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4.0时代的物质叙事与空间融合

2018-01-30林少雄

美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功能

林少雄

(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444)

一、博物馆空间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世界博物馆空间观念的发展及其视觉呈现来看,目前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形态。第一个阶段笔者姑且将它称之为博物馆的1.0时代,主要以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以及中国故宫博物院为标志。它们的空间基本特征主要是利用现成的建筑,比如皇宫、军火库(如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远东文物博物馆)等。在其展示空间上,主要呈现为“集装箱式的空间”特征。所谓“集装箱式”的空间呈现,主要指它按照原有建筑来将所有的因素拼装进去,所以在其空间上,一般都显得比较拥挤。而且在一般博物馆空间功能的收藏、展示、研究及其教育的四个功能划分中,它主要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收藏的功能,或者说其收藏功能远远地超过了其展示、研究与教育的功能,所以笔者以“集装箱式”来概括它的空间功能特征。具体的数字也许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说卢浮宫,它的总体展示面积大概约5.5万多平方米,藏品却有40余万件,如果这些藏品全部都被展示出来,那么卢浮宫的可展示空间中每平方米就需要摆放7件多的藏品,所以它的展示空间是非常拥挤和狭窄的。正因为展示空间的拥挤狭窄,所以在展示空间上呈现为“集装箱式的空间”特征,也就是将藏品或按国别,或按地域,或按类型进行集中的存放或者展示,这是第一代博物馆或者说博物馆1.0时代的空间特征。

第一代博物馆,实现了其展示建筑空间功能的“位移”,即由浮华奢靡的皇宫或破旧无用的库房,转变为聚集人类文明精华的殿堂。卢浮宫本为“上演权力的悲喜剧的场所,阴谋、操纵、妒忌、阴暗的猜忌、恶毒的动作的聚集处,产生皇家荣耀与苦难的地方,弄臣和宫女寻欢作乐的热闹场所,美德的墓地,粗俗的中心,制造病态的怪想、贪婪的野心、黑暗的狂热、进攻外国的战争计划或针对异教徒或者附属臣民的屠杀的大工厂”,然而经过博物馆的功能转化,“它已经变成了为数众多主要是艺术的物品的宁静而又华丽的庇护地……我们在那儿至少看到了所有文明残骸的一鳞半爪”*圣约翰:《卢浮宫,或一个博物馆的传记》,第10页。转引自大卫·卡里尔著《博物馆怀疑论》,丁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3页。。如果说1.0时代的第一代博物馆有效地利用现成的建筑物的既有空间,为各种文物及艺术品提供了一个专门的栖息地,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即各种既成的建筑空间,在其最初的空间设计中,没有专门考虑到其空间分割及其采光等功能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去解决,于是第二代博物馆应运而生,或者说博物馆的2.0时代正式到来。

2.0博物馆不仅比较多地考虑到了其展示空间,而且也为藏品定制设计专属空间,它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设计,建于1937年,1959年开始正式对外开放的美国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成为博物馆2.0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以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总部为先导,先后在西班牙的毕尔巴鄂、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柏林、美国的拉斯维加斯、阿联酋的阿布扎比等地建成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群。第二代博物馆,与第一代博物馆的以收藏文物为主不同,不仅以收藏与展示现代艺术作品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将博物馆建筑物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德累斯顿德国电影博物馆、悉尼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等。最典型的案例是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伊恩·波特美术馆,无论是它的外立面或者是内部装修,全部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做的。其外立面是用不规则的塑料片悬挂黏贴,进入一楼大厅以后,正前方的售票处上方,是斜条纹和视频装饰的窗饰。当观众沿着自动扶梯上去的时候,不规则三边或四边立方体的吊顶就开始营构出博物馆的现代景观,整座美术馆的内部空间,都以一个个不规则立方体来呈现,所有的窗户,没有一扇是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都是不等边菱形的或者三角形的。这一件作品很典型地体现了2.0时代艺术博物馆的特征。

2.0时代的博物馆虽然在博物馆建筑物外形及其内部空间设计中融入精心的艺术创意,但其相对固定的空间功能划分及其形态展示,逐渐会让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感受到一些束缚、繁琐,并产生新的审美疲劳,所以渴望博物馆空间新形态的出现,于是第三代博物馆由此出现。

