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问题的经济学探究
2018-01-29戴雨洋张飞
戴雨洋 张飞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信用秩序是很有必要的,其成功建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使交易的双方自觉或强制性遵守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积极地投身于经济市场建设的工作中来,进而促使现代化文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本文就我国经济市场的信用问题进行探究,并详细地阐述了其所具备的经济学价值。
关键词:信用问题;经济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009-02
前言
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信用在经济市场占据的地位在日益攀升,从而也为参与经济市场的双方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维持良好的信用关系,进而促进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以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得益彰,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信用的问题,从而使国家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充分认识信用问题的经济价值,以此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信用的概念及特征
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概念而言,指以付款或还款为目的进行的信用活动,以信用对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包括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两个范畴。如果就广义概念来讲,其所反映出的是诚实守信和自主偿付的有机结合,就是在经济体系中遵守诺言,相互信任,从而实现各自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交易方式的演变,到交易手段的不断发展,都极大程度地反映出了信用的不断发展。
二、信用问题的理论观点
我国信用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文化论观点,即任何一个国家,其国人的文化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其国家的信用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其次是经验论观点,它主要强调了在社会信用中,社会经验的比例越来越大;再次是理论性观点,就是人们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也要保持良好的信用态度;然后是制度论,它注重考虑了在信用问题中,制度环境的影响因素,并明确了政府的作用,如果政府适当地加强社会信用的重视力度,社会的信用问题就会相对减少;最后一项是道德论,它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信用问题之间的纽带,并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些时候,人的态度会决定自身的信用问题,一些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就会对信用问题报以积极坚守的态度,而悲观的人就会缺乏对信用的自觉性。
三、信用问题的经济学本质
如果以经济学的发展眼光来看待信用问题,我們不难发现,信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利益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信用问题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利人和利己,无论是哪种,都是强调以“利”为主。而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心理变化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始终就是围绕着同情心理和自私心理展开的,其实质问题分别为利人和利己,二者都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基础条件的。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对自己熟知的朋友、亲人等慷慨解囊,而对不熟悉的陌生人漠不关心,即使是对熟悉的人慷慨解囊也是处于自我利益的发展而言的。所以,信用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自我利益的不断追求。
四、信用问题的成本分析
任何一项工作或事物都需要一定的成本,社会信用也同样如此,但是如何更好地丈量信用问题的分寸,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就要明确信用问题的标准,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找寻答案了,首先考虑自身的收入情况和资产,如果资产和收入高,则其信用程度也会随之升高;其次考虑自身工作的稳定性,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提升其信用度;再者社会地位也对信用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越高,其信用度也会相对提升,一旦其发生失信行为,就会对其社会地位以及信用问题产生负面影响;最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教育水平,它对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认知程度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充分地说明了教育水平高的人是不会发生失信行为的,其信用度也会随之提升。以上的标准只单单适用于个人的信用考量,如果就企业的信用问题进行标准丈量,还需就产品的服务、企业的收益以及贷款的偿还能力等诸多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
根据以上的成本丈量标准,可以得知,在交易的双方全面了解交易过程的前提下,要想为自身的利益提供有效的保障,就要使经济的主体合理的控制信用程度,反之,则会造成成本大于利益的情况发生,进而无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交易的双方无法有效的掌握交易市场的信息,与信用问题相关的信息或情况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交易双方获取的信息不对称,将造成信用度低的现象发生,而获取的经济效益不减反增,如果相对注重信用问题,获取的经济效益可能会相对较少。所以,在交易市场的宏观背景下,信用度低的一方可能会受到信用度的“青睐”,而信用度低的主体与信用度高的主体互相排斥,从而导致市场环境相对变化,对信用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五、我国存在的信用问题
目前,我国的假冒伪劣商品已经肆虐了人们正常生活。据调查,在今年上半年,我国因质量违规的案件近50万起,比去年上半年同步增长1.5倍。此外,企业在签订相关的合同或文件之后,没有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义务,比如在收到货款后没有按时交货,或者在收到货物后没有及时付款,这些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市场诈骗案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攀升。这些都极大程度上的反映出了我国信用问题的普遍存在。
六、针对我国信用问题提出的发展策略
1.加大市场的整顿力度
因为交易双方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了信用问题的出现。所以,政府要加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市场经济的透明性、公开性,才能有效地减少交易双方对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从根本上避免社会信用问题的现象发生。基于此,政府可以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对交易市场的信息进行网络公开,鼓励公民通过网络来了解交易市场的信息及相关情况,并促使公民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市场的监督工作中来,从而有效地落实全民监督的发展目标。此外,政府也要加强重视法律的监管,进而为市场信息的公开提供安全保障。
2.促进信用度小的主体失信成本的提升
因为交易的双方过于重视自身的利益发展,进而导致信用问题的发生。所以,当获得的市场利润明显低于失信的成本时,经济的主体在信用问题对象的选择上就会十分严谨,进而有效地避免社会信用问题的产生。针对信息量少的经济主体来说,其自身承担的失信成本较低,如果在此时提高其失信成本,其预防失信的效果势必会达到最佳成效。如果此时政府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市场的交易情况进行实时监管,用法律来约束经济主体的信用问题,将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而针对违反信用问题的经济主体,政府要完善对主体的赔偿制度,并有效地加大赔偿的范围,而针对信用问题的诉讼情况来讲,要为交易中的受害者提供更多有利于诉讼的有效渠道,并相应地缩减诉讼的环节,减少对诉讼的成本投入,进而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3.加强信用经济价值观的提升
“物以稀为贵”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观点,而在经济市场的活动中,诚实和守信也同样成为了稀缺的物质,在交易过程中,只有讲信用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从而获取更多渠道的成本支持,只有对消费者履行相关的承诺,才会获得消费者的赞赏和回报。如果一个企业缺少资金的支持,可以通过借贷的方式来缓解,但是如果缺少信用,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能通过不断地加大信用问题的投资,进而塑造企业的正面形象,信用度的增加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品牌的树立,则是对信用度投资产生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企业信用的认可程度。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并且能有效的把握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
七、结语
综上所述,利益是信用问题经济学的实质问题,而社会信用问题的产生是交易双方对经济市场信息掌握情况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并且其获得的收益超出失信成本的范圍。基于此,要想更加有效地解决我国社会信用问题,就要全面地了解经济信用问题的实质,并加强对市场的整顿,使市场信息处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促进信用度低的经济主体失信成本的有效提升。只有全面地贯彻和落实社会信用问题的制度方针,才会为市场的经济主体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使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而完善经济主体的信息,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以失信行为来谋求经济发展的现象发生,从而有效地解决因社会信用问题发生的一系列意外情况及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