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戏曲教育成果综述
2018-01-30狄鑫
狄 鑫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双重影响下,经过历代艺人不懈努力而逐步形成的戏剧艺术。它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尤其在今天,传承戏曲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既有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有时代精神的传递,在这其中,高校作为戏曲传承的主要载体,在戏曲传承与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吉林省省属高校中唯一开设戏曲本科专业的院校,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自2014年建院以来,全体戏曲人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稳扎稳打抓教育,精益求精做科研。2018年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大型原创剧目演出,参加的全国性展演都顺利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些成果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京剧杨派表演人才培养
京剧杨派表演人才培养项目是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此项目是使学员学习后,能够深入了解杨派艺术表演精髓,能够独立完成演出与教学工作,并最终使杨派表演艺术发扬光大。因此,在师资配备方面,由我校特聘教授李军担任教学组长,会同当代杨派名家张克、杜镇杰等讲授剧目课,由戏曲教育家赵景勃、张关正等担任教学督导并讲授理论课,其他受聘专家还有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尧,国家一级编剧刘连群,国家一级演员何佩森,《中国京剧》编辑部主任封杰,国家一级演奏员汤振刚、孙永,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所长朱立春,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专家学者田子馥,吉林艺术学院教授李伟华等。在学员遴选方面,吉林艺术学院京剧杨派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学术委员会特别从报名学员的艺术简历、获奖情况、从事专业年限以及未来培养前景,对学员材料逐一审核,从中挑选出符合培养条件的25名学员(实际参加24人),参加这次的集中培训。
该项目前期准备历时半年,集中培训总时长40天,于2017年10月22日正式展开为期一个月的第一次集中培训。结课后学员们根据培训所授内容,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各自研习与论文写作。2018年6月1日至9日,学员进行第二次集中培训并汇报演出,8日上午邀请了诸多艺术家、学者、专家召开了京剧杨派艺术研讨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著名京剧史论研究者刘连群在会上表达了对项目的高度认可,对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与会专家就京剧杨派的艺术性、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文联、中国戏曲学院、上海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天津京剧院、吉林省戏曲剧院、《中国京剧》杂志、当代杨派名家以及吉林艺术学院校领导都对项目给予了极大关注。
在课程设置方面,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使学员在演唱技法、表演水平和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项目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集中授课阶段,通过40天集中授课为学员讲述《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做一个明白的“杨(宝森)派”传承人》《戏曲赏析“秦香莲”》《杨派唱腔伴奏特点》《演员人物形象创造——主体意识的觉醒》《戏曲声韵学简述》《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与当代体现》《杨派艺术与流派传承》《戏曲角色创造》《戏曲表演专论》《经典:敬畏与认知——重新编剧目谈起》《戏曲美学》《东北地域文化》等理论课程,以及对京剧杨派四个经典剧目《文昭关》《失空斩》《杨家将》《四郎探母》唱、念、做、打的教学。第二部分为彩排表演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项目开班仪式、项目汇报演出,通过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第三阶段为学员实践阶段。在集中培训结束后,用60天的时间,学员分组学习,剧目指导教师根据各自与学员情况进行指导。学员在此期间完成杨派艺术研究论文的写作,从理论上加深对杨派艺术的理解。
两场汇报演出(一场为师生同台,一场为学员折子戏专场)是项目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繁荣京剧杨派艺术新征程的开始,学员们将在培训班学习到的点点滴滴都融入舞台上的一字一腔、一招一式之中。字正腔圆的唱腔、铿锵有力的台步、舒缓大方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吸引了很多社会观众,向社会外界展示了京剧杨派的艺术魅力,对保护和弘扬京剧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我校有大量学生观看了这几次演出,有利于培养一批青年京剧观众,某种程度上对促进京剧艺术更好更快繁荣发展,使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中国京剧》杂志为本项目开辟了专栏介绍,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吉林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吉视生活频道、吉林日报、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文化吉林》等媒体都以不同形式报道了本次培训的情况。总体来看,媒体对本项目一直以来持肯定态度,特别是对吉林艺术学院为保护和弘扬京剧杨派艺术,赋予其时代特征,发扬国粹的积极态度予以赞扬。
来自浙江京剧院的学员傅玉在项目中与教学组长李军老师相识结缘,并于2018年5月8日在杭州举行了拜师仪式。这次拜师是项目人才培养传承意义的体现,是为京剧表演人才传承所做的贡献。我们还将本次集中授课视频作为一份宝贵资料留存,并剪辑成精品,充分发挥吉林艺术学院师资资源与教学设施的优势,进行宣传和普及,为京剧艺术的普及做出贡献。
本次项目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就是名家在院校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几位杨派名家自始至终参与了项目的筹划、授课和演出,保持了项目培训内容的精准,无论是讲授还是演出都体现出杨派艺术的精髓。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也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可,今后我们将把这一经验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和杨派艺术提高班中,让杨派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怎样能使学员不再固守成规,技艺上有所突破,也将是今后我们要思考的很重要的课题。
二、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018年8月20日—24日,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本届“梨花杯”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同承办。活动的宗旨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我国戏曲专业教学成果,促进戏曲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表演水平,推出优秀青少年戏曲人才,推动我国戏曲教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活动共有61所院校的206个节目报名,分布于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年6月,经过严格评审,专家组从中遴选出来自38所院校的69个节目。现场展演期间,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举办7场成果展示(少年组4场,青年组3场)和1场综合汇报演出。到京参与活动的师生超过2000人。
