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情感因素优化学前儿童线描画教学的研究

2018-01-30

美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儿童画线条事物

宋 扬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线条是人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是人类视觉的普遍性特征[1]。在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线条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绘画语言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正是由于人们在绘画实践中的不断努力,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线条语言的容量及线条形式的变化[2]。线描画是儿童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传达着儿童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对于儿童来说,线条是不教即会的本能,所有的儿童画都是从线条开始的,从学会握笔的那一刻开始,儿童就用各类丰富的线条表达着他们心中的想法。因此,线描画已经是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儿童线描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线描画是最具游戏性、随意性和象征性的儿童绘画形式,也是最能释放儿童天性、激发儿童创作力的绘画形式。然而,反观我们的作品,死板、单一、缺乏生命力的线条已成为儿童线描画的普遍特点。这些,与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分不开的。

第一,讲技法,违背了线描画的本质特点。当前的线描画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讲究技法,注重画面的安排。教师往往会特别在意线条在画面当中的粗细、曲直、长短、疏密的对比关系。他们认为只有画出对比效果,才能体现出线条的丰富性和画面的完整性。教师一味要求儿童应该如何去画,却恰恰忽略了线条的本质特点,即线条的情感意味。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的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特点,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线描画的美就在于画家能利用最简洁的线条来表达精微的感觉和细腻的情绪。过于注重技法,精于安排,只能画出一条条机械的、“死”的线条,作品往往缺乏生命力。

第二,看范画,忽略了幼儿的自我感受。除了对技法的强调,最为教师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范画式教学。教师往往会拿着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告诉儿童,这些线条如何流畅、如何丰富、如何变化多样……要求儿童应该按照范画的标准去表现。当儿童随意去表现的时候,会被认为是乱画。但教师却忽略了,儿童面对这样的范画,他们是茫然的,不知所措的。他们不知道这些复杂交错的线条代表着什么,他们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这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线条本是儿童表现事物最直接的方式,他们笔下的线条代表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的儿童对于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而这种感受是不能被复制和抄袭的。范画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对自我情感的表达。

第三,手法单一,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目前的儿童线描画教学手法相对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内容和材料两个方面。内容上主要包括黑白线描画和装饰线描画,这类线描画作品要求在创作时更注重形式感、构图感和装饰感,自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材料主要以彩笔、油画棒和素描纸为主,单一的材料体验,会限制儿童自由的表现力,逐渐磨灭儿童的创作欲望。

二、线条在儿童画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当我们欣赏儿童画时,总会不自觉地被画面中稚气的形象、夸张的造型和丰富的内容所感染,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我们,都离不开线条的生动变化。真正的儿童画,总是充满了最质朴的情感。

(一)线条在儿童画中的表现特点

1.简洁夸张的概括线条

儿童画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简洁夸张的线条概括。儿童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方式是简单明了的,因此,儿童的绘画不会有太多的铺垫,他们往往是单刀直入,直截了当。从简单的形状,到复杂的组合,他们以最简单概括的轮廓式线条,表达着对事物的理解。这种展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从简单形状到复杂形状的转变,是儿童对物象认知的结果[2]。

儿童对事物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甚至超出了成人的想象。从一岁多开始,他们已经可以认识到事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事物间的区别:太阳是圆的;月亮时而是圆的,时而是弯的;挂在天空中的星星,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个小小的点;弯曲的胳膊就像挖掘机长长的手臂;又粗又长的“柱子”就是爸爸的腿……久而久之,对于新奇事物的不断认识,使他们必须借助某种特定的媒介物传递出来,加以巩固,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显著特征。绘画是儿童感知世界的方式。儿童感知世界是一种非逻辑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想象、幻觉、直觉、灵感等。在幼儿的绘画中,幼儿就是这样凭着想象、直觉去夸张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3]。因此,以线条为主要手段的“乱涂”就是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些出现在绘画中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甚至显得凌乱不堪的线条,却都是孩子们眼中看到的世界。

