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创作实践综述

2018-01-30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吉林艺术

于 伦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艺术创作是艺术类高校学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艺术院校办学能力的试金石,而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艺术创作以集团化的方式向社会发布艺术创作的成果,扩大学校的影响。因而成为艺术高校走向社会并获得认可的窗口。我校始终秉承项目带动教学、实践检验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使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利用艺术类院校特性有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我校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严谨、认真、苛求的态度,艺术作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从而获得了社会上广泛的认可与好评。

一、讴歌“真”英雄,塑造“新”经典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对弘扬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明确了方向。

大型吉剧现代戏《山魂》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而创作的吉林省首部东北抗联题材的吉剧作品。该剧由春、夏、秋、冬及尾声五个篇章组成,通过对东北抗日名将杨靖宇、山民翠儿、咔巴啦和山匪山川好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抗联战士和东北人民在长白山区的抗战经历与生活,讴歌了为国家解放、为壮美山河而战的英雄们。为了使英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鲜活,创作团队充分发挥话剧、音乐、舞蹈、数字媒体等多个学科专业的优势相互融合,并成功将数字媒体3D及交互技术等手段运用到视觉呈现及音乐之中。2018年4月,《山魂》在吉林大学鼎新楼成功首演。经过多场演出后,学校专门组织专家研讨会,对剧本题材、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创作者的有益尝试,使传统剧种反映现代生活成为可能。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感慨说道: “《山魂》是近年来少见的一个有格局、有温度、有情感,能够真实地感染人、影响人、引导人的作品。”专家们还指出,《山魂》的成功之处在于既保留了吉剧的精髓,又大胆地进行深度的探索与开发,突破程式化表演形式,尝试把传统戏剧的传承和现代表演方式二者相结合,称得上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文艺佳作。

一直以来,艺术作品都是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良好媒介,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讴歌改革开放给我国科技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塑造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英雄形象,我校师生通过学习我国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迹,怀揣着对以黄大年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们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忘我的奋斗精神的敬意,主动请缨,希望以艺术的形式打造时代楷模黄大年老师。历时一周不眠不休的人像雕刻、半个月昼夜兼程创作的纪录片《我的老师黄大年》、几百张画稿呈现出的《黄大年》油画、几千个镜头完成的电视剧《黄大年》、全国首个专题文艺汇演“中华赤子”,我们用一座雕像、一部纪录片、一幅油画、一部电视剧、一场演出,以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诠释了黄大年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精神。吉林大学的师生们在看到黄大年“五个一”系列作品后都感叹 道 :“老师又回来了,他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深刻领会到艺术作品的能量与感染力。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 道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黄大年“五个一”系列活动是我校寻求艺术表达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产物。作品的成功需要扎实的艺术功底,更要有对于人物深层次的解读,要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让黄大年时代楷模的光辉形象永久流传,让整个社会感受到黄大年同志的赤子之心。

二、扬地域特色,筑文化吉林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质、人文环境不同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风貌,也涌现出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样式和作品。为切实围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使吉林文化特色屹立于强林,其首要任务就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找到具有传承价值、有地方代表性、有深厚文化底蕴支撑的文化根源,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近年来我校创作作品,紧紧围绕“黑土文化”“长白文化”“冰雪文化”“萨满文化”为吉林地域文化特色,客观上将吉林面貌、吉林故事推向全国,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吉林、热爱吉林,这些根植于吉林地域文化特色而孵化出的作品,正在为弘扬吉林文化、打造文化吉林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校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更好地保护、挖掘地方文化遗产,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近几年,通过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充分提取原生态艺术的养分,滋养艺术教育、丰富艺术的创造,在发展和保护东北民族民间文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理念,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内24家学术单位和有关团体共同发起了中国满语言文化联盟,其成立大会于2018年9月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吉林艺术学院科研产业处处长、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国伟教授担任首届联盟秘书长,并主持联盟成立大会。吉林省社科院、东北师范大学等有关学术团体、专家5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满语言文化发展的未来。