我校京剧音乐伴奏组合《太庙》参加了青年组第一场展示。京剧表演专业学生周以恒的剧目表演《打金砖》参加了青年组第二场展示。《打金砖》是老生、花脸合作传统戏,以东汉历史人物杜撰而成,情节虽然有点荒诞,但生动有趣,主角由正面人物骤变成反面人物更属奇想之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表演时加演《太庙》一折,更名为《打金砖》。我校学生乐队演奏流畅、连贯、和谐,周以恒的唱腔拿捏准确、表演身段连贯。演出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有关专家对吉林艺术学院的戏曲教育质量给予了高度认可,对周以恒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学习京剧老生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是代表我国戏曲教育水平和最新教学成果的高质量高规格的集中呈现,戏曲学院京剧人才的培养成果、艺术实践能力和整体艺术风貌在活动中得以展示,既能寻找到与其他院校的差距,取长补短,又能在交流中学习、成长、提高,可谓收获颇丰。
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群研修、黄龙戏非遗传承人群培训
2018年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艺术学院主办;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黄龙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在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开班。
两个项目研培时长均为1个月,“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由来自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地区的学员共45人组成;“黄龙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由来自吉林省农安县黄龙戏保护中心的学员共41人组成。本次研培通过“基础课+拓展课+参观交流+实践课”的研修模式来提高东北二人转传承人群及黄龙戏传承人群的传承和实践能力,为东北二人转艺术、黄龙戏艺术的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吉林艺术学院校长郭春方教授、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巡视员王少君等领导出席了此次开班仪式并发言。开班仪式由研培项目主持人、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衣庆华主持,仪式上,郭春方校长分别向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授予“吉林艺术学院二人转教学培训实践基地”“吉林艺术学院黄龙戏教学培训实践基地”并揭牌。两个基地的建立将成为我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戏曲、曲艺传承基地,也将成为培养优秀戏曲、曲艺表演后备人才的学术研究和传统艺术的交流平台,共同推动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的教学培训等工作向前快步发展。
东北二人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忠堂、著名演员闫学晶以及韩子平、董玮等二人转名家也参加了开班仪式,他们和学员代表在现场为大家表演了经典二人转选段《扎花账》《回杯记》《健康是福》,名家的演绎使二人转艺术的精髓得以再现,充分展现出浓郁的东北文化和火热的关东风情,在学员之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本次研培聘请到国内、省内戏曲界优秀师资,充分利用吉林省省属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吉林艺术学院戏曲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平台优势及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戏曲表演专业的特有资源,由中国戏曲教育联盟副理事长、我校戏曲学院院长担任项目负责人,闫学晶、王忠堂、李军、李文国、杨柏森、金士贵、贾慧敏、马士杰、董孝芳、朱立春、杨立伟、闫峰、白晶、李顺阳、刘巧云等诸多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专家、非遗传承学者授课。根据剧种特色,周密筹划,将非遗保护通识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技能实践课、艺术拓展和观摩研讨相结合,在继承优秀传统艺术精粹的同时,传递了时代的艺术创新精神,力求使学员达到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齐头并进的目标。
本次研培有几大特点:第一,本次研培真正做到了传与承的完美衔接。项目邀请到的王忠堂老师今年是八十五岁的高龄,是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二人转第四代传人。另一位东北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孝芳老师也是七十九岁高龄。两位老先生在开班之初就表示,都会倾囊相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责任把二人转传下去。而两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项目将王忠堂老师的课程安排到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让学员有视觉直观感受的同时,由王忠堂老师为学员们讲解二人转的变革、吹奏工具的由来、表演及唱功等,更在课堂上将许多难得一见的二人转绝活亲自示范,亲自传授给学员。董孝芳老师也将自己艺术生涯中对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唱、说、扮、舞、绝”的独特感受和自身绝活传授给了学员们。这种传承方式,是一种活态传承,学员们学到了以前只是听说却并未亲眼所见,并且由真正的传承人亲自点拨,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传与承没有中间环节,可以说是“无缝对接”,这种方式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在继承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第二,本次研修班的培养人员层次也有所扩大,将省级非遗传承人也纳入到了培养范围。参加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的两位学员王洪臣、李玉莲是我省东北二人转省级非遗传承人,在本次研培中,他们共同和学员上课,通过唱腔课、身训课等课程来“强基础”,通过学习二人转源流、音乐等课程“增学养”,以及外出的实践性课程来“拓眼界”,提高了传承能力。同时又在剧目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经验与优势对普通学员进行了指导。所以学员层次的扩大,可以说完善了传承链条,丰富扩大了传承人队伍。
第三,黄龙戏学员培养范围进一步扩大,招收其他剧种剧团的学员,充实传承人队伍。本次培训我们从吉林省地方剧团,如公主岭市吉剧团、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招收了部分学员,这些学员在各剧团也都是业务骨干,并且勤奋好学,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也投入到非遗剧种的传承保护中来。在黄龙戏汇报演出中,来自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的王冰冰学员担任了第一场的主演,来自公主岭市吉剧团的李学文在两场中也担任了重要角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坚持了新人的持续化培养。在2017年举办的培训中,我们注重对刚刚进入黄龙戏表演队伍的新人进行培训,表现出了黄龙戏新生代的“茂盛成长”和地方剧种的青春形象。并大胆地在汇报演出中,启用90后新学员复排黄龙戏《兴国皇太后》的两场戏,当时的演员在表演上还有一些稚嫩。在今年的研培项目中,我们又对几位新人进行了持续性培养,针对上一次培训后,演员们在演出、排演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在今年的汇报演出中,可以看到这些演员在表演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相信凭借着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定能在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道路上走得更远。
