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式”教育: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2018-01-29徐爽
徐爽
【摘 要】教育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方式,当下教育的工具化目的扭曲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教育成为孩子获得所谓的“成功人生”的工具。针对上述现状,一种积极的“扬长式”教育承认孩子差异,肯定孩子个性发展的可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孩子,引导孩子发现自我长处并重视潜力发挥,对当下教育的弊端具有矫正意义。
【关键词】差异 扬长 闪光点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69-02
教育的工具化目的严重扭曲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方式。与此相关,有人总是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木桶。试想,如果将孩子比喻成木桶,那么教育对孩子来说有目标吗?孩子学习的价值就是装满水吗?教育有没有终极目标?笔者认为,不满足于一桶水,形成长流水,应当是师长引导孩子追求的目标。“扬长式”教育承认差异,肯定个性,用发展的眼光引导孩子自我发现,有利于当下我国教育缺失的有效矫正。
一、“扬长避短”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扬长避短”其实质是,承认人与人之间差异,努力找到长处,并将其“发扬光大”。
其思想是素质教育实践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每个孩子的生存环境不同,但他们都生活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不仅受到学校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意味着,孩子在入学之前就已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和自己的感受;意味着,孩子的差异性从生命起点就已经存在了;意味着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脱离社会环境。如果忽略学校外环境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学校教育就难以打破封闭的枷锁。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
第二,从心理学角度审视。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人格特点和学习风格有所不同。孩子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顾及到孩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现代心理学揭示,学生具有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这意味着,传统的教师以某一种模式进行的教学必须淘汰。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具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不是绝对独立、毫无关系,而是以不同的方式与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孩子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孩子的潜能需要教师的发掘。人格心理学家也提出“大五”人格理论,这意味着,对孩子的人格特点进行分析是教育的必要步骤。
第三,从教育学角度审视。教育工具化限制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探索道路。教育不是实现某种需要的工具——不是为了升学率,教育的价值在于超越外在利益,追求内在的自我实现:以人的可塑性为基础的潜能开发。而当下出现的狭隘教育观的原因可能在于,人们的狭隘眼光扭曲了教育本真;人们对功利欲望遮蔽了对“是非”和“好坏”的评判标准;分数的追求使知识记忆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任务。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扬长避短,离不开“扬长式”教育。
二、“扬长式”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教育价值看“扬长式”教育。工具性教育扭曲教育本质,背离教育终极价值。我们想要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人,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可能成为什么样人。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什么?“教育是一个使人的经验、能力以及完整的人格精神得以生成和丰富的过程。”[1]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健全成长是教育的终极善,在教育的熏陶下灵魂得以净化,德性得以提升。显然,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对象本身的成熟与蜕变,除了教育对象本身,教育没有其他外在的目的。“揚长式”教育使师长善于用发展眼光、期待眼光、欣赏眼光看待孩子,为孩子兴趣的培养提供空间,使孩子在学校里班级中找到安全感、存在感、归属感。这也是在教育的道路上使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的真正含义所在。
第二,从教育原则看“扬长式”教育。“扬长式”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在数千年前就提出了迄今都堪称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承认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差异,了解孩子的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其运用到当代的集体教育中,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家长能否有意识地区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给孩子最适合的教养方式。扬长式教育实行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家长找到孩子的优点并将其充分挖掘,让孩子都有机会展现优势,在发挥特长过程中增强自信。“孩子在一件事情上的成功所产生的自信及其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2]扬长式教育其目的不在于孩子现在取得哪些成就,而在于孩子未来受益于教育多少。
第三,从教育特点看“扬长式”教育。我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帮助我们实现这种选择。“扬长式”教育体现了前瞻性,首先是它避免教育的绝对化倾向,其次是它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进步而非一时成绩高低,最后是它用鼓励方式教育孩子。师长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思考与方式,如果师长对待孩子教育方式是狭隘的,那么孩子也可能以狭隘方式看待现在与未来。如果师长不能很好引导孩子发现优势,不能给予他们培养兴趣的外部环境,孩子将会失去自我实现动力。而“扬长式”教育则是一种充分肯定孩子,鼓励孩子的积极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前瞻性,使孩子成为教育受惠者,实现真正想要的生活。
三、“扬长式”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教师是评价学生的核心人物,但绝不是唯一人物。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师生间的评价,生生间的评价,家长与孩子间的评价,教师与家长间的评价。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机会,为家长提供与教师互评的媒介。评价方式多元化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始终。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考试成绩不能成为评价唯一标准,它只是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学校应该为孩子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校园生活,有助于教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第二,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客观存在的学生差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基础和可能性条件。”[3]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具有想法的个体。有差别的教学要求教师摒弃满堂灌教学,勿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中洞察他们的兴趣方向、智力特点和学习方式等差异性,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师生、师长关系的和谐合作。师生关系良好是教师成功引导学生的前提。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还有利于学生将自身闪光点放大。在“扬长式”教育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课堂接触学生,课后也要与学生对话;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严慈相济”,成为学生良师益友。[4]教师除了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还要与家长在相互信任基础上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发展。因为,只依靠双方自发行为不足以建立密切而有效的合作关系,在体制机制层面要保证教师与家长沟通渠道顺畅。
参考文献:
[1]金生鈜.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J].教师教育研究,2012(7):1-6.
[2]钱志龙.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
[3]程向阳.差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4):39-42.
[4]葛金国,孙茵,王芳梅.论严慈相济的班级管理艺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