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课程的企业适应性研究
——以青岛分部校企合作研究为例
2018-01-30宿晓宁
宿晓宁,邵 艺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青岛 266012)
引言
建立适应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开放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探索,是秉承终身教育思想的必要途径。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最突出的是其对象是在职的成人。这一特点决定了国家开放大学和企业联系的重要性,决定了适应企业需要培养人才的必要性。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托和基石,对课程的企业适应性进行研究,对国家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开放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能力、提升企业的人才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岛电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直致力于课程的企业适应性研究,深入地了解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契合企业人才要求,以企业需求引领校企合作的方向,将校企合作融入到企业的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企业需求导向型”的课程运行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探索建构企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上,我们充分引入“企业元素”。必修课的教学要求,考核方式较为固定,但是基于国家开放大学课必修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引进“企业案例”,比如我们在《市场调查》《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课程教学案例多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学生通过学习,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增强业务知识的熟练程度。
在课程开发上设置“企业课程”。针对省开课较为灵活的特点,双方共同致力于根据企业需求研发课程,比如根据企业的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产品开发管理、生产安全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经验开发的《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根据企业的市场开拓、产品创新、定价促销、宣传推广等活动开发的《网络营销》课程,这些课程实践性强,由青岛电大和企业人员共同开发,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和明确的针对性。
在课程实践上结合岗位实际。在毕业实践环节的课程学习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岗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分析思索,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企业选派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比如,海信企业学习中心的毕业设计内容可以是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可以是工艺可行性分析报告、成本分析报告等,但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这也为我们增添了宝贵的教学案例。
在课程建设上引入课程培训体系。一起合作办学的企业有的已具备相当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鉴于企业优质的培训体系,我们采用“借船起航”,把企业的培训体系与电大的网络教育结合,组成培训团队对电大系统其他合作行业、企业等进行非学历的课程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课程、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通用管理技能课程、国际化课程四大类别。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使课程与培训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二、建设与企业密切结合的课程师资队伍
如何培养高质量、稳定的企业师资,进行师资共享和合作是实现课程企业适用性的当务之急。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遵循的原则是“平衡搭配、校企相长、结构合理、激励管理”。在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搭配得当,电大教师和企业教师搭配合理,每一个课程团队都是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搭配合理的教学和学术梯队。聘用的优秀企业师资一般是企业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培训师,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能“传、帮、带”的技师,或具有专业技能的工程师。他们到企业学习中心任教,这样的师资能针对性地培训企业学生,使接受开放大学教育的学生学到真技术。
另外,通过建立师资培训中心,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师资培训,坚持企业适用性原则,形成了学校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企业人员可以流入学校的双向良性互动机制。对电大专职教师,带领其理解企业文化,把握企业战略目标;深入生产一线,洞察企业职工需求;参加企业培训活动,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切实地转变观念,为在课程教学中时刻把握企业需求打下基础。
三、运行“企业需求导向型”课程模式
要保障“企业需求导向型”课程的运行模式有效运转,必须建立科学有序的课程运行制度。为此,我们建立了课程目标制定制度、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制度、课程资源共享和开发制度、课程师资配置和培训制度、课程教学评估制度,以保障课程教学模式组织和实施,增强校企合作双方的自律性,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些制度既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实施的内容,也是课程企业适应性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适应企业的课程评价体系也是课程运行模式有效运转的必要保障。我们从国家开放大学和企业、学生三方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对学生考核,注重学生形成性学习过程的鉴定,侧重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侧重对网上教学过程和效果控制的评定。设置明确的等级评价标准,规定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考试合格率、企业评价等级、学生评教等级、过程管理评价等级四部分确定,这种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此外,为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搭建了与企业培训体系相结合,与企业内部培训课程互通互认的“学分立交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绩完全可以替代通识课模块的课程学分,即企业员工在参加自己学院的课程培训后,既可以获得企业颁发的培训证书,也同时获得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学历教育学分积累。
四、国家开放大学课程的企业适应性的启示与借鉴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目标导向机制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导向是支撑和维系电大教育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引领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发展的决定性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内核在于,为企业参与课程各方面的工作、建构课程运行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开放大学必须转换办学思维导向,及时、深入地把握企业需求,不断与之磨合,增加办学的灵活度,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和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实现双方深入合作、利益共享。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运行制度
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课程制度是校企双方实现互惠互利的必要条件,是课程企业适用性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合作双方通过制订健全的办学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借助制度来规定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义务和相关责任,规定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责权利,规范课程实施和监控中的行为,使双方的合作更加规范合理,从而为校企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实现双方的共赢。
(三)建立有效的课程合作决策机制
建立各司其责的校企合作机构,是建立课程合作决策机制的基础,这是对双方决策主体和权力分散化的明确规定,是对课程企业适应性行为实施载体的确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专业合作机构、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机构、课程合作机构、师资培训合作机构、评价合作机构等,职责是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运行提供科学化的决策建立相关的合作机构,是保证课程科学、健康、有效运行的必要途径。
(四)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资源建设机制
学校和企业作为共同教学主体,彼此要相互借鉴、支持,共同开发教材,建设网络资源。资源建设应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内容应体现专业技术的基础性和广泛性,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企业岗位的实用性和专门性,企业内在的独特性和文化性。二是呈现国家开放大学资源的网络特色,展现资源的远程教育特性,以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石,以优质的网络支持服务为支撑,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学生满意、彰显远程特色、具有实际价值的网络学习资源。
(五)建立多维的课程合作评价机制
建立一个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模式和体系,学校、企业、学生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被三维主体评价的客体对象。对学校的评价,包括对学校课程培养目标的适用性评价、课程教学的管理评价、课程教学实施和效果的评价、师资培训和合作效果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和学分认证等考核方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包括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岗位能力培养效果评价,另一方面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包括形成性成绩、终结性成绩等考核评价;对企业的评价,包括目标引领评价、师资投入和合作评价、企业考核模式参与度评价、企业人才和经济效益评价等。
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满足学员的自身需求,培养实用性的人才,是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开发和运行实施的核心社会责任。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课程建设和教学任重而道远。对国家开放大学而言,要充分发挥课程引领和基石的作用,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以适应企业为行为原则和目标,运用市场经济方式,在平等、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契合,从而改革和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研.宁波电大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9):109-113.
[2]詹霞.对转型社会下电大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36-38+54+108.
[3]蒋玉兰,陈曙.电大开放教育拓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106-110.
[4]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07):52-55.
[5]李建军.“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是推动电大创新发展的需要[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3):20-21+33.
[6]袁彩哲.远程教育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1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