“黄龙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结项仪式暨汇报演出在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举行。演出中首先展示的是学员乐队组合和黄龙戏经典唱段,演出剧目是本次培训复排的大型历史黄龙戏《兴国皇太后》的一、二场,演出展现了学员们的专业素养和学习成果,在给现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也让人再一次感受到地方戏曲艺术的风采。
“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结项仪式暨汇报演出均为二人转的经典唱段;形式上既有单出头、拉场戏,也有群唱和道具绝活;题材上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可以说演出的剧目曲调优美,风格多样,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点。现场的观众对本次研修班学员的表演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对二人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现场火热的气氛让学员们对二人转艺术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二人转的决心。
本次培训结束后,项目组到剧团对学员进行了回访,学员们都从不同角度谈到了自己在学习期间的感受、感悟及感想。
整个培训过程得到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吉林艺术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与支持,也得到了吉林省戏曲界、各市县戏曲剧团和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关注,《吉林日报》《新文化报》《长春晚报》《文化吉林》《今日吉林》和“看长春”、中国吉林网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四、大型现代吉剧《山魂》
2018年11月30日,由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主办,吉林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在吉林艺术学院召开。由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主创,学校终身教授王晓明担任总导演的大型现代吉剧《山魂》作为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晚6时30分在长春工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上演,与会的领导、专家与现场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由吉林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恽鹏伟主持召开了吉剧《山魂》座谈会。
《山魂》是吉林艺术学院于2018年初按照吉林省委宣传部的整体安排和部署,本着“继承、创新、发展”的理念,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创作的吉林省首部以东北抗联战士为题材的大型现代吉剧,是“吉林省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规划(2018年 — 2021年)”的开篇大戏。2018年4月17日—19日,《山魂》在新媒体学院和戏曲学院的共同努力下,于吉林大学首演并连续公演三天,在社会上获得了强烈反响,现场的观众,尤其是大学生观众对该剧反映的思想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2018年4月21日上午9时30分,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文联、吉林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大型现代吉剧《山魂》创作研讨会在戏曲学院“戏曲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对《山魂》创作与创新的高度认可,并围绕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就题材、舞台呈现、地域文化、历史的真实与剧作的虚构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吉林艺术学院一直以来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艺术专业学生思想特点,深入挖掘戏曲艺术蕴含的德育资源。对《山魂》的再次演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剧组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采纳专家意见,在4月首演的版本基础上,从剧本、唱腔、舞美到表演等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提高,用近半年的时间进行了精细的打磨,努力把其打造成深受群众喜爱、具有一定影响、绽放异彩的吉剧大戏。
全剧体现了全新的地方戏曲教育理念、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剧目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艺术观念,也是学校教学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现。《山魂》由春、夏、秋、冬及尾声五个篇章组成,通过对东北抗日名将杨靖宇、山民翠儿、咔巴啦和山匪山川好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再现了抗联战士与东北人民在长白山区的抗战经历与生活,讴歌了为民族自由、为这片壮美土地而战的英雄,以及面对掠夺与杀戮,人与自然合力抗争的不泯之魂,为国御敌的崇高情怀和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
该剧将地域文化、革命文化、剧种文化相结合,自创、自导、自演杨靖宇英雄人格,在当前教育体系当中将思政教育内容用艺术的形式并基于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结合,用东北方言彰显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以及吉剧的原本特质,将虚拟现实和交互等技术手段运用于视觉呈现之中,同时大量运用数字音乐打破传统吉剧声音表达方式,这些全新的表现方式获得了在校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同时积极挖掘地方剧种红色艺术作品的精华,从优秀的红色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小剧种有大作为,让思想教育进入学生灵魂深处,是主流意识形态与戏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一次成功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唱响主旋律、宣扬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号召新一代学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五、结语
这些项目在得到上级领导部门支持的同时,也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的帮助,吉林艺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通过艰辛努力,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目标,但一些不足仍然存在,每个项目都有可提高的空间, 作为戏曲教育工作者,前路漫漫,埋头前行,不忘初心,唯有努力提升戏曲教育教学质量,为戏曲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