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校文科类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指导的精准化研究

2018-01-29□刘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刘 帅 孙 超

相较于技术类专业和理工科专业,文科类大学生学习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隐形知识,即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理论性和经验性的知识,这就直接导致了文科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弱势。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虽然当前各高校都在利用各种途径解决这一矛盾,比如组织培训、邀请专场等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文科类大学生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相对较低。在就业资源不平衡的环境中,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并进行精准分类和帮扶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一)数据收集与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山东农业大学近五年的经管、文法、外语三个学院有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设计发放《我校文科类大学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1000余份,包括对文科类大学生在毕业后的规划、热衷的行业、就业地域、影响择业的因素、就业指导等几个方面的调查研究,于2016年12月采用实名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合本人与42个毕业班逐个座谈了解,发现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诸多问题。

被调查对象为山东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来自全国各地区,其中包括13%的山东省外生源,87%的山东生源,涵盖了山东省全部地市,既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也包括中西部山区,且男女比例均衡,农村与城市生源比例协

调。具有广泛性和较高代表性,数据说服力强。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及科学考证,本次调查问卷共设置了9个关于2017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意向的问题,答案设置上学生选择余地大,精准度高。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问卷

1.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根据往届毕业生行业选择的主要方向,本次调查问卷提供了6种情况选择,包括求职就业、考研、出国、创业、求职考研两手准备和其他。数据调查结果见图1。

图1 201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

从图一可以看出,43.86%的学生表示更倾向于毕业后就业,29%的学生认为毕业后考研更适合他们以后的发展,19.71%的学生倾向于作就业考研两手准备,5.29%的学生对出国留学更感兴趣,1%的学生认为进行创业能够使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只有1.14%的学生对就业有着其他方面的安排或暂缓就业。我们对选择考研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调查显示,该类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不尽相同,对谋求一个好的出路成为最主要的选择,占到总人数的38%,其次是对学术感兴趣,占比28.86%,其他同学考研动机主要集中在希望在高校工作、存在求职恐惧心理及认为专业就业前景不好。

在学生就业地区选择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把回到家乡就业作为首选,达到了总人数的57.14%;其次,22.57%首选前往东部沿海工作,15.86%的学生将去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就业作为首选,另外,把东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南部沿海、一带一路沿线或其他国家政策涉及的地区作为首选的分别占比3%、1%、0.29%、0.14%。

2.学生热衷行业选择

在对学生最热衷行业的调查中分析得到:政府机关最受学生青睐,占到总人数的45.86%,热衷于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同学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8.71%和16%,也有7.57%的同学喜欢到银行工作,另外有少部分同学喜欢到外企、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行业工作。(图2)

图2 学生理想就业行业

影响学生选择职业的原因,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工作的稳定性成为影响学生择业的首要原因,占到了总人数的30.29%,工作的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择业的重要原因,占到总人数的24.86%,有17.86%和10.57%的学生受工作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影响,工作的薪酬待遇、工作的地点和专业是否对口以及父母的意愿也影响到少部分同学。

学生求职过程中所受困扰,最大的问题是多数同学受个人实践和工作经验不足困扰,占到总人数的29.86%,其次是专业不对口问题,占比为27.29%,有部分同学受个人能力不足和就业信息不足困扰,分别占总人数的17.71%和18.43%,少数同学受不公平竞争及缺乏社会关系等其他问题困扰。(图3)

图3 求职过程中困扰因素分析

在对学生最喜欢的就业指导渠道的调查中显示:专业老师是最受学生们欢迎,占总人数的28.29%,学习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企业里的专业人士和辅导员所占比例分别为20.57%、20.43%、18%。有9.43%的学生更喜欢由毕业导师做就业指导,少数同学偏向于校外就业辅导机构。在影响学生就业观念的人中,首选父母是人数最多,占比55.57%。但是在第二选择中专业老师和毕业导师对学生就业观念影响最大,占比达到35%。

3.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

调查显示,工作的稳定性成为影响学生择业的首要原因,占到了总人数的30.29%,工作的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择业的重要原因,占到总人数的24.86%,有17.86%和10.57%的学生受工作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影响,工作的薪酬待遇、工作的地点和专业是否对口以及父母的意愿也影响到少部分同学。(图4)

