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2018-01-29王惠强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9期
关键词:数感初中数学培养

王惠强

【摘要】数感是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感是学生对数学对象认识后形成的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方法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本文分别从数感的培养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数感的培养要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数学活动锻炼学生数感,在数据的比较中发展数感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134-01

所谓“数感”主要是针对数学学科,而且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甚至是感情等。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具体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表示数量的关系和特征。数学核心素养中指出数感培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感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判断与分析,从而找出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认为数感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方法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就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学生数感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理清数感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数感的培养在日常活动中渗透

数感是人对数与数之间的一种良好的感觉,是一种内在的隐形知识,但是这种直觉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对数学知识学习和感悟而形成的,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建立问题与数量的关系建立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对数学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息,逐步培养他们的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例如,10立方土有多少?80*80的瓷砖有多大?一个人一天能吃多少粮食,估计一年能吃多少?1千克的土与1千克的棉花的重量一致吗?其实这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也与生活紧密联系起立。为此,作为老师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选择渗透培养学生数感的着力点。特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的数感建立起来,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数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的培养要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具体情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要让学生从情境中提问,就要找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校车在接送本班学生的路线,最佳站点的确定,本班学生可以分布在几个路线上?你自己的最佳路线是哪条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利用家的位置和车站点进行比较而定,通过距离的判断确定上下车地点,并把同一乘车的学生归为一条线路。通过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学生对距离的数感就会增强。在具体的情境中,我们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就要自觉地与数学知识建立关系,构建与实际事物的模型,提升学生的数感。在学生数感发展的同时,还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研究。例如,在统计的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对班级中零花钱去向的调查研究,并估计一年的发费情况。买文具、粮食、通讯、交通等费用的比例,还有消费的趋势,让学生设计一个节约计划。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采集数据,并进行合作探究,就逐步建立了与知识的联系,并进行数据的处理,从而感受数学的真实世界。世界的变化与数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体现了感知的重要性。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与生活联系起立,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

三、利用数学活动锻炼学生数感

主动参与活动,才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等,学生的认识才是深刻的。为此,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的开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在活动去体验,感知而收获。特别是在每章的内容学完后,会有一些数学活动,当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章节的内容编一些综合性知识的活动,让学生把一段学生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数感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为学生设计一个这样的活动,模仿电视台综艺节目中的“一人比划一人猜”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一人描述一人猜”的数学活动,简单描述如平方、立方,复杂可以是一组勾股数等。比如,如“49”,描述者描述为“7的平方数”;复杂的如一组数“3,4,5”,描述者进行这样的描述“这是一组勾股数。利用这些活动让参与活动的两位同学默契配合,同时也对数组有了深刻的认识,逐步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四、在数据的比较中发展數感

通过比较才能知道数的含义,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通过计较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对数进行深入的理解。由于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对数真正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分析,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重要作用。例如,两个同学体重差异比较,让学生对班级45公斤—60公斤体重的学生进行猜测,并让学生进行体重进行估计。恰当运用估算,然后再与实际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结果的差异和相同,让数变得更敏感。最终形成不同种方法的同一个结果,那么学生的数感就提升了,同时学生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让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和判断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总之、数感是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感是学生对数学对象认识后形成的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数感主要来源于教学活动实践,又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运用。数感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积累和沉淀中形成的。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活动,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数进行感知和体会,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相应的技能。学生的数感的形成还有进行一定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生活中数的观察与分析,在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铮.数学课堂中的数感和推理能力的培养[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3.

[2]王雅朦.关于青岛地区初中生数感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D].青岛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数感初中数学培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