博物馆3.0时代,除了将建筑物作为一件艺术品,最重要的是空间成为重要的展示内容,这方面以日本濑户内海的丰岛美术馆最为典型。该馆是建筑商、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一起共同参与设计建造的,美术馆的整个建筑就是一件艺术品,因为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立面、廊柱、穹顶、门窗等要素,全部建筑只剩下一个壳,而这个壳和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一种非常密切的融合关系,外面的风能吹进来,外面的青草气息能扑进来,外面鸟叫的声音能传进来,外面的阳光能够照进来,外面下的雨更能落进来。这里面所有的艺术品只有一件,就是这里面的水滴,它们从布置不均匀、筷子头粗细的小孔里头不断地渗出来,然后不断地流入微凹的地中间,接着顺着小孔又流下去。喜欢这里的人待三四个小时都觉得不够,不喜欢的人待三分钟都太多了。更重要的一点,该美术馆不仅展示艺术作品,也使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有了全新的拓展与认知:其一,对艺术作品的流动性及不确定性进行了理念的探索与形式的呈现。因为在一般传统的观念中,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以后,它相对成为固定的、封闭的存在,即使是一件音乐作品,它也有一定长度的。但在该美术馆中,作为艺术作品重要内容的水滴,由于受到计算机的控制,所以其形状是处于不停变化中并富有流动性的。其二,艺术作品既处于相对完成形态,却又处于永远未完成状态,因为这里的艺术作品不仅处于随时开放的流动状态,它还可以使受众真正“进入”艺术作品。因为不同方位不同光线的不同反射效果,你不小心一脚就踩到水里面了(该馆需要脱鞋进入参观),它表征着人可以“进入”一件艺术作品,而这个“进入”并非心理与想象的进入,而是身体的、物理空间的进入,这是它非常重要的特点。由此可见,在3.0博物馆中,艺术不再是静态的、封闭的、停滞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流动的范畴,这是艺术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由于艺术品和博物馆的同步创意、同时创作、共同设计建构,所以两者成为融为一体的相互有机组成部分。

3.0时代的博物馆,虽然有许多超前的观念与特出的审美效果,甚至从创意设计到构建实施本身就是一次行为艺术活动,但它不仅取决于体制、观念、内蕴、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及其经济等诸多条件的齐头并举,更受制于空间功能、建筑物体量及展示艺术品数量的限制,并且不具备规模化实施推广的条件,所以丰岛美术馆也就成为孤例,这就需要更新一代的博物馆面世,于是博物馆4.0的构想自然具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二、博物馆4.0的“物的叙事”

博物馆4.0是基于未来时态的融合体验空间创造。目前虽然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完全的博物馆4.0的建构案例,但却在既有的不同博物馆内部分实现了其不同的功能。4.0时代的博物馆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物的记忆功能的全面释放,也可以说物的再发现。实际上在西方文化中,虽然将“物”当作人创造的脱离主体的、没有思想情感、没有感觉的一个东西,但是对于物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康德的“物自体”,到马克思的“拜物教”,从海德格尔的“物聚集”,到波德里亚的“物体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物”的文化及其精神禀赋的探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物”更是与人产生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此背景下,“物的叙事”开始进入一些学者的学术视阈[1]。

其次,对于博物馆来说,主要涉及在博物馆中“物”为何、如何被陈列展示。我们现在博物馆、美术馆建构于物的被陈列展示,怎么样有一种博物馆“物自体”的确立,就是脱离了其自然状态的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状态?就其观念而言,它应该是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等特征的有机体,而不是既往的我们观念中的冰冷、僵硬、封闭、被动、平面之物。