图4 影响学生择业的原因

第二选择中,影响学生择业的原因分布比较均衡,有19.57%的学生看中工作的发展机会。有18.57%的学生更在乎工作的社会地位,有17.86%的学生受其工作稳定性的影响,有16.29%的学生比较注重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比例高达13%。另外,有7.86%的同学由于工作地点而择业,同时,有少部分同学受到专业、父母意愿、亲戚朋友和传统工作思想的影响。

第三选择中,薪酬待遇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首要因素,占到总人数的21.14%,其次有19.71%的学生受到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工作环境和工作发展机会也起到很大作用,分别占总人数的15.14%和13.57%。同时,有10.71%的学生受工作地点的影响,7.86%的学生受社会地位的影响,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择业受到专业、父母意愿、亲戚朋友、传统工作思想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择业的观念比较传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加偏向于工作的稳定性,更加喜欢传统意义上的机关事业单位等“铁饭碗”。

4.影响学生择业的对象

在影响学生个人就业观念主要对象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父母对自己就业观念影响最大,比例高达55.57%,专业老师也对其起到很大作用,占到总人数的13%,学长学姐和毕业导师也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人,分别占到总人数的8.43%和6.86%,有5.86%、5.14%、5.14%的学生受辅导员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的影响。(图5)

图5 影响学生就业最大的群体

第二排序选择中,以专业老师对学生就业观念影响最大,占到总人数的23.14%,受其他影响因素比较均衡,15.29%的学生受亲朋好友影响, 14.29%的学生受父母影响,13.71%的学生受辅导员老师影响。12.57%的学生受学长学姐的影响,11.86%的学生受毕业导师的影响,还有9.14%的学生受同学影响而就业。

在对学生是否愿意去中小微企业就业的调查中,有70.14%的学生愿意去中小微企业就业,有29.86%的学生反之。

在对上述选择原因的调查中,发展机会成为影响学生选择的首要因素,占到总数的25.71%,同时有22%和18.57%的学生受工作环境和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工作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分别影响到总人数的11.57%和9.57%,也有6.14%的学生受工作地点的影响而做出选择,另外也有少部分学生受专业、父母意愿、亲戚朋友、传统工作思想的影响。(图6)

图6 是否愿意去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原因

第二选择中,学生做出选择的影响因素中,尤以薪酬待遇最为突出,占到总人数的21.14%,有19.57%和17.71%的学生分别受发展机会、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有14.14%的学生更看重工作环境,9.57%的学生更看重社会地位,7.86%的学生则更偏重于工作地点。另外有少部分学生受到专业、父母意愿、亲戚朋友和传统工作思想的影响。

第三选择中,工作的发展机会和地点成为影响此选择的首要因素,均占到总数的17%,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稳定性分别占总人数的14.71%、14.29%、14%。有7.57%的学生受社会地位影响而做出选择。专业的对口也影响到6.86%的同学,同时有少部分同学做出此选择是受到父母意愿、亲戚朋友和传统工作思想的影响。

二、当前影响农业高校文科类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建设理念落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混乱

当下,部分高校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理念的贯彻,仅仅将就业率看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所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存在教学不规范和教育主体模糊等问题。比如: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都各自拥有对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负责部分,由于不同主体对就业工作的理解度不同,这就导致了侧重点也会各有见解,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了重点,无法形成体系。

再者,从任职教师层面看,就业指导教师没有统一标准和考核指标,往往是各高校自主认定教学老师,存在很大随意性和自主性。更有学校将就业指导课程同选修课一样对待,没有专职教师教授,而是由专业课老师或者思政课老师兼职,教授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缺乏说服性案例和课堂互动,满足不了优质课堂和高效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度减弱。

2.招聘岗位推送不精细,资源疏通乏力

教育部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达到“态度、知识、技能”三重目标,然而,部分高校存在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连年的扩招和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使高校的教学矛盾突出。在信息化时代和共享资源的环境背景下,高校建设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迫在眉睫。虽然高校尽力提供给学生最全面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数据库购买就业课程供学生免费使用,定期更新招聘数据等,但面对想法和情况各异的学生,资源还是缺乏多样性和精准度。

其次,学校校外实践基地不足,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机会。对农业院校来说,地域和资源更偏向于农科类教学,文科类大学生所需要的企业实习和社会锻炼得不到重视。因此,在学生真正面临就业时,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

