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说部文献资源的构成与展览阐释
——以“留给你的北方—满族说部文献特展”为例
2018-01-30张金霞柴明明
张金霞 柴明明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吉林 长春,130021)
一、满族说部文献资源构成
民间口头文学类非遗项目因为演述民俗场的消失,逐渐损失受众和生存语境,加上传承人的逐渐缺失,给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随着非遗挖掘和保护、抢救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民间口头文学被整理出来,并形成了大量的更利于传播的成果,例如出版物等。这个整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基础构成是这些故事的本体内容,文献形式有传承人手稿、音视频文件等。同时,在对这些故事的传承、保护、记录和转化过程中还产生了其他支撑性文献,例如整理人的整理稿、校对稿,关于这些传承人和项目的研究文献,记录工作过程的工作文献(例如政府批文)等,这样就产生了丰富有价值有层次的文献构成,在民间口头文学没办法在原有语境传承的前提下,这些文献的价值被凸显出来,也成为让更多受众了解和认可这些非遗项目价值的有效载体。
1. 文献积累来源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世代传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乌勒本”,汉意为“传”或“传记”之意。满族各氏族都遗存和敬藏着精彩的“乌勒本”传本,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氏族内代代承袭,原本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多半用汉语夹杂满语讲唱;民国以后,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称“满族书”“家传”“说部”等名称 。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开始进行满族说部的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其中,在传承人富育光的带领下,程迅、王宏刚等一批整理人在东三省、北京等地调查,200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文化厅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此后满族说部的出版抢救、挖掘、整理和编纂进入有序阶段。随后,《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分三个批次陆续出版,截止到2018年11月,共出版2300万字的说部故事54部。这些整理出的文献资料,除了一部分保留在传承人和整理人手中,或者收藏于吉林省图书馆之外,目前大部分收藏在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构成了较为成规模、成体系的满族说部文献收藏。
2. 文献形式与内容
(1)说部故事本体的文本形式满族说部原来的形态基本用满语口头传承,然后随着满族的汉化,逐渐转变成汉语载体,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满族说部挖掘整理工作的开展,逐渐过渡到以文本形式记载,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将这些口头故事逐渐整理成提纲、手稿、整理和修改稿以及记录性音视频文件等。
①故事提纲(手写稿)
大多数的满族说部故事都是忠于史实的家族史,特别是家族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传记,他们在家族内部传承这些故事的时候,除了要求传承人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能将故事完整、正确的传承下去,他们有时还有手写的提纲作为故事概览,例如《老将军的八十一件事提纲》手稿,是由国家级满族说部传承人傅英仁的爷爷手写,后来由他的三叔傅永利传承给他,这个提纲上列举了这八十一件事的题目,有了这样的提纲能让传承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基本忠于故事原貌,而且这手写稿还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②(传承人和整理人)手稿
随着对满族说部故事的整理,逐渐出现两种手稿来记录这些故事。一种是传承人自己记录和整理的手稿,这些手稿其实就是满族说部故事的书面版,由于传承人往往是富于家学渊源、学识丰富的家族优秀子弟,所以,他们的手稿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一方面这些手稿中完整记录了故事原貌,另外,其中还有文字和故事以外的文献价值。例如国家级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先生的《鳇鱼贡》手稿,其中绘有鳇鱼贡行经的驿站图、鳇鱼的特征图等,作为内容的图示,效果非常好。另外,还有整理人的手稿,这些整理人首先用面对面采访或者记录音频、视频的方式,将讲述人的故事完整记录下来,再整理成书面文字,这是在没有电脑打字的时代的特殊时代产物。但是,其背后是这些传承人和整理人的个人温度和情感,读之阅之有通过文字与故事交流,也有与人交流的那种脉脉温情,感受他们在字里行间和手绘图里渗透的才华和记忆,数千万字的文字承载着他们对满族说部故事的责任和热情。
③原始的音视频、图片文件
围绕满族说部的发掘整理,也积累了大量的图片、音视频文件,这些图片包括传承人生活和讲述环境(场景还原及真实场景都有)、采风时积累的工作照片、满族说部整理过程典型事件的记录等。而音视频文件主要就是由传承人讲述,现场拍摄或者录制下来的音视频文件,这些文件是原始工作文件,例如视频没有经过剪辑,也没有配字幕等,但是,这些文献能将满族说部讲述过程更完整地记录下来,比单纯的手稿画面信息更充分。
