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手足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2018-01-30李岩陈文何志军蒋振兴田莉孙维强
李岩,陈文,何志军,蒋振兴,田莉,孙维强
(甘肃省中医院 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西北地区工农业机械化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手足部创伤逐渐增多,其常伴发感染、肌腱断裂、骨外露等,临床处理较为棘手,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往手足部皮肤缺损多采用局部转位皮瓣修复,其存在供区损伤大、蒂部无效区长、皮瓣坏死、外观欠美观等缺点。穿支皮瓣的出现开创了小型轴型皮瓣的时代,因其具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不牺牲皮瓣供区与受区主干动脉、对供区损伤小、受区修复外观好、设计灵活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致临床研究和应用愈来愈多[1,2]。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们采用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创面13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3~47岁,平均33岁。受伤原因:挤轧伤5例,切割伤3例,重物砸伤3例,挫伤2例。病程:伤后2 h~20 d,平均3 d。手部创面8例:手背皮肤缺损4例,手掌侧皮肤缺损4例;前足部创面5例:足背3例趾缺损1例,第1,2趾缺损1例。患者手足部创面均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创面均合并肌腱外露,其中肌腱断裂9例,合并骨外露8例,手足部骨折10例;创面缺损面积:4.0 cm×2.0 cm~6.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4.5 cm×2.2 cm~6.5 cm×4.5 cm。
1.2 手术方法
受区处理: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气囊止血带止血,创面清洗后常规消毒、铺巾。由浅入深对创面进行Ⅰ期清创,彻底清除失活及污染组织,伴有骨折、肌腱断裂的Ⅰ期行修复术,骨折行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创面污染较轻者经彻底清创后可Ⅰ期行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污染较重者经彻底清创后行VSD治疗,Ⅱ期待创面清洁无明显感染征象后再行游离皮瓣修复。
皮瓣设计:皮瓣设计贯穿“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点:即腓动脉穿支穿出点,是指腓动脉穿支穿出深筋膜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关键点。术前需用多普勒探测仪定位。线:腓骨小头与外踝的连线作为皮瓣的轴线。面:包括解剖游离平面,根据术者水平及不同需要可携带深筋膜层,或不携带深筋膜层。皮瓣切取范围在胫骨外缘至小腿后侧中线之间。
皮瓣切取与移植:麻醉成功后,下肢行气囊止血带止血,尽量不驱血,使切取皮瓣时穿支血管充盈而利于辨认[3]。根据创面缺损范围设计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一般比缺损面积大10%~20%,可取同侧或对侧腓动脉穿支皮瓣。沿标示线首先切开皮瓣外侧缘,沿深筋膜下层向小腿前解剖分离至外侧肌间隔,根据术前多普勒探测的穿支标记点仔细寻找并分离出穿支血管,在小腿后肌间隔可见腓动脉发出的肌皮穿支穿过比目鱼肌或长屈肌,可将其结扎。然后切开皮瓣内侧缘,两侧会师,显露出腓动脉皮穿支,根据供区需要切取适当长度的血管蒂。松开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可靠后断蒂。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受区创面彻底清创和止血后,将皮瓣游离移植至受区,选择口径适宜的动脉和静脉与皮瓣的动脉和伴行静脉吻合,腓肠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残端神经或皮神经接合,缝合皮瓣时边缘勿过紧,放置橡皮引流条。本组中2例携带共干穿支,5例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
术后处理:术后卧床2周,患肢石膏托外固定,常规抗感染、抗凝血、抗痉挛治疗,局部烤灯照射保温,保持病房温度不低于20℃,密切观察皮瓣颜色、温度、张力、毛细血管反映等指标,若出现血管危象及时探查修复,术后14 d拆线。
2 结果
本组13例13块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1例皮瓣术后伤口渗夜较多,经清洁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弹性较好,耐磨,但手部皮瓣较周围肤色略深。1例前足背侧皮瓣较为臃肿影响穿鞋,经皮瓣修整术后疗效满意;5例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该术式的临床意义
手足部外伤临床多见,常伴有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由于损伤部位附近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较少,形成创面后无法直接闭合,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4]。以往手部软组织缺损多采用腹部带蒂、局部转位带蒂皮瓣修复,如桡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等;足部软组织缺损多采用小腿带蒂皮瓣转位修复,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外踝上穿支皮瓣或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等。但其手术适应证有限,修复效能低下,可靠性甚至低于游离皮瓣[5],且供区损伤较大,蒂部无效区长,外形欠美观。
