好这种矛盾,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发挥作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不是很沉闷,还要重视文章的内涵,我就想尝试一种文言文的教学法。
关键词:教学尝试 设计思路 反思
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尝试
首先要考虑文言文的几点特性:
1.它同现代文在体例上有很大不同,它不同于现代文可以拿来就能读懂,所以要认识到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困难,就必须正视它的字词教学。但是要把它的字词作为学习文章主题的一个基础和前提,而不是全部。
2.文言文主题教学比现代文来讲更有难度,因为教材中所选文言文一般都是主题深邃,这与作者的生平经历甚至个性情趣有关,也与远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学生把握起来会更困难。那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就尤为重要了。这就需要教师大量阅读有关作者的资料,还需要结合学情设计好教学环节及活动形式,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生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二、《湖心亭看雪》的设计思路
基于对文言文特点的考虑,怎么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课堂上对待这种教学内容,我在上《湖心亭看雪》做了一点尝试。
在设计这篇课文之前,我首先查找了一些关于张岱的生平经历资料,读了对于张岱其人的评价,在了解这个人的性情之后再来看这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的小品文,我有了自己的理解。文中写自己在“大雪三日”后,“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境下,“拥毳衣炉火”在“更定”后前往湖心亭赏雪,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和特立独行的性格,而“独往”不结友恰恰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对于雪景,作者写得浑然难辩、恍惚迷离、天地苍茫,结合他当时所作已是五六十岁,回忆往事之时不免融入此时的情感,景已非那年所见之景,而成为了此时笔下回忆中的景,自然这样的景就增添了许多作者自己的情感。“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序》)这样一种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繁华如过眼烟云的人生感慨就融入在了这篇《湖心亭看雪》中。
结合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我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对作者情感进行把握,而把握情感仍需从文字和作者经历入手,所以我的教学思路就定为:品析文字,把握人物形象;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情感。依思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咬文嚼字品痴行——身临其境赏美景——知人论世悟痴情。
三、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反思这篇课文的实践操作,我侧重了下面三个突破。
1.找好切入点
从文章最后一句舟子的话入手,“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抓住“痴”作文章,让学生寻找文中写到了张岱什么行为表现是“痴”的表现。学生很快能找出“大雪三日;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而别”等等,先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再分析。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在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张岱其人的性格特点,并带着理解读课文。
2.突破写法
在了解了张岱的痴行之后,我提出问题:“让张岱如此痴迷的是那场雪,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张岱是如何描绘这场雪景的?”找出写景句子后,我运用了比较法来赏析写景的句子。(1)句中的三个“与”能否删除?(2)句中的景物顺序能否颠倒?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仍是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意思,再进行分析。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体会到了雪景的画面美: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天地苍茫、阔大辽远、寂寥空旷的景象,着眼于“大而白”的画面感。湖中景物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给人一种似有似无,依稀恍惚之感,借不断缩小的量词表现人物之渺小,渺小的人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让人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而后再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者,想象画面,并体会作者的心情。
3.体会情感
我抛出问题:“张岱与金陵客是志同道合的人吗?”引导学生通过章中的字词来分析。经过分析学生其实对张岱的“独”“别”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是在大雪三日,同是在夜晚,同样来到人鸟声俱绝的西湖赏景,可谓是情趣相同。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张岱是“独”往湖心亭,强饮三大白之后“别”,并未与金陵客对坐饮酒。可见在张岱内心深处的孤傲与清高。顺势我又引出问题:张岱为什么会有如此特立独行的表现?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张岱的生平经历和《陶庵梦忆》的内容介绍,让学生体会张岱的情感。最后我也谈了自己的理解:“隐居在山中的张岱用自己的文字描述着曾经的繁华,描述着那一段段风花雪月的日子。一个老人,在诉说着35岁那年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往事,那段往事那么地特立独行、清高自赏,那么地超凡脱俗。天地悠悠,只有他张岱一人。在这篇文章中,张岱痴迷的不仅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还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更痴迷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怀恋。他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一个人的热闹里。如此,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理解张岱的“痴行”,我们便懂得了他在超然之外的那份难言的寂寞,懂得了他特立独行背后的那份孤傲。” 我又补充了张岱的《金山夜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张岱特立独行、超凡脱俗的性情。最后以英国诗人、散文家瓦特·兰德的诗歌《我和谁都不争》作结:“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希望达到的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点阅读的方法,体会了一点作者的情感,读出了一点古代文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