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乡土资源提升语用能力

2018-01-30郑荣花

考试周刊 2017年64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乡土资源作文教学

摘 要: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提升语用能力离不开语文所扎根的生活这块土壤。语文教學就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乡土生活是小学生最熟悉的。把乡土资源适时适当地引入语文课堂,能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搭建起一座连接的大桥,让小学生借助熟悉的乡土资源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为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打开一扇扇精彩的窗户。

关键词:乡土资源;作文教学;语用能力

一、 引乡土资源于阅读教学,突破语用感悟的难点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要引导小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就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深化理解、感悟。

1. 词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

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品读深刻体会作者细微的感情,启发学生养成推敲字词、生动表达的良好用语习惯。语言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有些字词的理解一旦离开乡土生活就会陷入被动灌输、肤浅理解的境地,只有适当结合乡土资源,给小学生提供直观的生活体验,才能突破思维理解的难点,引发小学生的深度思考。如《穷人》中描写渔夫的语言:“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怎样让学生品读出“熬”字的深刻内涵呢?考虑到不少学生的家在农村,家里还保留着灶膛烧火的习惯,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熬煮食物的情景。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观察到的情景,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熬煮的过程,理解了“熬”字的本义。这时我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这个字的引申义:“这个字的古写法是‘意指食物在锅里接受火苗的慢慢烘烤,‘熬字最底下的四点底就是指火苗。渔夫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受煎熬的渔夫一家人就像你们观察到的什么?这种‘熬的滋味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对“熬”字的理解感受就深刻多了,纷纷表示透过“熬”字他们感受到渔夫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渔夫富有同情心的善良品质。“那么渔夫一家人可能怎样苦熬生活呢?”有的学生想象渔夫夜以继日、不顾生命危险出海打渔,有的学生想象桑娜忍饥挨饿省吃俭用,有的学生想象桑娜的孩子为人擦皮鞋赚钱等等,把“熬”化为一个个深入人心、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借乡土资源,打通了学生“咬文嚼字”的关节,学生的字词感悟不再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受到了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的锤炼。

2. 提供乡土类比物,领悟表达方法

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建筑、山水、风光小学生并不熟悉,他们在理解表达方法时就会遇到较多困难。因此,学生经常有这样的疑惑:“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如果教师注意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给学生提供类比物,将可以使学生在物文对照中轻松领悟表达方法。例如,五年级《各具特色的民居》里的客家民居是一种圆形土楼,这种古建筑在漳浦的不少村镇里都还保存完好,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把家乡的土楼与作者笔下的土楼联系起来,“联系自己看到的土楼的样子,想想作者在介绍土楼内部房子布局特点时为什么要用打比方说明,说它‘如橘瓣状排列呢?而介绍楼高、房多时要列数字说明,说“有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呢?”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把语言文字表达和具体物象联系起来比较研读,领悟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选用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的需要来决定的。运用乡土资源,学生联系具体物象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大多能心领神会,这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

二、 导乡土资源于作文教学,丰富语汇、取材

日常生活、民俗风情、乡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言俗语、传说掌故……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用宝库。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作用,让学生从乡土资源中丰富写作素材和语言词汇,提高作文能力。

1. 汲取乡土语言精华,丰富语言表现

勤劳智慧的漳浦人民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独特的乡土语言,这些语言言简意赅、譬喻生动,具有鲜活的表现力,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语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学习、及时记录,通过展示交流、编唱等形式鼓励学生积累,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乡土语言汇入小学生的笔端,丰富学生作文的语言表现力。例如,有位学生在习作中写:奶奶一脸严肃地说:“‘细汉偷割瓠,大汉偷牵牛,拿人家一元钱事小吗?还不快还回去,向人家认错!”一旁站着的爷爷也发话了:“‘细空不补,大空叫苦,还不赶快认错去!”这段语言描写融入了漳浦的乡土语言,寥寥数语就塑造出了两位严爱有度的长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记录乡土生活体验,鲜化素材来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的积累,学生的作文就会如一潭死水,题材陈旧老套。只有引导学生投身于火热的乡土生活,从乡土生活中获取鲜活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如活泼的清泉汩汩而出。

漳浦县乡土资源丰富,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地理资源得天独厚,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在这里可以感受风送稻香、鸡鸣牛哞的农家生活,可以欣赏花果满树、桃红李艳的田园风光,可以领略驾舟出海、捕鱼捞虾的渔业乐趣。学生天天生活在其间,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何愁作文“无米下炊”?教师要布置学生用日记记录下生活的足迹,让一个个的乡土生活片段成为学生鲜活的作文素材。教师还要结合阅读教材的特点,巧设练笔、仿写,让学生的素材积累能得以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例如,教学了四年级下册的“走进乡村生活”单元组教学后,布置学生也写写自己熟悉的乡村景色,让池塘垂钓、夕阳落山、老牛暮归等一个个“生活足迹”步入学生的作文。再例如,漳浦的竹马戏、芗剧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无论哪个村镇,每逢过节总会表演个三四天,有些家长本身就是演员,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乡土资源。教学了《藏戏》以后,就可以布置仿写,让学生转化课文语言和表达方法来说明竹马戏、芗剧表演的特点,学生有材料入文、有方法下笔,行文轻松、内容鲜活。

三、 融乡土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乡土文化是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也是现实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融乡土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语文实践活动省时高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1. 参加乡土文化采集,提升语文素养

千年的历史孕育了香醇的漳浦乡土文化,在漳浦这片大地上到处散落着传奇故事、对联、谜语等传统文化瑰宝,这些传统文化瑰宝闪烁着先祖的语言智慧光芒,最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进一步学好语文的思想感情,寻找有机结合点开展采集活动,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广泛存在,享受到语文的营养大餐。比如,结合三年级上册“走进中华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漳浦当地的传说故事,小学生纷纷表示太惊奇了:“原来奶奶(爷爷、姥姥……)是故事大王呀!他们讲的故事太好听了!”在故事会上,小学生声情并茂的讲演也不能不让你感叹孩子通过活动在语文能力上的快速成长。再比如,结合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一系列乡土文化之旅活动:参观漳浦书画室、赏析黄道周“黄漳浦体”书法、收集漳浦名诗名联字谜等,学生通过活动从乡土文化中感受书法艺术、文学创作的精髓,于潜移默化之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参加乡土文化宣传,锻炼语用能力

参加乡土文化宣传,可以让学生运用语文于生活,用语文知识回报家乡,可以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锻炼语言能力。教师应结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语文知识弘扬、推广乡土文化。如,参观黄道周纪念馆、蔡新故居,写黄道周、蔡新事迹介绍;了解陈元光文化节、妈祖文化节,为文化节活动写建议书;游览火山地质公园、六鳌“抽象画廊”,为保护家乡环境拟写宣传广告;观看佛昙龙舟竞渡,写家乡节日习俗介绍……

当然,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还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就能让乡土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

郑荣花,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乡土资源作文教学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地理教学中的乡土教育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