(2)从口头到印刷品的文本转化过程的相关文献满族说部的抢救、发掘整理过程的工作任务一方面是将这些零散在民间,有些遗失的故事保护留存下来,另外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口头故事文本化,形成为正式出版物,这样一方面能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满族说部脱离原来只能作为各个家族的内部家风和家族文化建设的限制,或者只在满族范围内部传播。而是用这种凝聚起来的故事体系,形成北方民族的群体记忆,也让故事和历史、民俗等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和对比关系,作为史实的参照和佐证。
①修改校对稿
这样,在从口头故事到正式出版物的转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出版修改稿,这些修改稿经过初稿、整理稿、一校稿、二校稿、审定稿、终审稿等十余次的修改过程,是发掘人、整理人和出版单位编校人员耐心细致的工作轨迹。这些修改稿基本能忠于故事原貌,对故事内容基本没有改动,改动的只是不严谨的表述、前后关系错置、病错句、白字等……这些修改过程也体现了满族说部故事最后版本的产生过程痕迹,具有很特别的文献价值。
②编审意见
围绕以上文献,编委会的老师还对各个满族说部故事提出一些编稿意见和审读意见,可以体现出编委会和学界对不同满族说部故事的认可和评价、以及出版意见等,这些编稿意见概括有:
对说部故事发生历史背景的解读和与该说部的关联进行分析;对故事的历史意义、民俗价值、作品文学特点等进行评价和解读;常见错别字和表述异议的厘清等。编稿意见相对保守,更忠于传承人的作品原貌,而审稿意见则对故事结构问题、故事与历史背景的呼应和出入问题、铺垫与表述问题等有所意见,更为深刻。
3. 发掘整理、研究文献
(1)工作记录
除了以上围绕本体内容相关文献,还有一部分文献具有重要的非遗价值,这就是在发掘整理和研究过程中的工作记录和研究文献,这部分内容包括在民间踏查、收集说部故事的田野调查采风的图文记录、大事记,还有拍摄传承人讲述故事的音视频文件。
(2)数字转化文献
满族说部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目前保留的各种纸质文献,音频文献等,转化成数字技术文档,这样便于文献的保管、检索和使用,这些数字转化文献包括所有手稿的扫描件、由老式磁带转化过来的音频文件和原拍摄的讲述人讲述实景等。
(3)研究文献
围绕满族说部,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从满族说部发展过程、意义与价值、传承人、民俗、文学、史学、非遗等角度对满族说部展开不同角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构成满族说部研究文献。
(4)支撑性文献
除了以上满族说部本体内容文献、抢救整理文献,还有一部分有价值的支撑性文献。例如满族说部是关于家族和满族神话传说的故事,那么,在文献构成中,有些满族家族的家谱(例如叶赫那拉式家族某个分支的族谱)、还有某姓家族祭祀“神本子”(记录了家族祭祀的程序、祭品、不同祭祀场合的祭祀词等),可以作为满族说部部分故事情节和传说的支撑性说明,便于受众了解他们不熟悉的内容。
4. 文献特点
总体来说,满族说部的文献有以下特点:
(1)数量丰富、内容繁杂、类型多元。围绕54部满族说部故事,产生了大量的手稿、提纲、修改稿等文献,另外有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文献,内容庞杂,需要清晰的思路进行选择,构建脉络清晰明确的展览线索。
(2)文献的过程性、记录性成果丰硕,非遗的记录采集工作方法明显,所以,要注意文献和文献之间的过程关系。
(3)文献的可展示性较弱,需要强化展览展示设计和手段,提高展览的观赏性。
二、满族说部文献展的展览阐释任务与目标分析
围绕以上满族说部文献和基于以上对满族说部文献展文献构成的分析和归纳,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收藏的文献为核心内容,策划团队策划并举办“留给你的北方——满族说部文献特展”,策展和展览阐释分析如下:
1. 展览总体思路
(1)展览力求重点突出,线索明晰
文献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为展览提供了必要的内容基础,但是,如果没有明晰的思路来贯穿这些素材,多线头多类型的文献只能让观众感受到文献的丰富性,但是文献和文献之间的关联,展览要说明的核心内容就会被弱化,反倒显得文献零零碎碎且平铺直叙。因此,本展览的思路首先就是要对这些文献进行线索架构,突出几条主线,让文献变成贯穿线索的必要环节而非零散的点。而作为我省乃至全国针对满族说部的首次推介展示,首先要解决的是让观众认识满族说部的价值和内涵的丰富性,以及满族说部保护与传承的意义等,因此,展览的核心架构就是围绕满族说部本体进行阐释,让文献服务于这条主线。
(2)注意突出文献展特点和价值
用文献展来展示满族说部有其独到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文献展一方面能让观众对满族说部的故事内容产生兴趣;另外,文献背后人、事、物的历史感和真实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而且针对某些对满族说部有更深刻感情或者深厚兴趣的专业观众,文献展还原了满族说部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阶段、时刻,能给他们提供更原始的资料补充。因此,在展览中也应强调和突出文献展的特点,虽然文献作为线索的佐证而非展览主角,但是,这些文献佐证的不同类型、各自的价值,说明的问题要诠释清楚,才能发挥文献的价值。本展览利用展厅分区、展墙展示内容与展柜展示文献相呼应和标签说明、导赏引导等方式,从各个方面突出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3)注重互动和体验,让观众主动的在展览内容与自身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满族说部即使对于北方的观众来讲也是一个小众主题,观众对内容感觉很陌生,对比满族说部的传承价值来说,确实没有得到应有的了解和重视,这本身也是举办满族说部文献展的必要性之一。因此,本展览在展览构思和展示方式上也注意观众的互动和体验,一是从内容上引导观众思考满族说部这种家族文化方式的当代价值、意义和应用的可能性,这样引导观众的思考,建立观众对展览内容和自身经验的联系;二是从展览方式上注重视觉效果,综合运用背景板、展墙、三角展架、多媒体投影、IPAD互动装置等多元展示手段和精心的视觉设计,让现场在统一在蓝色的主色调中,从设计是哪个提升视觉审美效果,另外,用多元互动手段也能够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观展的趣味性。
