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窒息复苏后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2018-01-30李宛卫李雪莲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2期
关键词:出血性胎龄新生儿

马 娟,汪 丽,李宛卫,史 源,李雪莲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儿科,重庆 400042)

出生体质量在1 000~1 499 g的新生儿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其出生时凝血因子活性差,器官功能尚不成熟,窒息复苏后容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1]。虽然新生儿急救学和生殖医学的进步显著提高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但是关于该类患儿的临床综合管理还需加强,以进一步提高患儿存活率以及生存质量,促进患儿各脏器发育。近年来,临床研究多偏向足月新生儿窒息复苏凝血功能研究,然而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窒息复苏凝血功能的相关研究甚少,对该类患儿窒息复苏后凝血功能变化特征及监测其凝血功能的意义了解不够深入,不利于提高该类患儿临床管理。为提高今后该类患儿临床管理质量,改善患儿生存质量,本研究探讨不同窒息程度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患儿窒息复苏后凝血功能变化,分析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本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轻度窒息为A组(34例),重度窒息为B组(22例),无窒息为C组(34例)。A组:男18例,女16例;出生体质量(1 240.51±349.21)g;胎龄(30.52±0.85)周。B组:男10例,女12例;出生体质量(1 232.70±351.04)g;胎龄(30.95±0.78)周。C组:男17例,女17例;出生体质量(1 208.91±360.95)g;胎龄(31.02±0.70)周。3组患儿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然后按窒息复苏后是否行常规监测分为常规监测组和非常规监测组,每组28例。常规监测组:男16例,女12例;出生体质量(1 282.03±327.26)g;胎龄(30.68±0.64)周。非常规监测组:男14例,女14例;出生体质量(1 270.81±331.99)g;胎龄(30.91±0.74)周。常规监测组和非常规监测组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按照《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2]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感染、先天性血液系统病、遗传代谢病;新生儿娩出前受母体因素影响,例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母体免疫性疾病、母体血液病[3]。

1.3方法 出生后1、24、48 h抽静脉血1.8 mL,经全自动凝血分析仪(Sysmex CA-1500)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德国Siemens公司提供试剂盒,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给予达到DIC诊断标准者每次6 h,50 U/kg,3~7 d肝素皮下注射;未达标准者行冰冻血浆静脉滴注,10 mL/kg。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于48 h后行头颅B超诊断[4],出血性疾病参考《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和《实用新生儿学》。根据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变化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4观察指标 观察A、B、C 3组患儿出生1、24、48 h后D-D、FIB、TT、APTT、PT水平。对比常规监测组和非常规监测组患儿出血性疾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3组患儿凝血功能动态比较 出生后1 h时3组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B组FIB水平最低,D-D水平最高,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时B组FIB水平最低,D-D水平最高,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出生后不同时间3组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注:与B组24 h比较,*P<0.05;与B组48 h比较,#P<0.05

2.2常规监测组与非常规监测组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常规监测组发生率为7.14%,非常规监测组为2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P<0.05)。见表2。

表2 常规监测组与非常规监测组发生出血性疾病比较

3 讨 论

目前许多研究者发现,与无窒息足月新生儿比较,合并窒息史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APTT、PT值明显延长,指出窒息使患儿缺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前列腺素水平降低,最终打破抗凝和凝血平衡,有出血倾向,早产合并极低出生体质量患儿更严重[5-6]。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凝血和止血功能差,各器官发育极不成熟,器官自我调节能力差,以上因素导致这类胎儿出生后极容易发生出血性疾病。陈伟忠[7]研究发现,早产窒息儿TT、PT、APTT随患儿胎龄减小、体质量减小而延长,FIB减少。

APTT则是反映血浆内源凝血因子FⅢ、FⅨ、FⅪ、FⅫ共同途径中FⅡ、FⅠ、FⅤ、FⅩ的水平;PT反映血浆外源凝血系统中Fg、FⅩ、FV等凝血因子水平[8]。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A、B、C 3组患儿出生1 h后5项凝血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时间延长,发现出生后1、24、48 h 3组患儿5项凝血指标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凝血指标的异常在第48小时有所缓和;但无论是在24 h时还是在48 h时,B组FIB水平均最低,而D-D水平均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主要用于监测溶栓治疗、血栓性疾病诊断、出血性疾病诊断;D-D是判断纤溶、凝血的重要指标,多项研究发现D-D在凝血功能紊乱,尤其是DIC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度和敏感度[9]。本研究中B组与A、C组的差异提示重度窒息组发生出血性疾病的风险更大。李成哲[10]研究发现,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窒息患儿复苏后分别采取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和非常规监测取得不同的预防效果,前者72 h出血性疾病发生率为11.01%,低于后者的3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提示进行规范、严格的凝血功能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极低出生体质量窒息患儿复苏期间异常情况,及时干预,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窒息患儿复苏后凝血功能存在动态变化,以重度窒息患儿最明显,给予规范、严格的监测能及时干预,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富琴琴,邓庆先,林梅芳,等.窒息复苏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凝血功能的监测及临床意义[J].浙江医学,2016,38(20):1662-1665.

[2]江霞辉,陈健,邓松青,等.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1):1633-1635.

[3]邹海珊,梁桂兰,梁洁莹,等.新生窒息患儿早期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6,34(3):369-371.

[4]汪洪,巴玲丽,姚淑文,等.窒息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14,14(1):25-26.

[5]黄丽清,周喜友,袁康凯,等.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常用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46-47.

[6]李霞.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凝血时间监测的临床意义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6):3620-3621.

[7]陈伟忠.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33(12):112-113.

[8]王国川,周晓璐,张亚莉,等.新生儿凝血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初探[J].基层医学论坛,2014,21(34):4700-4701.

[9]李杰.凝血检验危急值在重症新生儿病房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4,24(1):53-54.

[10]李成哲.凝血检验危急值用于重症新生儿病情预测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17(1):167-169.

猜你喜欢

出血性胎龄新生儿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