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29万甚伶
万甚伶
【摘 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探究性实验模式也逐渐走入其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增加化学课堂的实践性,就必须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课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49-02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生本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这里的“生”同时也是指生命。生本教育的理论认为,人类是热爱学习、乐于创造的生命体,这种对学习创造的热爱是通过遗传基因代代相传的,是与生俱来并伴随人的一生的,学习和创造是人的生命本能。这种本能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基本的依托。故生本教育主张,教育不仅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更要“全面依靠学生”。故“生本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总之一句话:不要以为学生靠不住,真正靠不住的恰恰是老师的越俎代庖,教师总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发现、运用、解题和应试吧。下面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探究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习了酸、碱、盐性质后,对三类物质性质的综合应用。包含了物质变质、物质检验和物质保存等多方面知识;考查了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的实验探究能力。可以说容量大、方式活,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酸碱盐相关化学性质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转化关系有了一定认识,学生通过定性探究氢氧化钠变质情况,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猜想和假设、实验设计等方法,并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方式,体会小组合作的意义和快乐,增进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乐于实践等好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展示图片:长期放置的食物、长久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提问:家中水果存放久了会怎么样?同样实验室也有久置的药品,根据此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分析:【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教师提问:氢氧化钠究竟是否变质呢?根据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相应的猜想与假设并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
【猜想假设】猜想一:溶液未变质,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 ——————————————————————。
猜想二:溶液变质,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想一想:1、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变质?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其实质是检验是否有————— 。
学生分析:【猜想假设】猜想一:溶液未变质,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OH。
猜想二:溶液变质,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2CO3。
教師提问:那怎样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呢?提供以下试剂,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择合理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提供试剂: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酚酞溶液
【设计实验】
学生甲: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理由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学生乙: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理由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学生丙: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理由是Na2CO3+BaCl2=BaCO3↓+2NaCl。
学生丁:不能使用酚酞,因为变质后会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无法判断溶液是否变质。
学生实验:【现象及结论】滴加稀盐酸的试管有气泡产生,滴加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活动二、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
教师提问:既然已经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那么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完成导学案猜想假设部分。
【猜想假设】猜想一:溶液部分变质,溶液中的溶质是 ——————————;
猜想二:溶液完全变质,溶液中的溶质是————。
故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就是检验是否有————。
学生分析:【猜想假设】猜想一:溶液部分变质,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Na2CO3 ;
猜想二:溶液完全变质,溶液中的溶质是Na2CO3 。
故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就是检验是否有NaOH。
教师提问:请问能否直接滴加酚酞溶液检验NaOH的存在?
学生分析:不能直接使用酚酞,因为变质后会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NaOH。
教师提问:如何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呢?请同学们选择合理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提供试剂: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酚酞溶液
【设计实验】
学生分析: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理由:Na2CO3+CaCl2=CaCO3↓+2NaCl。不选择盐酸是因为盐酸不仅会与碳酸钠反应,还会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再滴加酚酞,无法判断原待测液中是否含有NaOH。不选择氢氧化钙溶液是因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无法判断NaOH是原溶液中含有的,还是反应生成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
学生分析:因为这样才能把碳酸钠完全除尽,如果不除尽,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会使无色酚酞变红。
【实验反思】因此使用完氢氧化钠溶液应该注意什么?如何保存?
学生分析:取用后立即盖好瓶塞,密封保存。
【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学生分析:
【当堂训练】思考:为什么敞放的氢氧化钙固体会变质?
(化学方程式表示)
————————————————————————。
如何检验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化学方程式表示)
————————————————————————。
设计意图:课题导入时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们探究化学实验的兴趣,接着在学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基础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并且在猜想假设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说明做出这个假设和猜想的依据。在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之前给学生们提供药品,也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合理、可行、简便的实验方案,再经过学生缜密的实验和细致的观察,思考并分析,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如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实验失败的原因,实验中值得再探究的新问题等,并将这些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为今后的探究积累更多有用的经验,让学生们拥有敢于探究的勇气、乐于探究的自信。
四、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较多精彩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了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使学生学会自主地从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科学的真理。
参考文献:
[1]“生本教学”的课堂设计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