2. 阐释任务与目标
(1)对满族说部本体内容和意义、价值的普及
由于满族说部曾经只是在家族内部传承,而且对满族说部故事的普及程度不高,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展览受众来讲,首先需要让观众了解满族说部本身是什么,本身的内容、类型、文化内涵,价值意义、传承方式等。
(2)满族说部故事内容和传承人的相关内容的展示
满族说部是关于北方的民族史诗,在说部故事中渗透了大量的史实和家族史,是了解清朝和满族历史过程的重要佐证,而且满族说部故事性很强,例如《鳇鱼贡》《萨大人传》等这样的说部围绕一个专题或者历史任务徐徐展开,故事性很强,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展示可以让观众了解满族说部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满族说部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等。另外,满族说部传承人与这些说部故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说部故事就是传承人的家族史,或者家族传承的传说故事等,因此,传承人也是展示的重要内容。
(3)满族说部发掘、抢救、整理过程的回顾
满族说部发掘,抢救和整理过程对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2200万字、54部丛书的成果至关重要,在这个整理过程中,参与人既包括那些传承人,例如富育光老师、傅英仁老师等,也包括整理人、整理单位,其中最重要的整理者是当时吉林省文化厅专门针对说部发掘工作所组建的吉林省满族说部编委会,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时40年的不懈工作使得这些有可能失传的说部故事变成了正规出版物,变成宝贵的民族记忆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因此,对这个过程发生的人、事的梳理,也是本展览必须涉及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
3. 满族说部文献展的展览策展思路
基于以上对满族说部文献的构成、特点和展览目标任务的分析,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围绕以下结构展开:
(1)展览第一部分是常识普及
首先让观众对展览的总体结构、满族说部本体有所了解,所以,采用文字展板等形式阐释满族说部的内涵、价值、意义、传承方式等,并用分类图表等方式将这些内容进行图解,让观众进入到展厅就能对满族说部建立初步了解。
(2)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本体内容的展示
本部分的内容特别庞杂,线索也很多,很容易造成混乱,因此,本部分的构思是将传承人作为线索,展览选择了富育光、傅英仁等共9名传承人,围绕每个传承人有他们的照片、简介、所传承说部的说明性背景板,这样观众就对传承人有了基本认识,然后在该展区用展柜陈列他们的手稿、提纲等,特别将一些手稿中的亮点进行展示,例如富育光老师《鳇鱼贡》的手稿中,绘有鳇鱼的特征图、进贡驿站行经路线图等,非常好的图解了故事的内容。这样脉络就更清晰一些,而且把传承人介绍和他们的手稿同时展出,让传承人的故事更为形象、具体。
除此以外,第二部分还展示了一些阐释性内容,例如《那氏族谱》《关姓家族祭祀神本子》等文献,这部分文献可以让观众更深入的了解满族说部和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有些说部故事中的祭祀习俗等。
(3)展览的第三部分还原和梳理满族说部的发掘、整理抢救过程
本部分的首先邀请吉林省满族说部编委会的副主编荆文礼老师梳理了一个满族说抢救工作纪实年表,这样对整个整理过程的重要时间节点和人物、事件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线索;其次分别对6位整理人、2个重要抢救单位(吉林省满族说部编委会和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主要工作重点介绍,这部分的视觉呈现方式,一是用声光电的数字化展示手段加之文字注解强化视觉效果,另外,用传统展陈手段对文献作为佐证和补充,展柜中的文献包括各个版本的整理修改稿、抢救过程中记录的音频、文献;最后部分也是用展柜来呈现在抢救整理过程中的政府批文、立项文件、研究成果、媒体报道等。
(4)展览的第四部分是互动展示
除了以上陈列的内容,为了更丰富展览展示效果,将满族说部文献的多样类型进行充分展示,现场还利用触摸屏的交互式自助系统让受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原滋原味满族说部。
三、结论
满族说部文献展与其一种关于满族说部故事的视觉呈现,不如说是对满族说部文化的展览与诠释,本文针对“留给你的北方—满族说部文献特展”所分析的文献构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分析和设计如何构建展览结构与主线,让观众对展览内容有更清晰的体验和了解。在展览策展实践中力求用清晰的主线贯穿零散的文献,另外,增加观展的互动性、审美性和思考体验。本次策展构思是用文献展来传播非遗文化的一种实践尝试,其实还有更多的设想,例如增加对满族说部与历史印证关系的探讨和互动装置等视觉呈现方式等,由于时间等关系没能实施,寄望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