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2018-01-30姜南
姜 南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日趋深入,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因材施教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增强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主体特征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1. 融入社会的主体意识强烈
艺术类院校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和影响,内心情感丰富,自我意识比较强,具有很强的追求社会认可的心理,其融入社会的主体意识亦非常强烈。受到同侪效应影响,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标新立异,这就与主流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差距。因此,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思政课教学方案的制定如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而因材施教,必然导致对学生实际影响的弱化。
2. 表达社会问题有理解差异
互联网时代中智能手机是基本的通讯工具。所以,大多数学生通过手机网络平台了解社会百态和国际时事,不同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有不同的评论,学生则会综合这些评论内容整合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由于学生个人判断角度受到个体性差异的影响很大,如果思政课教学环节相对滞后,甚至教学实践内容与现实脱节,不能与时代共同脉动地学习必然无法体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此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教育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样受社会和家庭影响,大学生们的社会认知容易先入为主,对艺术类院校的思政教育内容持审视观察的心态,如不能及时把握舆情,掌握话语权,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可能导致“事与愿违”。
3. 专业成就意识强烈,渴望社会认同
相对于文化课学习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的压力更大,艺术不是及格或者优秀就达到要求的,艺术需要登峰造极,需要不断超越才能够有所造诣。学生的天资和潜力各不相同,在成就艺术事业时需要付出不同程度的辛苦。因此,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成就意识特别强烈,一切与其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都被视为次要。思政课在本质上对艺术有指导作用,但不像艺术技术训练那么明显,所以学生对思政课并不重视。艺术专业学生渴望社会认同,认同其艺术造诣,认同其艺术技能可以谋生且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艺术院校学生更加专注于艺术学习,从而影响了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二、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内涵特征
1. 注重教学内容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艺术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不能囿于三尺讲台的方寸之地,思政课理应在广阔天地有益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要延伸进入社会实践领域。思政课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要着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性,如果没有与实践相紧扣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教学实施方式上组织大学生们走出了校门,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实践教学。准确把握这一内涵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2. 强调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并不等于简单的实习或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必须与课程设置紧密联系起来,要具备清晰的课程结构设置与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包含几个重要要素。第一,教师在其中作为教学的关键和主导,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第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第三,社会要素的参与,实践教学不仅要求学校的参与,同时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生创造条件。第四,科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课程的理性与感性体验。第五,有各环节的流程控制和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的评价标准,可以跟进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考核。只有理论与实践共同作用,水乳交融方能实现思政教育的实效。
3. 强调参与性和广泛性
与艺术类院校专业课的教学相比,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实践空间更加广阔,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包含了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等哲学范畴,思想道德、文艺鉴赏、审美训练、社会适应性、心理调试等多层领域,仅就实践教学而言,具有比专业实践更为丰富的实践对象。
三、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1. 学生基础不同,教学内容难以统一
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引发了很多问题,目前,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学生并非出于热爱,而是出于各种功利性因素学习艺术;艺术类院校招生分数与正常分数相比普遍较低,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学生文化基础素质良莠不齐,因此教学内容难以统一。教学实效性与学生的基础有直接关联,如果学生水平相近,教师尚可把握课堂节奏,匀速前进,渐入佳境。倘若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兼顾”往往导致学习好的吃不饱,学习弱的吃不了,最后整体学习成绩偏低。长期如此,还会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学习弱的学生跟不上而失去学习兴趣。总之,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已经对其教学实效造成严重影响。
2. 教学以大班为主,授课效果不好
各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一般采用大班集中授课的方式,个别学校甚至出现前排座位无人问津,后排座位人满为患。第一,大班这种教学模式加重了教师的授课负担,教学资源表面上看起来是得到了最优使用,实际上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发生。大班教学效果无法媲美精品小班的教学质量,学生心理上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弱化。第二,大班教学中,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是保证教学内容还是管理秩序?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两难情况,势必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第三,大班授课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艺术类学生颇具个性,教师采用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政理论学习状况就难以达到预期。总之,大班教学的授课效果差强人意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
3. 传统教学方法削弱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艺术生从小受艺术熏陶,往往追求个性、标新立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难以满足其需求。思政课本身由于理论性非常强而略显枯燥,思政课教师相对比较严肃,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专业术语,所以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是由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这种单向的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输出的方式并不受学生欢迎。此外一些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思政理论,教师的授课方式如过于单调,则不利于学生思政学习兴趣的培养。
4. 内容偏重理论,脱离艺术类基础知识
艺术类院校的教材与普通院校相同,都注重理论知识,而与艺术类专业知识联系相对较少。艺术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而较强的理论知识束缚了艺术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有学科都是为了学有所用而开设的,思政课在艺术类院校的指导作用体现的并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政理论课程讲的是纯粹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艺术学习关系非常小,这就让学生感受不到思政课的作用,很难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政课的用途。
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1. 廓清认识,明确操作原则
教育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时效性需要给思政课进行清晰定位,理清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清晰的轮廓可以让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把握节奏,明确的操作原则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指导作用。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面,要关注以下三点。第一,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与艺术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思政教学可以切实指导学生。根据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撰出相应的校本课程,从而让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都符合艺术生的学习需要。第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关注社会热点,用思政理论来评析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社会认知。此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国家建设和国际问题。国家建设成果反映了思政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指导作用,国际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运用思政理论来分析问题。此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可以说,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轮廓要清晰,明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的预期,从而教师在讲解思政理论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匹配好思政理论和活动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教师为课堂主导原则。思政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预期,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坚决杜绝思政教师照本宣科,倡导教师构架自己的教学体系,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政课上,教师要具有普遍联系的能力,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政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第二,学生为课堂主体原则。生本教育理念下,思政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自主意识强烈的艺术类学生更是如此。鉴于艺术类院校思政课大班教学的现状,教师要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第三,理论与实践联系原则。对艺术类院校学生来说,思政课是优化和完善其思想和行为的学科,学生要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加深思政理论深度的理解。第四,教学的灵活性原则。相对而言,思政理论与国家和地方建设息息相关,热点话题常常是展开思政理论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思政理论有专门的教学体系,但是为了趁热打铁,则要在某些时事热点发生时,调整教学计划,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热点问题。这样可以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操作原则。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和专业实践中更加重要。思政课对规范和指导学生思想行为极具重要性,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操作方法和原则。