2.形象拟人的表现线条

儿童画与成人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事物的表现方式不同。儿童的绘画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而是包含了儿童独特的审美想象。拟人,是儿童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所以,形象化、拟人化的线条便在儿童画中得以全方位的展现。儿童笔下的小鱼,吸引我们的并非是可爱的造型,而是类型多样、变化丰富、遍布全身的线条表现,只因在孩子的心里,小鱼也会跟人一样,有着一颗“爱美”的心。于是,小鱼有了性别,也会穿着漂亮衣服,长着长长的睫毛;儿童笔下的太阳绝对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太阳的光芒一会儿是小短线,一会儿又变成了卷卷的波浪线,一会儿成了锋利的折线,一会儿又变成了插满小花的圆弧线……因为太阳也会有情绪,它们的“外型”也会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带给观者不一样的形象体验。

儿童笔下形象拟人的线条是对大千世界中他们所喜爱事物的生命力的体现。儿童的绘画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他们希望把心中那个美好、多彩、神秘的世界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就是“线条”。孩子最擅长捕捉生命最本真的东西,因此他们笔下的线条才充满了生命力,这也正是儿童画最珍贵之处。

3.情绪抒发的自由线条

儿童内心的情感是细腻且丰富的,对于外界的变化,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皴裂的树皮会让他们感到恐怖,小鸟的叫声让他们欢呼雀跃,随风飘动的垂柳让他们心情愉悦,蓝天白云、鲜花草地让他们自由奔放。这些或高兴或悲伤,或压抑或豪放的情绪总会通过线条的方式与观者产生共鸣。优美的线条可以表现事物的精美[4],杂乱的线条可以表现内心的烦躁,短短的波浪线是鸟儿在歌唱,小小的圆弧线是雨点在舞蹈……这便是情感表现,即把内在主观世界的状况(如情感、想象、幻想等)直接表达出来。孩子的“画”和他们的“话”一样,无论表达出来的内容多么令人吃惊,都完全是他们内心思想的真实再现[3]。有了情感的倾注,儿童画中的线条不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饱含温度、能使观者产生共鸣的、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由洒脱的情感再现。

(二)线条所传达的“情感因素”

无论是简洁夸张的概括线条,还是形象拟人的表现线条,抑或是情绪抒发的自由线条,归根结底都是线条的情感因素在儿童画中的体现。线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运行的方向可以变化出许多的形态,而不同的线条一般会随着人不同的感受传递出不同的情绪[5]。一位美术教育家曾经做过一个有关线条与情绪的四组实验,结果表明:人在愤怒的情况下所画的线条多为棱角清晰的凌厉的折线,在兴奋喜悦的状态下画的线条多为卷曲跳跃会翻滚的波浪线,在平和的状态下所画的线条多为水平的直线或平和的水波线,在沮丧或疾病的状态下所画的线条多为粗壮浓重的直线或斜线。儿童画中的线条表现之所以会带给我们心理上丰富的感受,也正是由于儿童更能借助线条的情感因素将自己内在的幻想与希望加以传递。

1.自我意识的强化

儿童画中的线条表现之所以简洁明了,造型夸张,主要是因为儿童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在儿童看来,他们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东西便会重点强化,他们认为不重要或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会简化甚至忽略掉。因此他们笔下的线条“是心里想到的,而非眼睛看到的”。[3]

笔者在课堂上曾给学生欣赏过这样一幅儿童线描作品《猫捉老鼠》:一只近乎纸张大小的猫占满了整个空间,猫的前爪踩着一只小小的老鼠,与猫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猫竖着耳朵,张大嘴巴,面向观众,似乎在得意地炫耀着它的战利品。画面内容很简单,没有多余的陪衬,但画面主体——猫的形象却十分突出,让人过目不忘。因为幼儿将猫刻画成了八条腿,脚上尖尖的指甲十分醒目,腿部整体被拉长,线条流畅,用笔肯定,使猫显得高大威猛。看得出,幼儿是刻意夸大了猫的腿部,在幼儿看来,如果猫长了更多、更长的腿,跑起来就会更快,这样就会抓住更多的老鼠。

