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层农村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2018-01-30邹丽伟
邹丽伟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农村留守妇女就是留守农村的已婚妇女,丈夫的缺失导致她们在家庭中担任着丈夫、儿子、父亲多重角色,她们既要照顾老人、子女的衣食住行,又要承担农业生产、子女教育等重任。然而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很难对子女的教育有所建树,更有甚者成为阻碍子女健康成长的绊脚石。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18—64岁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接受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占33.7%,城乡分别为54.2%和18.2%;接受过大学专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占14.3%,其中城镇为25.7%。[1]女性受教育程度近年虽然有明显提高,但农村留守妇女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占71.6%,高中文化占20.8%,大专及以上文化仅占7.83%[2],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盲或半文盲。如何弥补农村留守妇女这个特殊群体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短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济宁地区10个村庄150名不同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方式,汇总整理了这类群体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对比分析,以期通过提高农村留守妇女自身教育的方式解决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问题。
衡量社会阶层的因素有很多,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本文将学历、收入、职业、声望作为主要衡量因素。文中给学历和收入赋以分值,按分值高低分为五个等级。职业和声望以调查对象之间互评结合传统认可的方式进行衡量,按分值高低分为高、一般、低三个等级。衡量因素的分值相加之后取其平均值,然后依据分值高低将调查对象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
二、研究结果
(一)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比较
调查发现,不同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或多或少对子女教育进行过投资,比如为孩子请家教、上辅导班、读兴趣班等。虽然阶层不同,但投资意愿和投资项目相差无几。文化程度、自身见识、周边环境制约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个群体的视野和格局,所以在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上,她们都局限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为子女报兴趣班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更多的是出于面子和加分的考虑。所以,在城市家庭教育投资中比较普遍的书法、游泳、绘画、主持、旅游等项目,在农村家庭中较少,而心理辅导、性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社交礼仪等课程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中更是空白。
(二)对子女教育的期待比较
调查发现,不同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的期待方面有显著不同。虽然,各个阶层的母亲都期望自家孩子成龙成凤,但具体的期待却大有差别。上层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对子女的教育期待更多地倾向于有体面的身份、有固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下层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对子女的期待更多的是有支撑生计的收入。由此可见,物质生活还是下层阶层农村留守妇女的优先追求,而上层农村留守妇女已经开始关注物质生活以外的内容。
(三)对子女教育的认知比较
调查发现,不同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的认知方面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识、见识高的上层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将子女视作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不将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遗憾绑架孩子。她们有着健康的进步的认知,认同子女的差异,尊重子女的选择,满足子女的需求。她们认为让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有能力,能有选择的权利,能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能有热爱的事业,能在逆境中喜乐,能在顺境中淡然,而不仅仅为了谋生。而大多数下层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则将自己的未来与子女进行捆绑,将养儿防老视作必然,她们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
三、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父爱的缺失
农村家庭的孩子较城市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政策等方面已然处于劣势,而父爱缺失的农村孩子处境则更为艰难。父爱的缺失对孩子心理有着不可弥补的伤害。男孩将父亲视作人生中第一偶像来模仿,女孩将父亲视作未来选择丈夫的模板,父爱的缺失使他们无法获得对自己性别角色的准确定位,无法获得安全感,无法满足对父爱的渴望,无法获得社交经验等,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缺陷。这些遗憾,纵使母亲如何努力,如何强大,都不足以弥补由此而造成的伤害。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着一个家庭的农业生产、生育孩子、养育孩子、赡养老人等重担,替代了家庭中父亲、丈夫、儿子的角色。留守妇女家庭其实是弱势家庭,农村留守妇女因为自身综合素质的低下,更是无形中扩大了父爱缺失对子女的影响。
(二)陪伴的缺失
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呵护,尤其是来自父母亲人的陪伴。杨澜曾经问过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吉尔博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忙的工作很多,应该如何对待孩子,怎样分清主次?吉尔博特教授回答:多年之后,你可能会因为当时放弃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绝对会因为当时没有陪伴孩子而后悔。由此可见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
农村孩子的散养特性,使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对于陪伴的渴望。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压力大,工作忙,更是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除了本身压力大和忙,最主要的还是认识不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无论是显性失陪、隐性失陪还是半失陪,空间陪伴、肢体陪伴、心灵陪伴的缺失,缺乏有效沟通而造成的精神失陪,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老人、电子产品、网络、辅导班替代了父母的陪伴,久而久之,孩子出现上网成瘾、社交障碍、亲情疏离、不会控制情绪等问题。
(三)沟通的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的孩子性格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要么胆小怯懦,要么狂妄自大,这两种性格都不健康,都是由于成长中缺少爱的滋润而造成的心灵沙漠。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了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没有精力、更没有能力去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农村留守妇女与孩子间沟通的话题主要是学习方面,其他方面的沟通都相对欠缺甚至缺失。农村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原本就低于城市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的孩子则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这种家庭的孩子本身因为父爱的缺失、母爱的弱小而缺乏安全感,一旦受到伤害,无法敞开心胸向家人寻求帮助,从而走向极端,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尽管农村留守妇女很少对子女施以棍棒教育,但是呵斥、威胁、条件妥协、物质奖励已经成为这类家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沟通的缺失,使她们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清楚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懂得孩子的性格特点。自身知识的匮乏,又使她们根本不懂教育孩子的艺术。所以当孩子犯错或没能达到她们的期望值时,她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发雷霆,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使孩子感觉苛刻、不讲道理,出尔反尔又使孩子觉得迷惑,造成了孩子对教育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四、子女教育的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妇女与普通农村妇女相比,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这类人群对子女的教育已经亟不可待。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问题,是改善其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子女受教育问题
成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在社交、性格、心理等方面已经出现或轻或重的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阻碍他们未来的成长。建议村委、妇女儿童关爱中心、学校、政府等相关部门,跟踪关注这类家庭的子女教育,发现问题,施以援助。通过广播、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幅度和广度,进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为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量身定制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子女方案
相关部门根据不同家庭的农村留守妇女实际情况,建立教育档案,真实详细地了解这个群体的特性和共性,为农村留守妇女量身定制一套针对性强、精准度高、实践性强的教育子女方案。
(三)开展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
以“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妇女儿童教育中心等培训资源,因材施教,开展培训。一是开展学历培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养。二是开展特色培训,教她们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探知孩子所思所想,如何有效陪伴孩子,如何掌控情绪等。
(四)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业余生活
精神生活匮乏、业余生活枯燥是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常态。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活动之后,看电视、打扑克、跳广场舞是她们的消遣。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宣传栏、乡村书屋、网络资源的作用,引导她们通过读书、看报、网络教育来丰富业余生活,增长文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gov.cn,2011-10-21.
[2]杨玉容.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服务刍论[J].北方经济,2012,(0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