联盟以促进民族团结为原则,推动各地满语言文化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发动各区域满族同胞和满族学术圈内开展文化交流与相关活动,推动满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现了吉林省对非遗文化抢救的有效之举。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还代表吉林艺术学院协同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日报社等学校和机构联合发起了旨在宣传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和传承满族语言的首届满语文“翰墨杯”书法大赛。这是一次面向全国号召与征集满语文书法作品的全民参与性大赛。通过这样的活动达到共同促进地方区域代表性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最终目标。书法大赛自今年6月开赛以来,收到全国各地区的投稿作品四百余幅,作品投稿地区来自黑吉辽、京津冀和新疆、内蒙古和四川等多个地区。投稿作品分软笔和硬笔两组,参赛作者年龄跨度从8岁至80岁,除了高校满语专业学生和满语界学者参与,大赛还吸引了社会上很多的满族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投稿,是一次兼有针对性和广普性的专业赛事。无论是在作品的学术代表性,还是在作品的区域广泛性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此次展览活动获得业内专家、书法爱好者及媒体的持续关注。吉林省原省委书记王云坤参观了作品展览并为书法大赛获奖者颁奖。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首位以书法入列国家非遗的传承人格吐肯,对满语文“翰墨杯”书法大赛的举办表示高度的认同。对于满语言文化,我们不仅重传承更重传承方式,一直尝试以艺术的形式推广满族文化。我校成立了漫说满语传习所,研发设计了富有民族特色且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并重的文旅衍生品《满语十二生肖》明信片,将原创动漫IP形象结合满语文元素及传统的拉丁拼写方案,采用了汉字标注的谐音拼读方式,让不懂满文的人够迅速的拼读出自己生肖的满文读音,大幅度提高了濒危满语的趣味性与受众的参与度。明信片的设计也真正做到“将民族文化带回家”。通过衍生品、比赛等“文创”的推广方式,不仅使文化“活”起来,推动了吉林省地域文化特色的发展,还真正意义上成为属于吉林的文化符号。

为了更好地传播东北地域文化和吉林精神,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东北、关注吉林,将东北文化传扬到全世界,我校还举办了一系列以东北地域文化为题材的书画展览,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80年代东北涌现出的一批以写意精神见长的油画家们创作的作品。他们驻足本土、深入生活,关切社会发展现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视觉方法论上汲取营养,形成面貌独特的艺术样式。这批北方写意性油画的开辟者和引领者在“北方写意性油画展”系列创作活动中,创作出一系列体现吉林文化精神,反映北方人民审美追求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此次活动从我校出发,为全国人民呈现出东北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美学特质,更好的促进了北方绘画艺术更为广泛的交流与推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8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支持的大型民族交响神话诗剧《大爱长白》是我校以长白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代表作品。

《大爱长白》由吉艺杰出校友、青年作曲家、作曲博士王丹红担纲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洪侠执棒,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郑艺担任文学创意,并由吉林艺术学院青年国乐团、乐声合唱团组成180余人的强大演创阵容。它以长白山脚下的民间爱情传说为蓝本,着眼于“长白”二字,提炼其“长相守,到永久”的美好寓意,注入中国古典文学养分,用音乐讲述了一个唯美、感人的中国故事,呈现了一幅集地域风光、人文风情、民族精神融为合一的长白音画,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崇尚追求和倾心向往,更折射出华夏民族天地仁爱、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大爱长白》共计演出场次八场,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它不仅推广了东北地域文化发展,普及了高雅音乐,丰富了吉林文化,还成为长白山地域文化建设中的全新名片,为吉林省文化旅游事业持续繁荣兴盛做出贡献。

长期以来,我校充分利用吉林省文化资源,展示地域文化魅力,助力吉林经济文化建设,为吉林省特色民族文化传播寻找新的可能,为吉林省的民族文化产业贡献新的力量,为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推波助澜。

三、贴紧生活,服务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丰富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渴望,艺术创作的题材应该贴紧人民生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2018年,话剧《南门客栈》走出春城,在北京、沈阳、大连、长春四地演出50场,观剧人数累计达一万余人。以喜剧为载体来诠释东北抗联历史的话剧在同类作品中是并不多见的。《南门客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回顾历史,在笑声中有所感悟,能够铭记历史、思索当下,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更具教育意义。作为2017年第五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竟演单元十八部入围作品之一的话剧《徐娘梦》也分别在大连、深圳演出。《徐娘梦》的主演、编剧高轶男还获得2017年第五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小镇奖——“最佳个人表现奖”。该话剧以其精湛的戏剧表演、精准的戏剧语言、精妙的戏剧冲突充分征服了观众;悲喜之间的轻捷转换,韵文白话地跳进跳出,让观众感受到了话剧《徐娘梦》的独特魅力。许多观众在网络上表达了自己对《徐娘梦》的喜爱:“无论节奏、音乐都很不错,也挺感动的,当中运用了中国戏曲的假定性,道具限制人数限制的条件下,把这种假定性用得特别好,能让观众很快速地进入到他们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当中。”主人公悲惨凄凉的形象深深印刻在观众的心中,话剧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这说明一部好的作品,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考量、市场检验的。我校艺术生产出的原创艺术作品,代表着我校的艺术水准与艺术高度,是提升人民艺术素养、文化涵养,升华人民审美理想,培养审美能力的一部分。它们为群众对于好作品的认识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地推出新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活跃和提升市场文化的责任。今年,我校创作的原创爵士乐系列组曲《画彩》就是传统民乐与爵士乐创新融合的产物。组曲《画彩》以三种“中国味”十足的颜色:青绿色、朱红色、金色为创作灵感,对应三个乐章,并通过音乐家的演奏诠释出色彩的变化。它以爵士乐独有的即兴伴奏方式,加上民乐乐器独有的音色与旋律,更进一步地导向出全曲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吉林艺术学院杰出校友、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国家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和我校流行音乐学院团队共同在2018年5月27日北京国家大剧院进行了《画彩》的首演,获得空前成功以及积极的社会的反响。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萍,副部长张志伟专程前往国家大剧院探班、慰问并观看演出。此次创作既目标于爵士乐教育本土化的推广,又尝试在中国音乐中融入更多新鲜血液,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带入,又做到了本土文化精髓输出。这是我校在弘扬传统文化、寻求艺术新融合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成为代表吉林省,代表我们国家的音乐符号之一。观众们纷纷表示《画彩》这样的跨界音乐作品在艺术市场中并不多见,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感受到了音乐的张力,是民乐与爵士乐相互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东西方音乐相互碰撞的一次有效探索。