很显然,这幅最简单、直接的线描作品正是儿童自我意识强化、表现自我的结果。幼儿将心中的愿望通过线的方式,借助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场景呈现出来,又能打破常规,这其中蕴含了儿童最宝贵的精神——自信。正如美国艺术家杰克·德·弗拉姆在《马蒂斯论艺术》中提到:“我有颜色有画布,哪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做,比如在画布上画上四、五根有表现力的线条,我一定要纯粹地表现自我。”[1]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儿童的感情、性格、文化素质和经验而产生变化[2]。当情感丰富、性格各异的孩子能够不受束缚,随心所欲地运用线条自由表现的时候,正是他们展现不同自我最好的时刻。

2.生命力的表现

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注重的并非事物的外形和结构,而是事物的内在生命力。在孩子单纯的内心里,任何事物都应该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喜怒哀乐。因此,他们笔下描绘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任何一个线条的表现都有其中的意义,而非随意为之。面对天上的云朵,儿童会以各类线条描绘出各种丰富的形状,因为在他们眼里可能“这是神仙,那是妖怪,还有一批大白马,神仙骑着大白马追杀妖怪”。[6]由于这种艺术表现是内在于儿童生命的,因此,儿童笔下的线条也一定充满着生命力。

在儿童看来,会动的东西一定是有生命的,那么,有生命的东西就一定会动。例如,有一个幼儿在和爸爸讨论画鱼,于是爸爸先画了一条鱼,也就是类似简笔画式的鱼,在其他人看来,这确定是一条小鱼没错,但是这位幼儿却说:“爸爸画的不是鱼,小鱼应该是这样的!”于是幼儿在纸上画了一条波浪线,并解释说:“爸爸画的鱼是死的,小鱼应该是会动的。”不符合画理,却符合情理,幼儿把波浪线的情感特征体现得恰到好处。的确,看着这条波浪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一条小鱼在扭动着身体向前游去。

幼儿就是这样,无论是艺术感受还是艺术表现,经常对对象不加过多的分析和综合,而是凭借第一印象与直觉反应,直接以清新、强烈、活跃的感觉来做解释与判断[6]。在他们的眼里,事物都是具体的、生动的、有趣的、充满了生命力的。对这些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儿童也会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它们的特征:或长或短,或方或圆,或粗或细,或跳跃或平静,或畅快或凝重……儿童赋予线条以灵魂,使它们有生命力,而这些有生命力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充满了生命力的儿童绘画。

3.情感的传达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感的表达”,在绘画中,“线条”又是传递情感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这样描述线条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7]。可见线条的情感因素在绘画中的地位。儿童的绘画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这个境界。在他们的绘画中,不会考虑“应该画什么,应该如何画”,而是“我想怎么画”,他们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用线条在画画,实际上是儿童用线条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例如,一位4岁孩子的作品《妈妈抱我,爸爸逗我》中,幼儿用极其简单的线条描绘了爸爸、妈妈和“我”的形象。画面中,爸爸妈妈的头部较小,用圆圈代表,五官只有眼睛和嘴巴,嘴巴以弧线表现,占据了整个脸部,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时会心的微笑。爸爸的身体呈长条状,微微靠向妈妈,妈妈的身体则比爸爸的还要宽大,呈三角形,表现了妈妈宽厚温暖的怀抱,孩子的形象用两个圆圈代替,藏在妈妈的怀里是那么安全。整幅画以粗线条为主,铿锵有力,尽管寥寥数笔,却将孩子心中那份浓浓的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想象始终伴随着饱满的审美情感,对于艺术家来说,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实则是统一的,若把二者分开,就失去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8]儿童的绘画之所以更能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每一个线条的运用、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饱含着真挚、自然、毫不做作的情感。

三、情感因素对儿童线描画教学的启示

在了解了儿童画中线条的“情感因素”后,不难看出,如此简单的线条,背后却蕴含了无比丰富的情感内容。每一根线条都代表了儿童对事物独特的观察、感受和思考。然而,每一位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是不能被复制,也不能被替代的。因此,在线描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儿童的情感规律,做出正确的引导。

(一)以大自然为师,唤起儿童最纯真的情感

陈鹤琴指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9]他主张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他们身边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确,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它赋予自然界太多的不可思议。就线条而言,黑白相间的斑马纹,粗犷且具有装饰感;挂满露珠的蜘蛛网,细密却富有张力;划破夜空的闪电,急速且遒劲有力;弯曲延绵的梯田,稚拙却柔美流畅……这些丰富的直线或曲线,让人们感受到或广阔、宁静,或升腾、挺拔,或急速、变化,或跳跃、急促,或柔和、轻巧,或轻快、愉悦。