穿支皮瓣是皮瓣外科学的新发展,它的诞生使皮瓣移植实现了供区选择自由化、皮瓣切取微创化、皮瓣受区与供区美观化,达到了“成活、功能、外形和供区微创”的完美统一,其临床应用的总原则:以最小的皮瓣供区功能与外形损害获得最佳的受区功能和外形恢复[6]。而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不损伤主干血管、对供区损伤小、穿支血管恒定及容易定位等优点,在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7]。Lykoudis等[8]通过解剖52条下肢,发现共有549支皮支,其中302支皮支直径≥0.5 mm,而这302支皮支中来源于腓动脉的有236支,平均每条腓动脉4.54支,它们主要分布在小腿近中段、中段、远中段;穿支直径0.5~1.6 mm(平均0.6 mm),穿支蒂长度 2.3~12.8 cm,平均(5.2±1.3)cm。李匡文等[9]通过解剖研究发现腓动脉穿支最集中范围为腓骨头下10.0~20.0 cm,而腓骨头下10.0~15.0 cm区段是腓动脉发出穿支最多的区间,出现率为97%,提示临床该段区域可作为穿支定位关键点设计游离皮瓣。吕荼等[10]应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5例,结果皮瓣均愈合,愈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皮瓣两点辨别觉达8~10 mm,末次随访时按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31例,良14例,优良率达100%。陈雪松等[11]应用超薄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23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及功能满意,其中15例接合神经者感觉功能达到S3级以上。我们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在详细了解腓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探测穿支血管以设计皮瓣。
3.2 本术式的优缺点
优点:⑴穿支血管位置恒定,易于解剖;⑵不损伤腓动脉主干,且供区隐蔽;⑶皮瓣厚薄适中,质地柔软,耐磨,色泽与周围皮肤接近,外观不臃肿;⑷携带皮神经穿支皮瓣术后感觉恢复较满意;⑸皮瓣切取范围较小,均为微型皮瓣,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仅遗留线形瘢痕。
缺点:⑴穿支血管口径与供区有差异,端端吻合有时比较困难,需要选择端侧吻合[12];⑵切取皮神经对供区的皮肤感觉有一定影响;⑶对术者显微吻合技术要求较高,手术难度较大,需要术者具有娴熟的镜下操作技术;⑷该微型皮瓣仅适宜修复较小范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3.3 手术注意事项
通过复习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我们体会到该术式需注意以下几点:⑴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是皮瓣顺利成活的关键。手部可供吻合的动脉较多,动脉有指背动脉、指总动脉、指固有动脉、桡动脉手背支等。足部动脉有足背动脉、第1跖背动脉等。穿支伴行静脉与受区的静脉吻合,保证皮瓣的静脉回流,防止皮瓣坏死[13]。若静脉缺如或存在变异,蒂部穿支血管周围可携带部分筋膜组织,有利于静脉回流。⑵腓动脉穿支存在共干现象,在遇到2~3支穿支在出深筋膜处距离较近时不要急于结扎,应仔细向深层解剖,观察是否为共干的“Y”分支,本组12例中有2例血管蒂为“Y”分支。⑶受区创面必须彻底止血,充分引流,以防出现皮瓣下血肿、感染。⑷受区创面必须彻底清创,清除死骨和污染组织,待炎症消退,无明显感染迹象后手术,以免移植皮瓣因感染而坏死;感染较重者,Ⅰ期可采用VSD治疗7 d,使创面清洁并促进肉芽生长。黄勇仪等[14]指出对深部创面用VSD覆盖,能起到类似以天然皮肤Ⅰ期暂时闭合创面的作用,使局部环境更接近生理状态,减少创面感染的发生,为Ⅱ期皮瓣转移创造有利条件。⑸接合皮神经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未接合神经者,但需要供区有可携带足够长度的皮神经。⑹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仪,定位穿支血管的解剖位置,术中便于寻找,有利于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缩短手术时间[15]。
综上所述,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血管恒定,皮瓣质地良好,弹性好,易于设计,切取方便等优点,术后外观、感觉及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1]徐达传,张世民,唐茂林,等.穿支皮瓣的发展与现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9):1025-1029.
[2]唐举玉.我国穿支皮瓣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7,28(2):65-68.
[3]丛海波,杜全红,隋海明,等.游离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5):496-498.
[4]刘勇,康彦忠,李文龙,等.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7):579-583.
[5]Li X,Cui J,Maharjan S,et a1.Reconstruction of the foot and ankle using pedicled or free flaps:perioperative flap survival analysis[J].PLDS One,2016,11(12):e0167827.
[6]唐举玉,魏在荣,张世民,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6,4(1):4-5.
[7]徐向党,戴开宇,周鹏,等.小腿后部各区穿支间的关系与皮瓣设计[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3):190-192.
[8]Lykoudis EG,Koutsouris M,Lykissas MG.Vascular anatomy of the integument of the lateral lower leg:An anatomical study focused on cutaneous perforators and their clinical mportance[J].Plast Reconstr Surg,2011,128(1):188-198.
[9]李匡文,唐举玉,刘昌雄,等.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29(4):382-385.
[10]吕荼,李子华,黄若强.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的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0):1859-1863.
[11]陈雪松,徐永清,杨黎,等.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创伤杂志,2017,33(4):355-361.
[12]向生稳,顾加祥,刘宏君,等.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2):147.
[13]彭剑飞,贾献磊,黄永军,等.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7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3):281-283.
[14]黄勇仪,陈伟明,黄彬,等.VSD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儿足跟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3):292-294.
[15]刘育杰,丁小珩,焦鸿生,等.多种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7,28(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