在向更高艺术水准攀登的同时,我校还时刻利用自身艺术创作优势,与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合作,为吉林文化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做出贡献。“长春市消夏节”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早已成为长春夏日必不可少的全民性娱乐文化品牌活动。吉林艺术学院优秀校友梁博更是担任了第十二届中国长春消夏节的形象大使并举办专场演唱会,这场精彩的演唱会成为长春特色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1个代表团,国内重点客源地城市旅游代表团等2600余人共同欣赏了演出。本场演出是我校流行音乐学院近年来潜心创作的优秀作品,通过消夏节的平台向社会展示,使广大群众越来越喜欢这种既时尚前卫又接地气的艺术样式。不仅消夏节,我校青年教师权振东原创作品音乐会还在长春市民文化节中唱响,诸如此类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吉艺的身影已屡见不鲜。这些丰富的展演活动既能够满足目标群众对高雅艺术作品的不断追求,又能走进市民中间与更多群众分享。从意义上看,他们不仅是艺术创作成果的成功案例,其影响还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本届消夏节中,与演唱会同期展开的“i未来消夏生活集”更是云集了朋克、复古、民族风、森系、小清新等多种风格的原创手工饰品。游客们对“生活集”里的小物爱不释手,其中不乏一些市民主动约请创作者寻求合作,由此可见,“i未来生活集”这种艺术行为蕴藏着一定商机。

我校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惠及普通群众的同时,还关注到人民群众中特殊群体的文艺需求,组织了多场服务于特殊目标受众人群的公益性演出与活动。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光明行·文化助残民族音乐会”获得资助以来,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主体的演出团队跟随素有“当代阿炳”之称的83岁高龄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先生完成了全国十余座城市的巡演。甘柏林先生用那首《光明行》诠释着“为残障人士引导光明”的核心思想。所到之处的所有观演群众都对甘柏林先生为残疾人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为残障朋友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动容。甘柏林先生曾说:“文化是改善残疾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光明行·文化助残民族音乐会”不仅丰富了残障人士的文化生活,更拉近了艺术与残障人士之间的距离,满足了特殊群体对高雅艺术的精神追求,真正意义上达到贴紧生活,服务社会。无独有偶,我校发起的“爱握手”是一次给予广大肢体残障儿童帮助的公益性活动,该项目充分利用3D打印技术和数字图形科技,创造出3D可动假肢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国家软件著作权,并且在今年10月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物展评选中,击败来自全国的3000多个项目,进入全国15强,成为代表吉林省的双创成果唯一项目参展,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位。该项目将设计学作为跨界桥梁,搭载人体工程学、康复医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通过跨界学科交叉融合,打破行业界限与壁垒,冲破技术的限制,有望成为服务全世界的公益项目。

四、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生投身于我校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在短时间内涌现了出更多、更好的艺术成果。在展演过程中,我们边演边改,经过创作者的反复打磨与推敲,经过专家们的总结、研讨,在以地域特色为创作源泉的基础上,最终打造出了一批能够彰显地方特色,服务于文化吉林推广的,在艺术市场内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艺术作品。在学校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事实上,在艺术创作与实践工作方面我们依然存在不足。

首先,我们缺少量身打造的,可持续举办的品牌活动,目前很多品牌性质的活动案例,由于其后期总结与部署工作的匮乏,导致昙花一现,显得后劲儿不足。因此,在活动之初,做好长远规划是使品牌活动具有生命力所必需的。

其次,能够瞄准地域文化,以其作为作品创意的来源,值得提倡,但与此同时能够横向打开视野,密切关注其他地区得文化艺术行为,与自己的艺术创作形成对比并加以借鉴,有助于使自身的艺术创作成果特色更加鲜活,更具代表性。只有打开视野,在形形色色的艺术成果面前找到自身的亮点,突出自身特色,才能真正使我校的艺术作品,从省级向国家级冲刺。也只有这样,我们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大批“高原”作品,才能通过继续加工,最终涌现出冲向“高峰”的作品。

脚踏实地,潜心创作是吉艺人开展科研工作的一贯作风,任何创作成果都仅是吉林艺术学院艺术创作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闪光点,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校领导具有前瞻性的引领下,通过师生们的不断努力,吉林艺术学院的艺术创作工作还会不断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吉林艺术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纸的艺术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