幼儿在童年时期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单独或相互参与完成的。一般情况下,幼儿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亲身体会才得出对事物的大体认识与印象[10]。想让儿童创作出有情感的线描画,首先要让儿童去感受充满生命力的线条,最好的方法不是让幼儿欣赏多么优秀的范画作品,而是让儿童回到大自然当中,去用心感受,唤起他们内心最纯真的情感。那么,他们笔下的作品自然会丰富而精彩,因为那不再是毫无目的的复制,而是对生命的感受。

(二)欣赏美的艺术,增强儿童对艺术的感知力

激发儿童的情感,其中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如何激发儿童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也就是审美。具体来说,审美心理是指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个性倾向规律,以及一定程度的环境影响因素。审美心理包括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三个方面的特点[11],儿童的审美心理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当儿童感受到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形象后,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审美意象,最后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培养儿童线描画的创作能力,除了以大自然为师之外,还应该让儿童学会欣赏和感受不同的优秀艺术形式。例如,在一次线描画教学中,笔者没有急于让儿童去创作,而是先让他们去欣赏感受一些优秀的音乐,如梁祝、赛马,以及幼儿熟悉的流行音乐,如小苹果等。每欣赏一曲,就让儿童先说说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欢快的、轻松的、急促的、有力的、跳跃的、高兴的、悲伤的、难过的,每一位儿童都兴高采烈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最后让他们将自己的感受用线条的形式描绘在纸上,再加入装饰,一幅幅生动的线描作品就完成了。每一位儿童由于性格、想法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也就不同,创作的作品才会充满情感而更加生动。

(三)采用多元模式,融入生动的教学方法

儿童绘画活动不应该是孤立的。我国现代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陈鹤琴就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9]。他认为,五大领域的活动应该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在儿童线描画教学中,也应该融入其他领域的内容,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和创作欲望。

笔者在某幼儿园看过一次有趣的教学活动,叫做“神奇的线条”。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以提问的方式导入,问题是“有没有见过爸爸妈妈煮面条”;二,让儿童分别叙述煮之前的面条、下锅后的面条、煮开翻滚的面条和出锅后的面条分别是什么样子的;三,选几位儿童结合音乐用身体来表现面条的几种状态;四,结合音乐用线条在纸上表现快慢节奏及曲直的变化;五,活动拓展,让所有儿童围成圈,由一位儿童头戴厨师帽,手拿大漏勺,集体表演。整个教学活动教师用了语言讲述、音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儿童没有安静地坐着,而是一直在活动,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充满情感的线条表现。

(四)不断创新,激发儿童的创作热情

线描画虽说能变换出丰富的形式,但单一的内容和材料,久而久之难免也会让儿童感到乏味。绘画本身就是不断体验的过程,“儿童在接触各种绘画手段和材料的过程中,探索感受颜色、材质、运动方式以及空间构图蕴含的美感,获得感官体验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观察、思考、互动与交流。新萌发的心理能力在绘画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增长,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发挥,进而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他们的学习空间”[12]。因此,在线描画教学中也应该不断创新。比如,在材料上可以突破传统的白色,利用黑色或彩色卡纸,结合各色彩笔作画,也会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方法上,可脱离传统笔类,选用牙签、火柴等在涂满油画棒的纸上刮出彩色的线条,也别有情趣。总之,尽可能运用创新手法,不断激发儿童对于线描画的兴趣与热情。

四、结语

线描画是儿童记录情感的重要手段。在以线条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情感体验时,由于不同的儿童都有其成长的具体环境,及环境所塑造出的不同性格,因此,每位孩子的绘画都是与众不同且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和儿童一起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作,去反思我们现行的教学手段与观念,才能更好地去体会儿童线描画的真谛所在。

猜你喜欢

儿童画线条事物
如何鉴赏儿童画
美好的事物
线条之美
另一种事物(组诗)
我的儿童画
儿童画作品展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