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本科教育热的冷思考

2018-01-30陈艳君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专业

陈艳君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蚌埠,233041)

一、地方戏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及阶段性分析

1. 地方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作为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不断地孕育、发展和成熟着。地方戏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特殊类别。

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关于戏曲的分类,迄今为止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例如按声腔来对中国戏曲分类,有昆山腔、弋阳腔和梆子腔之分。地方戏是“戏曲分类的近现代概念”,是对中国戏曲进行特定分类的产物,与“‘地方戏’相对举的就应该是‘国剧’”[1]。该种分类方法是将京剧定义为“国剧”,其它剧种便被归为“地方戏”类别。当然,这种分类方法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尚有待深入研究。余秋雨先生曾指出:各地方戏曲剧种“是在‘中国戏曲’的大题目下派生出来的地域性文化产物,对应着全国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生命习惯。”[2]本文将“地方戏”概念定义为:地方戏是对拥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迥异的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性的地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地方性戏曲的统称。

2. 地方戏本科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地方戏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戏的繁荣息息相关。地方戏的长足发展与地方戏教育的发展分不开的。也可以说,地方戏教育的发展,又推动着地方戏的发展与繁荣。戏曲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其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历史上许多著名地方戏表演艺术家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而成长,加之自身的领悟和努力,终成大器。但是,就近几十年的地方戏教育发展状况来考察,那些“师徒相授”和“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逐渐失去其教育的主流地位。当代地方戏教育主要还是采取学校教育的形式。地方戏学校教育形式的产生标志着地方戏艺术的成熟。迄今为止,地方戏教育经历了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两大层次。根据地方戏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1980-1988):地方戏中专教育面临的尴尬期

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包括地方戏在内的戏曲教育一般停留在中专教育的层次,由各省市艺术学校承担,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一般为五年或六年。为什么中专是戏曲学校教育的主要层次?这主要是受戏曲表演人才培养规律的制约,即必须从幼童开始,遵循以幼功为基础、以模仿为启蒙的培养道路。因此,在地方戏教育中,中专教学层次是不可缺少的,更是无法替代的。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使得中专层次的戏曲教育陷入了一个历史与现实营造的困境。这一困境是由戏曲人才要求从小开始培养的规律(中专)与现实中人们对更高学历层次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和不适应所产生的。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是兴办戏曲本科教育。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拓展了培育戏曲人才的新渠道,提高了戏曲人才培养的规格,是我国戏曲学校教育的一大进步。纵观我国戏曲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自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京剧各专业的本科教学成为唯一的戏曲本科教育的剧种,地方戏本科教学一直处于空白。

(2)萌芽阶段(1989-1999):地方戏本科教育的探索期

1989年,苏州大学在昆剧传习所的协助下创办了中文系昆剧艺术本科专业,招收20名本科生,经过四年学习对昆剧的唱念做打及相关理论知识有了初步掌握。虽然该专业因为其特殊性没有继续办下去,这一届的毕业生后来也都离开了昆曲界,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开创意义远大于专业本身。1999年,受北京市曲剧团委托,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开办了北京曲剧表演专业本科班,共招收22名学员,其中18名学员毕业后被北京市曲剧团招收录用,成为北京曲剧艺术舞台上的青年骨干。20世纪末的这两次相隔十年的招生,虽然结果迥然不同,但是毕竟开创了地方戏本科教育的先河。这两所学校兴办地方戏本科教育的探索性尝试,实为摸着石头过河。其中值得人们思索的问题是:如何在兼顾从幼童开始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办好专业化和市场化相融的地方戏本科教育。

(3)发展阶段(2000-2008):地方戏本科教育的成长期

在这一时期,首先是北京高校进入地方戏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3年,中国戏曲学院在招收京剧表演的同时开始招收昆曲表演本科学员,统称为京昆表演专业。随后的2004年、2007年和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都开设了京昆表演专业。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再次受北京市曲剧团委托,开办了北京曲剧表演专业本科班,共招收了25名学员。与此同时,另一个戏曲教育重镇——上海戏剧学院也开始兴办地方戏本科教育。2005年,上海昆曲团委托上海戏剧学院招收昆曲十年一贯制60名学员,即中专六年+本科四年,俗称“昆五班”。2007年,上海越剧院也委托上海戏剧学院首次招收越剧表演十年一贯制35名学员,前六年为中专,后四年为本科。在北京和上海著名学府的带动下,安庆师范学院于2006年5月正式成立了黄梅剧艺术学院,聘请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为黄梅剧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2007年,通过普招和对口招生,黄梅戏表演本科班共招收了首届14名学生。此外,安庆师范学院还曾于2008年开设黄梅戏编导方向本科班,招收30名学员。这一时期,地方戏本科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注意到从幼童着手培养的戏曲人才培养规律与地方戏本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二是地方戏本科教育开始呈现常态化的发展之势,影响也日益扩大,为地方戏输送了高级人才,推动了戏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繁荣阶段(2009年至今):地方戏本科教育进入繁荣期

