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诗歌教学研究

2018-01-29赵雪

新一代 2017年13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意象

赵雪

摘要:诗歌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镇。但是在现阶段诗歌弱化的大背景下, 诗歌变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学生不爱学,老师交不出内容。诗歌从过去完美的化身变为现在的死记硬背。如何让诗歌重新绽放魅力,给学生诗意的课堂呢?本文将从诗歌的教学规律入手来探讨诗歌教学问题。

关键词:诗歌教学;意象;诗歌三步走

语文本身是个目标多样性的学科,而且不同与理科具有精准确定的答案。语文包罗万象,从诗歌到散文,从文艺类到科学类,无所不有。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对学生精神情操的培养开发。

诗歌是语文的重要组从部分,唐诗的灿烂,宋词的上口,元曲的艺术还有现代诗歌的多变,传承着人类代代流传的高尚情操,体现着文人骨子里的桀骜。串串诗歌像珍珠一样照耀古今,像钻石一样传承璀璨。她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文字更为简约凝练,想象力更为奇特丰富,情感更为强烈集中,音韵更为和谐悦耳,故诗歌又有“文学中的文学”之称。

但是诗歌同样由于其表現事物的宽广,思维的跳跃和高度的凝练让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进行高效率的诗歌教学成为教师思考的要点。在传统诗歌教学中往往过多注重诗歌的知识性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诗歌美地赏析。不恰当的剖析让原本珠圆玉润的诗歌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

一、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是以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这种熏陶跟小学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的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因此我通过实践研究认为。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开拓视野,从原本机械的背诵和生硬的理解转变成自主的探究。让学生从一个诗歌的路人甲变成诗歌的编剧、主人公。在让学生简单了解诗歌的基本情景后,鼓励学生通过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理解诗歌,先学后教。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呈现的画面在脑海中形成小电影的模式,动态的,带有情感的,在自己的小电影里要根据情况设置上时间,地点,人物,周围环境等。由文转化成意。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出诗歌的意境,并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最后,让学生用口头小作文的形式将脑海中形成的小电影复述出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由意转化成言。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提高作文能力,关键是通过自己的改造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通过文—意—言的相互转换,学生才能真正在诗歌的学习中发挥主动性。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诗中也可以有小电影、小话剧。

例如,《天净沙·秋思》的教学,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时间:一个秋日的黄昏。地点:古道 周围环境: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人物: 断肠人 天气:西风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代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落里,人们正在准备晚饭,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这是,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感叹:"断肠人在天涯"。

在学生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再对重点的词语,诗句进行讲解,将学生的领悟提高一个层次。这样的教学不但避免了将诗歌肢解,也保证了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印象。

二、现代诗歌

诗歌写作向来被人们描述得神秘莫测,而现代诗更因其自由的形体和自由的精神,让学者和读者感觉无从着手和无法理解。然而凡事都有规律可以考察,现代诗写作仍然有其基本的步骤和方法,联系诗歌教学做一初探的把握。

现代诗歌的教学主要按照“一看,二想,三悟”三步走,这也是现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步骤。

一看:

就是看到一个事物。有感于用诗的形式对其表现和言说。这被称为“外视”,看到的第一自然,是外部的现实形象。同时,这个看也包括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总之是人的第一感官。

例如:何其芳《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这一段中作者看到的自然景象是,清晨的露珠,丁丁地伐木声,镰刀,背篓,瓜果。

二想:

就是想到一个事物,就是有“此物”(一看所见的事物)“想到”一个“他物”来“借他物写此物”,以实现对表现者(一看之所见)的形象化的再现。

由于“二想”的形象来源是诗人平时储存的生活表象,诗人需要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搜索、发现和选择(即想象),所以也称 “内视”——看到的第二自然,即自己内心的心象。

在这第二个步骤中,多种修辞手法会运用其中。

还是看上面那段诗歌,作者通过联想,想象将看到的没有情感的第一自然转化成包含着巨大情感的内心物像,也就是第二自然。

“镰刀”拟人化,是饱食过稻香。这里,作者把镰刀想象成一个拥有幸福生活的人,联想到在这美丽的乡村环境中,秋天的丰收,和丰收的喜悦。

三悟:

就是在“二想”的基础,“悟到”一个意义。就是进一步深入一层地超越性表现出自己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关注坐着生命的气息。

诗歌创作,由事物引发想象,直到以想象而再造世界,所以“三悟”之所见,既不是肉眼直观得来,也不是靠知识学习得来,而是靠一种介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直觉和灵感,所以也称“灵视”。古人称此类诗句为“警策”之句。

在上段诗歌中,作者悟出的是“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把秋天拟人化,农家是秋天最爱的场所,清静,清远还有农忙后下闲下来的喜悦。在农家,秋天表现的淋漓尽致。秋天青睐着农家。

一看,二想,三悟是现代诗歌创作的步骤,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方法。通过“三步走”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而且在诗歌写作上得到借鉴。

参考文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许霆《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