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作用,促进粤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018-01-29李丹琳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粤港澳互联网

李丹琳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重要增长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加强粤北民族地区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和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作用,促进粤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作用;粤北民族地区;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487-02

一、引言

湾区经济是一种依托港湾的现代的、发达的、开放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以及日本的东京湾区是目前世界上三大著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江门、惠州、肇庆等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组成的区域,总体占地面积5.65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6765万,约占全国13%的经济总量。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携手粤港澳共同打造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将致力建设为中国南部经济区的中心,全球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消费中心,其目标定位为更具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广东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大省,据统计,目前包括汉族总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20多万人。广东省的少数民族多聚居在粤北山区,包括连南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7个民族乡。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但是粤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还相当落后,面临精准扶贫的问题,如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作用,促进粤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1.湾区经济总量很大

在四个世界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土地面积第一,达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量也位于首位,达6765万。此外,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远超其他三大湾区的总和,GDP总量达到1.38万亿美元,见表1。

2.世界级的港口群

粤港澳大湾区有著名的深水港、吞吐量世界第五的广州港、毗邻香港的深圳港、与香港隔海相望的珠海港以及东莞港等优良港口。

3.广阔的腹地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广阔的腹地空间作支撑。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核心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组成了三个层次的广阔腹地,延伸至内陆,丰富的资源与密集的产业为地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4.优化的产业体系

粵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珠三角的制造业世界闻名,新能源汽车、通信电子和家电等产业也很发达。2016年,珠三角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56%。

5.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着完善的金融服务,包括香港联交所,深圳交易和广州的商业银行中心等,有望打造成全国的创新金融中心。

6.健全的基础设施

港珠澳大桥将在2017年底通车,计划中的第三条亚欧大桥以及不断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丰富了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得湾区与其他城市无缝衔接。

三、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对粤北民族地区辐射作用的对策

粤北民族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经济非常落后,由表2可以看出,2016年广东山区的GDP为5329.05亿元,比广东珠三角的GDP低了62575.83亿元;山区GDP增长为7.5%,比珠三角的GDP增长低了0.8%;山区第三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为45.2,低于珠三角第三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粤北民族地区缺少港口,科技教育金融贸易等不发达,但拥有特色农业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利用互联网+辐射带动粤北民族地区发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创新对外开放方式,培育国际合作新平台。具体对策包括:

1.加强产业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将重点培育新的产业链,并实现产业的利益共享,加快中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转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先导区,进一步推动工业4.0。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将持续上升,科技、金融、贸易、航运等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

为了迎合大湾区经济的辐射力,粤北民族地区也需要积极应对产业升级,在稳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转移的部分产业,同时引进几类适合当地经济特点的新兴产业,并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互补。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外迁产业的同时,加强粤北民族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协调各民族自治县区,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做好科学的产业定位,建立民族工业园,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避免重复建设。

粤北民族地区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大做强绿色工业。鼓励粤北民族地区企业实行“零土地”技改,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尽快形成粤北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应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做精做细生态农业。推进“一片两带”建设,以落叶水果、高山蔬菜、茶叶和中草药为主打商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创业园、产业园”建设。抓好游客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建设,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做好粤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的对接。同时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粤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商贸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物流体系。

2.加强交通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路和轨道交通网络,目前公路通车里程达65724公里。铁路和轨道交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共有铁路营运里程2 289.6 km,轨道交通1 321.5 km、城际轨道396km,城市轨道925 km。不久的将来,在1小时之内广州可以到达珠三角各市,在2小时左右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各市通过陆路到达、在3小时左右与周边省会城市陆路通达,在12小时之内从广东可以到达世界主要国家。借助大湾区的港口群、机场群和城市群,建设联通粤北民族地区的交通网,粤北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为此,粤北民族地区要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以清远为例,着力构建“六纵四横、一江四轨”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佛清从、广清与清连高速连接线的建设,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无缝连接,缩短“时间距离”。

3.加强资源共享

粤北民族地区要利用互联网+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有先进的技术、大量优秀的人才、知名的高等院校和丰富的金融资源。粤港澳大湾区要利用互联网+加强对粤北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在精准扶贫、公共服务建设和社会生活领域开展合作,让粤北民族地区的群众分享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同时提高粤北民族地区的食品安全、疾病控制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深港等地的创新能力与先进技术可以通过消费、生产等方式辐射到粤北民族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被共享和吸收,从而促进当地的发展。香港和深圳拥有最强的科技水平和创新环境,技术供给相对充分,通过技术合作,让技术从两地流向周边地区和粤北民族地区。

四、结语

发挥粤港澳的辐射作用,就是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同粤北民族地区实现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和资源共享。争取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辐射带动,充分发挥粤北民族地区的在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和特色农业等方面的自身优势;强化同粤北民族地区的交通对接,加快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项目建设,形成整体无缝链接的快速交通网络,拉近粤港澳大湾区与周边民族地区的“时间距离”;强化科技教育金融共享,带动粤北民族地区教育科技金融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粤港澳互联网
粤港澳放歌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如何互联互通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