第三,这个“物”是有记忆功能的。物是有记忆功能的,这个记忆功能可能是立足于人的对它的创造,但同时它自身有一种记忆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人类文明的存续及发展,除了人类的生理记忆及其心理记忆,很大程度上以物化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的物质创造或者说存在于人类的物质记忆之中。如一件玉器,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材质选择,也记录了其所属时代的社会观念、工艺技术、功能用途、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第四,现代博物馆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于对物的叙事特质的破解。因为在我们现在既有的叙事理论,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对人类语言、文字叙事功能的关注,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通过对理论的平移而对图像的叙事功能的探究。随着当代博物馆观念的变化,对于物的叙事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博物馆展示中,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对展品的文学叙事功能介绍层面。如果你去博物馆参观,比如说看到一件史前时代的彩陶,他会告诉你相关考古学知识层面的信息,如这件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或者再进一步告诉你它属于半山类型或马厂类型,或者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出土或保存,甚至有具体的年代,如距今4000至4900年……这些信息不能说对参观者毫无作用,但对一个普通的参观者来说,这些解释基本上是无用信息,这里面具体的意象到底如何?它背后又有什么故事?或者说这件文物或艺术品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被创造的?或者说该怎么样去理解这样一件藏品?博物馆和美术馆现有的展示观念或展示方式,都无法给你提供对这样一件藏品的全面解读与认知。正因为这样,所以博物馆的叙事功能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叙事功能是一种全新的视域。博物馆是一种时间的叙事,可能根据年代或根据历史的线索。同时博物馆有一种空间的叙事,这个展品怎么样陈列展示,它都会有不同的含义。

第五,在4.0时代,博物馆的叙事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从视(听觉)叙事转向统觉的叙事。因为现有的博物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于参观者视觉与听觉感受、体验与认知需求的满足上,那么博物馆4.0应该如何根据展示内容及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不断发展进步的最新技术,全面调动受众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认知器官及其功能来进行感受与体验,实现博物馆功能的“统觉认知”,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说位于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机场附近的南极博物馆,基本上实现了对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统觉认知的充分调动与感受、体验,让人参观完博物馆,有一种亲赴南极考察归来的真切体验与全新认知。相信“统觉博物馆”或“全认知博物馆”的出现,将会是博物馆4.0的重要形态。

第六,科学的、理论的、专业的叙事怎么样以艺术的、生活的叙事来代替。科学的叙事,比如是什么时间的,古埃及的一个什么文物,这就是传统博物馆立足于考古学的叙事,或者说是精英化的叙事。因为以往的博物馆参观者,绝大多数人都是专业人士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士,所以博物馆的标签文字说明基本上都是按专业或精英人士的文化程度去设置,这对于一个普通参观者来说,它是一个无效的信息,所以这就相应地要求博物馆能够做出一个符合普通观众的接受习惯与水平的、普及性的内容说明或效果呈现。博物馆4.0,要求无论是展示理念还是展示内容、手段上,都要去专业化、去精英化,与此相配套的,首先要考虑到参观者的分众化趋向,即充分考虑不同观众的不同接受能力及其需求。如参观者中仅学生就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组织或家庭有情侣、夫妻、亲子等形式,社会人群有农民、工人、军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律师、医生、科技工作者等,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多种渠道与措施去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参展需求。

第七,理论的叙事怎么转向故事的叙事。比如说大英博物馆一百件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展览,之所以取得万人争睹、一票难求的情形,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其展示理念上将普通的文物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观照,在展示策略上采取将其所展文物的叙事进行高度故事化、情节化的处理。所以博物馆4.0的叙事,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叙事,因此也是一个未完成的叙事,而且将来在这方面需要很多的努力。再比如说,在全世界各地许许多多博物馆的展品中,从史前陶器到青铜器、木器、雕塑、绘画等展品上,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万字纹,即卍(卐),那么这些图像(符号)是怎样起源的,它自身又表示怎样的含义?它的演进过程是一种怎样的路径?在不同时空有着怎样不同的联系?它到底在博物馆应该以何种观念、形式被展示,应该怎么样向听众介绍,这可能都是博物馆4.0所面临也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现有的展示方式及其文字说明,对于一个博物馆的普通参观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通过故事化、情节化、形象化的博物馆叙事来完成。

三、博物馆4.0的空间特质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形态,它通过对人类文明创造物的大量收集,集中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独特的展示与深入的研究,对整个社会成员进行没有围墙的教育。今天的博物馆,从经营主体上看,主要有传统的公立博物馆与民营博物馆两种类型。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的公立博物馆,是国家或政府文化事业单位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来维持它的运营,所以它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文化标配设施。民营博物馆则不同,除了传统公立博物馆藏、展、研、教的基本功能,最重要的是它要进行产业运作,或者说它要以藏养馆、以展养馆。还有一个很重要区别,就是传统博物馆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收集了大量的社会不同阶段、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类型的多种多样文物。但是今天的民营博物馆特别是大量新建的博物馆,已经错过了进行大量收藏的这样一个时代,通过大量收藏,仅仅靠藏、展、研、教来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内容功能支撑,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时代已经完全过去了,那么今天的博物馆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对今天的博物馆的重新定位问题。