中国地方戏本科教育进入繁荣期的标志是地方戏从原来高校中的笼统戏曲表演类别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专业而存在,并且有更多具备条件的高校陆续进入到地方戏本科人才培养领域中来。2009年,中国戏曲界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经过多年酝酿,开始对笼统的表演系进行重新整合。首先是将京剧剥离出来而成立京剧系;然后在表演系的构架下将多剧种地方戏给予明确的专业设置,如豫剧专业本科班、晋剧专业本科班等。2009年,从豫剧本科班中分离出豫剧表演和豫剧器乐演奏两个专业。2010年,从晋剧本科班分离出晋剧表演与晋剧器乐演奏两个专业。2012年,表演系还增加了新专业的开设,涉及黄梅戏、梨园戏、粤剧、闽剧等地方戏剧种的本科教育。再从各地方高校来看,除了安庆师范学院每年都在招收黄梅戏表演专业本科班外,更多的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踏入地方戏本科教育的领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2006年起开始筹办秦腔专业,2010年初,教育部批准该校设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同年9月,第一批23名学员作为秦腔编剧方向的专门人才正式入学。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秦腔剧本创作为培养目标的全日制本科专业。2012年6月,宿州学院的“泗州戏学院”正式揭牌成立,2013年开始招收泗州戏表演本科学员20名。至2013年,仅中国戏曲学院已经将“包括京剧、昆曲、粤剧、藏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4个,豫剧、晋剧、越剧、黄梅戏、梨园戏、闽剧、秦腔、阿宫腔、吕剧、柳子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10个”[3]都纳入了本科教学,为拯救濒临消亡的地域性戏曲文化形态作出了贡献。