2. 全面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课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对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规划,要优化和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细致规划可以让思政理论教育有效落实,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健全管理机制可以监督教师的执教情况,促进教师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
在全面规划,健全管理机制相关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思政教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要协调统一。当下思政课的实践课已经受到高度重视,所以理论和实践课要协调统一,让理论课对实践课有指导作用,实践课可以反馈出相关的理论知识。总之,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让学生意识到思政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思政学习内容,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同时也优化和完善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无法实践的思政理论就是等同于天书,没有指导作用;实践中无法践行相关理论,思政实践活动就与普通社会活动没有差别,无法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并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协理。思政课的实践活动虽然长期开展,但是未受到应用的重视,改革过程中要形成完整的活动体系,对活动中的细节进行设计和完善,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流于形式。第三,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场所要进行甄选,并且相关接受实践活动的单位要积极配合相应的思政课教学活动。要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确保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长效开展。第四,思政教育要与社会和政府以及学生家庭形成良性互动。第五,思政课程教学要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发挥行为指导作用。思政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紧密结合,能充分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教学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的行为,学生日常行为失范受到的思想教育也与思政课高度一致,就可以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从而提升教学的时效性。第六,思政教育课程要拓展到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理论知识,要想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则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如果学校的教职员工的日常言语和行为背离思政理论或者核心价值观,则会影响学生践行思政理论的热情。因此,应重视教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对存在不良行为或语言失范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教育,从而保证所有教工都能够为人师表。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管理好学校的教工,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政课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思政教育要进行全面优化,同时提升管理效力,要用思政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教育,从而保证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顺利实施,最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3. 加强实践,完善教学形式
艺术类院校必须提高对思政教学体系的完善,其中,尤其是实践部分要纳入到思政教学当中,成为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思政课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前者主要是让学生自身感受到思政课对行为和思想的指导作用,以及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指导作用;后者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感受思政理论的实际作用,并且借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热点,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校内实践活动要与艺术专业结合,让学生用思政教育内容来观察社会,再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反映问题或者弘扬社会正能量。
(1)校内实践形式
校内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或者年级来逐渐参与进来。例如,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让美术、音乐和体操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训练。一方面,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给创作增加灵感,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训练造成干扰。这种混合训练中,学生有得有失,就体会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学生也会思考,如果借用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演,这就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再如,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进行思政理论主题汇报,汇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也可以用讲演的方式来进行。艺术类学生都追求完美,所以会汇总各种素材和亲身经历来精心准备。在这个实践活动中,低年级学生会从中受益,并且对学姐学长的作品进行反思;高年级学生则在这个活动的筹备过程中,增强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思政理论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校外实践形式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为主,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以引导为主,避免说教和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之后,则要进行活动汇报,促进学生吸收思政理论知识,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例如,带领学生到革命老区调研,通过观摩这些革命印记,让学生的思想精神进行一场洗礼,之后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内容深入理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来表达出学习感想,让这些实践活动升华为艺术作品。再如,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支教、义演。学生沿途可直观看到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从而理解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如,让学生到敬老院去了解老人的生活,到空巢老人家去送欢乐,给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当实习助理以了解打工一族的忙碌工作状态,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养老和工作之间的巨大矛盾。鼓励学生用艺术的形式来再现这些生活现实,并且努力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这样学生就会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新的理解,并引发公民意识领域下道德与法律的深层思考。
(3)运用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互联网时代,对学生思想冲击最大的就是网络,思政教育则要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思政课堂增添色彩,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将思政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适度。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可以助力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多媒体的作用是将教师枯燥的语言表达用影音的方式再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把握课堂主线。例如,在运用电影进行思政教学时,教师要播放相关的故事情节,然后运用思政理论进行分析阐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战狼》就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影视作品,在故事后期穿过战区时,冷风手臂挂着国旗,战争停止让中国车队安全通过,充分表现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是提高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教学素材。第二,运用互联网资源时,要时刻关注和讨论热点新闻,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习惯沿用过往的教学素材,虽然这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本着对思政课堂负责的态度,要及时更新和优化自己的教学素材。第三,教师在运用微信和微博来进行思政教育时要把握适度,对两者的运用要有所侧重。对于微信来说,是现代大学生日常必备的软件,学生主要以其为场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以及分享身边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朋友圈,发布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关,或者历史文化气息较浓的教育作品,这样不会导致学生的反感而屏蔽教师,运用微信进行思政教学一定要采用渗透的方式,并且教师要持之以恒,方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微博上,教师可以细说而非戏说去弘扬正能量,还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定期更新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生本教育理念下,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体特征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有直接影响,科学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当下艺术类院校要针对教学的基本现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驾驭学生的性格和思想特点,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切实让思政课教学内容触动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的行为,最终将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增强教学研究能力,根据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教学需要和实际学情,对思政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完善和调整。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对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造性地来构思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