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溯源与因应探析
2018-01-30郭晶
郭 晶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原因探析
(一)工作繁重,角色边缘
高职校医院就其体制而言,属于综合医疗机构,但同时兼具社区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多重职能,校内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多方面的工作都归属其工作范畴。除常规的医疗服务属性外,后勤服务的双重属性和定位使高校医院在必须完成上述“规定动作”之外,还承担着每年对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干部的保健及查体等非常规工作,尤其是新生入学大规模集中体检、疫苗接种等强度大、密集型的突击性任务和一些应急性保健任务,工作面广、任务繁多、责任重大,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远远超过普通综合医院。但是,高校医院在高校体制和卫生机构管理上却处于双重“边缘人”的尴尬处境,虽然“全科”医护的特点要求高校医院医护人员具备专业性强、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和综合处置能力强等“刚需”,高校医护人员虽时有应接不暇之虞,虽有“一个萝卜几个坑”之嫌,但其角色定位却没能与之相适地“高大上”起来,其人员编制大多归属“非专业岗位”的后勤编制,而且在人员岗位的配备上没有明确标准,一人多职、一岗多能的现象司空见惯,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二)对象“高冷”,风险难估
高校医院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教职员工。学生群体的“敏感”和“极端”与教师群体的“高知性”、“尊贵感”往往带来其服务需求的高标性和口碑影响的广泛性。目前高校一般把全校师生对健康需求满意度作为评价高校医院质量与绩效的主要指标,然而,由于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医疗体制的局限性、人体的差异性等多重因素,许多疾病还难以明确病因或加以根治,都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期待,而个别师生或过激或偏颇的一己评价、或失实或夸大的负面吐槽所产生的放大效应,无疑对高校医院医护人员构成了“如履薄冰”的心理。
(三)发展受限,成就无感
高校医院服务对象高校学生基本属于“熟人经济”,来源相对单一,临床病例有限,难以形成经验积累。接诊的多是感冒、发热腹泻等常见病、多发病,导致了临床经验的不足。加之高校医护人员进修机会十分有限,因此,虽然高校医护人员工作繁琐繁重,但过于量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如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不仅成为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导致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倍增、工作成就感大大降低。由于历史原因,公众普遍对高校医院医护人员的认同度较低,也导致后者很难匹配其应有的社会地位。
(四)媒体走偏,公众轻看
高校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一样同属高风险的行业,很多诊疗和服务结果难以预料和人为控制。但高校素来是媒体青睐的新闻高发和敏感地带,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个别媒体记者或出于所谓“为民请命”的冲动,或由于专业知识不精,一旦医患之间偶有纠纷或矛盾,大多下意识地偏爱单向听取、甚至是诱导似乎是处于弱势的患者,习惯用夸大的眼光对医护人员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在高校医院医疗行为得不到社会的普遍支持和理解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的工作心理压力难免潜滋暗长。
(五)矛盾转移,“背锅”太冤
由于现行医疗体制的欠缺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就医难和费用高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痼疾,而部分患者容易将对流通领域的层层加码造成的药价虚高等矛盾简单化地转化为和一线医护人员的矛盾,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使高校医护人员时常蒙受不白之冤。
二、应对策略
(一)养成仁者心态,善于自我调节
救死扶伤,医者仁心。高校医护人员必须具有博爱仁慈的心肠、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稳定的情绪反应和包容淡定的性格特征。承认并接纳来自外部或源于自身的心理压力,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控能力,让压力变动力,使人认识深化,才干增长,适应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以自我暗示、分散注意等方式加以自我调节和纾解压力,以锻炼、饮食等手段分散焦虑,以无愧我心、不负苍生的超然心态,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诊疗技术、如沐春风的服务,赢得师生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医患良性互动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寻求宣泄管道,化解心理负担
合理宣泄压力,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排除烦恼的重要方式。高校医院医护人员遇到心理压力和危机时,充分运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资源是正确和有效的选项。因为疏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建立和依靠社会支持网来解决或改善。其中,配偶提供社会支持最广泛,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当然,从亲友和同事那里获得精神支持,也是重要的途径和有效的补充。
(三)强化医院科学管理,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以人为本”、度己度人的医院管理文化是有效缓解压力的良方。以实现医护人员价值共识为核心,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构建和加强高校医院的团队文化建设,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有内在的、直接的作用。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群体内部会聚集有效的支持和补偿体系,以团体文化和团队凝聚力增强群体中每个人的责任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有效减少压力。当压力来自于群体内部时,管理者通过正确的引导,改进和优化管理机制,以“和而不同”的理念,给大家一个宽松、愉快的发展空间,避免人为压力的叠加和反渗,巧妙地使压力转化为动力。
(四)强化正向宣导,焕然社会形象
多年来人们对高校医护人员或多或少的误解和偏见,大多是由于体制、历史等原因和个别误诊事故的放大化等负面舆论“妖魔化”所致,而并非针对具体的医护人员个体,大多数高校医护人员属于“代人受过”的被“污化”或“矮化”。近年来,高校医院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人才的优化和引进、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和运用、科学管理的制度化、人性化,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切实提升,都促使高校医院就诊方便、人头熟络、环境舒适。因此,因势利导,借助社会舆论、网络、社交媒体、手机APP等多种手段和渠道对高校医院加以正面宣传,使人们对高校医护人员以往的老看法、旧印象有一个再认识、新打量的过程,以高校医院医护人员良好口碑和社会形象赢得师生的认可和肯定。
参考文献:
[1]赵国秋.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9.
[2]李丽华,史晓红,曾居里.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的归因及心理调控策略[J].四川:科学与财富,2013,(03):203-214.
[3]姜宝玉.高校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对策.北京:中国中医药咨询[J].2012,(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