今天的民营博物馆,首先面临着一种全新观念的转变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经营主体,今天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不同,在于今天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文化事业的标配设施,而是一个全新的文化经济的综合体。在这个博物馆里,固然有传统的藏、展、研、教功能,但它更注重传统文物、艺术的日常生活化功能的转化,从其观念与功能上,更加注重向休闲、体验甚至娱乐的转向。在这种休闲、体验、娱乐中,传统的教育功能得以发挥与体现。

其次,今天的博物馆要维持其运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其产品进行精准定位与广泛研发。如果说传统博物馆仅仅注重的是衍生产品的制作,那么博物馆4.0应该更注重于文创产品的研发。对于传统博物馆,文创产品仅仅是作为一种衍生产品来进行研发的,而对于民营博物馆来说,文创产品既是它展示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其日常运作赖以维系的一个主要因素。正因如此,所以这一文创产品的研发,就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质:一是其功能上,由日常的生活转向了艺术,传统产品主要用来满足于我们日常现实生活的知识需求,但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则更多地满足我们的艺术审美需要。二是它从人们日常的物质需要转向了精神需求的满足。传统的文创产品主要满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要,但是文创产品它同时要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三是与传统的物质产品的流水线的标准式的生产不同,文创产品必须要求是个性化的、独特性的,主要用来满足不同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所以今天文创产品,我们可以说它已经由传统的物质生产,开始转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今天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是由传统的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的这样一个产物,它是由单一向综合的演进和改变。

所以4.0时代博物馆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以体验经济为重要特征的、全文化呈现、全方位观察、全感觉体验、全视阈认知的经济文化体的建构。这一经济文化体验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它立足于视觉文化及其产品的消费与体验;其二,它以博物馆为旗舰的文化经济的综合体验体;其三,它是以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其销售为主要展示内容及其目的;其四,它是休闲、沉浸、体验及其娱乐经济的一种全新表现形式,即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也是一种休闲、娱乐、消费体验这样一个行为逐渐展开的过程。这正是博物馆4.0与传统博物馆的重要区别,这也就意味着在博物馆的参观中,观众可以实时地进入文物的或者艺术品的空间。

那么在此情形下,博物馆4.0立足于空间格局及其功能的变化,除了传统博物馆以其收藏的物理空间展示的展品空间、研究研发空间和教育文化空间之外,还应该具备以下这些空间功能:其一是技术空间的出现。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及其空间功能划分,是随着时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新的变化的。在今天来说,由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博物馆的空间在传统的建筑空间及其展示空间之外,又出现了数字的虚拟空间与现实再现空间。其二,这一新增的空间,无论虚拟还是再现空间,都充分考虑到博物馆空间的沉浸游览、体验、消费、审美等诸多功能。其三,这些不同的空间功能,具有一种不断综合与融合的趋势。比如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超链接,导致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重叠,可以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与图书馆阅览空间、学术研究空间、产品研发空间、商务接待会谈空间、动手体验空间、教育培训空间甚至休闲静思等多重空间的有机融合。

总之,博物馆4.0的空间特征,就在于融合空间的构建与多维空间的营造。在这一点上,未来博物馆空间,一定会超越现有博物馆侧重于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物理空间、现实空间的观念,会更加注重历史空间与当下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展示空间与研发空间、教育空间与娱乐空间的有机融合。所以我们关于未来博物馆空间功能的愿景,既立足于展示,更立足于未来,立足于怎样进行娱乐、商务、审美、信仰的空间建构。未来博物馆、美术馆的空间一定是这样的空间融合。如果我们对未来博物馆美术馆空间特征进行简单概括,那它一定是具有生命表征及其体温特质、具有浓郁情趣及其亲和力、具有空间独特叙事能力、具有自生长功能的融合场域。

猜你喜欢

博物馆空间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博物馆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