二、高校兴办地方戏本科教育热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召唤

高等戏曲教育的出现“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4],高等院校兴办地方戏本科教育的热潮更是呼应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召唤,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强劲需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要求教育部门为戏曲繁荣造就一支宏大的戏曲专业人才队伍。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类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娱乐产品以及相关文化服务的物质资本和社会单位。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实有其必要性。其一,文化产业大发展是为了矫正我国长期以来的重物质产品生产、轻文化产品生产而造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缓解我国文化发展不足而导致的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矛盾的需要。其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能够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发展的经验,将我国文化产业打造成对国民经济具有强大拉动作用的支柱型产业的要求。要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更要重视和强调“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这一经验。特别是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来说,它对于物质资本的要求相对不高,更注重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水平,专业人才在其中的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没有大量优秀的戏曲表演、编导、器乐演奏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包括各地方戏种在内的戏曲艺术就无法可持续发展。而现阶段,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包括戏曲人才在内的人才培育和生成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学校教育来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传统的单纯立足于中专层次培养戏曲人才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戏曲艺术新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通过高等学校教育培养高等戏曲专业人才是必由之路。在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采取中专层次的艺术学校教育模式。即使1978年改革开放后京剧人才培养开始有了高等教育模式,但地方戏种的人才培养仍沿袭着既有的中专教育模式。不过,在当今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单一的地方戏人才中专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由于中专学生的年龄跨度一般为10至1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适合学生练习童子功,这一点大学生就做不到了。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中专学生年龄幼小,一是他们难以做到较为深入地领悟和把握戏曲演绎的内在规律,导致今后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潜在能力有限;二是这样幼小的年纪一般对于社会知识的认知是肤浅和不足的,对于市场、竞争、营销等概念缺乏感性认识,更别说将相关社会科学与戏曲相联系以探讨其发展了。地方戏设立本科教育层次,可以使学生在戏曲中专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层次,更新课程结构,提升戏曲专业人才水平,这样会有更多的地方戏剧种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不断涌出,推进地方戏发展和戏曲的国际化交流相适应。当然,设立地方戏本科教育层次,并不意味着地方戏中专层次不重要,甚至可以砍掉。中专教育层次仍是必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当前在实践基础上要做好的一件工作,就是建立一种制度设计,将地方戏的高等教育同中专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第三,地方戏本科教育也为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开拓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契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学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为地方高校寻找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些地方高校反应敏锐,抓住机遇,积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创办了地方戏本科专业,配合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承担起培养戏曲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逐渐发展成为地方戏曲艺术“教育、理论、创作、实践、科研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基地”[5]。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实例是,为实施安徽省委、省政府“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培养黄梅戏专门人才,进一步推动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安庆师范学院于2006年5月成立黄梅剧艺术学院,虽兴办时间不长却已成为安庆师范学院的一张名片。2007年学校获得“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获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项目;2008年黄梅戏表演专业又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黄梅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短短数年,安庆师范学院借助于黄梅戏找到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因为兴办了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庆师范学院校园内黄梅飘香,为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高等院校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戏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的高等院校兴办地方戏本科教育热潮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高校看见地方戏本科教育热不断升温,便不经调查和论证,仓促上马。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地方戏作为本科专业开设,招收四年制的本科生。地方戏的教育层次是提升了,但是“相关的教育思想,合理的课程设置,合格的师资队伍,必要的教学配置是否准备好了呢?”[6]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本科教学的规范性与地方戏传承的特殊性之间的冲突?所以,兴办地方戏高等教育应力戒“短视”和毛糙,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确的态度应是:积极创造条件,真正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戏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戏本科教育模式,其内涵可界定为立足“三个面向”(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对于传统的招生来源、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环节进行改造和重构,造就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又具有创新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地方戏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转变,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由地方性高校兴办地方戏本科专业,能够保持剧种和人才的地方艺术特色。“戏曲艺术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民族艺术的元素”[7],除了极少数国家级艺术院校具备能力承办地方戏本科教育之外,一般来说,由地方高校兴办当地的戏种本科专业是合适的。首先,地方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剧种风格,地方高校兴办当地剧种本科专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当地人文环境和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保证地方剧种的艺术特色。其次,地方高校更为了解当地的戏种资源状况和申办专业的基础,能最大程度调动地方戏专业人才、设备、剧团等资源要素为我所用。再次,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宿州学院是安徽省宿州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而宿州市所辖的泗县则被称为“中国泗州戏之乡”,因此宿州学院为泗州戏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培养高级人才,既有优势,也是其责任和义务。另外,宿州学院也获得了宿州市政府尤其是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双方共建泗州戏学院,既有利于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其二,广泛接触社会,形成多渠道招生模式,有利于提升和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学习戏曲需要从娃娃开始,练童子功,但大学招生的对象却是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以他们的生理条件练童子功已不合适。因此,地方戏本科专业的生源应当是一部分来自中等艺术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地方戏演出团体,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上具备一定天赋和学习潜力的戏曲爱好者。当然,中专加本科的“十年一贯制”的招生和办学模式,也可作为一种招生的选择。

其三,对既有的课程结构加以改造和充实是核心,这有利于培养出厚基础、多能力、懂创新的地方戏专业人才。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具有的能力与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有着直接关系。地方戏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除了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课程外,还应增加社会和市场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如社会学、艺术学、心理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课程。课程结构的改变,可使培养出的学生既精通专业技能又懂得经营管理,既有创新思维又具备终生的学习能力,能不断推进地方戏的革新和可持续发展。

其四,建设和形成必要的师资力量是关键。高校兴办某一地方戏种的本科教育,首先是要选聘该剧种的领军人物作为本专业的首席教授,这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如安庆师范学院的黄梅剧学院聘请当代黄梅戏重要传承人韩再芬担任名誉院长,中国戏曲学院兴办的豫剧本科班,聘请了豫剧大师马金凤为名誉教授,等等。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并组成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骨干教师群体。这些教师可来自艺术院校,也可来自剧团。再次,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一些专家学者、相关剧种的表演艺术家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如中国戏曲学院豫剧本科班聘请了李金鸿、李维康、刘长瑜、李玉芙、李树建等京剧、豫剧名师担纲主讲教师。

其五,确定合理的本科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国戏曲学院对首届2010级晋剧本科班采取被称为“2+1+1教学阶段划分模式”,即是将本科四个学年划分为两年、一年、一年三个教学阶段:第一教学阶段是在学校着重学习理论及戏曲基本功,聘请晋剧界的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演奏家及艺校名师进行教授;第二教学阶段是在教学实践基地学习和排练剧目;第三教学阶段是在学校和基地完成毕业剧目的创作与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这样一种“2+1+1教学阶段划分模式”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为“理论—应用—创作”的认知不断上升和深化的过程,以符合戏曲教育的规律,高校在进行地方戏本科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时可以借鉴。当然,一些高校也可根据地方戏的特殊性提出新的教学过程阶段性划分模式。

猜你喜欢

黄梅戏戏曲专业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戏《中国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