3.家长与学校、企业联系不顺畅,路径拓展有限

虽然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大,但是学生的就业思想还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仍然希望回到家乡工作,希望能留在父母身边,甚至为了回家不惜丢掉外地好的工作机会;二是就业观念落后,依旧抱有“铁饭碗”思想,仍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作为自己的首选。这种理念的存在,纵使学校提供再多招聘、就业信息,也都无法帮助到学生。当前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性相对较差,对父母的依赖度高,在就业时受父母意愿的影响比较大。然而大部分父母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且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留在自己身边,甚至有时学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由于地点离家较远,还会进行阻止和干预。家长与学校缺乏充足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一些家长的想法理解不到位,可能会盲目多做很多工作。

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招聘中,会倾向于长期观察与合作考核,他们更注重员工的执行力和效率问题。因此在招聘中,他们更期待在实习期或试用期考察学生,而不仅仅凭专业成绩或一纸简历。现今越来越多的校企合作项目也充分说明了此观点。

(二)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我意识差,就业观念落后

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设计不合理,自我定位不清晰,就业观念落后等问题。学生没有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时代特点、就业形势等进行分析,而是一味的遵从家长的意愿或者抱有保守的就业意愿,就业单位选择预期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80.57%以上文科类大学生将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作为自己毕业时的首选,然而真正进入这类单位的学生总数仅为27%,这种盲目的就业态度使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往往处在极其被动的局面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现象。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盲目跟风、效仿他人。比如:看周围同学都报考公务员,便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申报学习班,并未结合自身优势,从而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还有一些毕业生顺其自然,过分依赖学校和家长,希望坐享其成,而不主动出击。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时为时已晚,不得不进行二次就业。

2.信息发掘能力弱,对新兴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了解不够

菲尔普斯职业搜寻理论认为,人才市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不就业耗费的时间越长,寻找到的工作机会薪酬就越低,耗费成本增加,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时间递减。因此,这也是各高校促进就业的原因之一。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年共开展企业宣讲会53场,专场招聘会94场,学校另外还举办春、秋季农林水就业市场等大型招聘会。可以说,学生面对的就业机会并不少,然而,面对众多就业机会,大部分毕业生、准毕业生信息发掘能力弱,不愿花时间去了解企业信息,普遍持观望态度。学院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参与人数普遍较少,且积极参与专场招聘的学生相对固定,大部分学生由于就业观念的限制,愿意到企业就职的人数一直在25%左右,然而根据统计数据,最终进入企业就业人数超过近五年毕业生总数的35%,广阔的就业机会与学生消极被动的就业心态成为现实中无法忽视的矛盾。

3.学习迁移能力欠缺,实践能力不足

人才竞争的加剧使大学生要想在就业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过人的实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看重专业技能,更看重学习能力。良好的谈吐和成熟的为人处世能力,绝不放松提升自身在道德修养、知识内涵、沟通处事等方面的能力,了解目标公司的文化氛围、公司制度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要多接触社会,譬如:可以去相关行业做兼职,去目标公司申请实习等等,了解清楚所学专业和期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文科类大学生时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希望所招聘的大学生一上岗就能够马上胜任工作。然而,在调研中不难发现,学生自己很清楚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个人能力不高,但是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重视有余,却对专业实践学习不够重视,不愿意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兼职,不愿花时间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

三、就业帮扶与指导的精准化概念

(一)学生就业意向精准化摸排与分类

就业精准化指导是指加强就业指导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效果,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显著的方式,在指导的精准化上下功夫。既要以就业率为参考指标,但更应注重就业质量,比如就业专业的匹配度、稳定性、工作福利保障、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质量目标。

面对农业高校文科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不足和挑战,结合学生就业意向,从毕业生的横向和大学四个年级的纵向两个角度,对毕业生意向进行摸排并精准分类,针对不同类别从精准改变就业观念、精准“打包”对接招聘岗位、精准打通“校、企、家”沟通渠道、精准提高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和指导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从而最终能实现高质量精准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针对学生不同就业意向进行精准帮扶与指导

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将毕业生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精准化定制管理。比如:按照不同意向分派指导教师,对应聘企业岗位、参加公考、升学深造、自主创业类的学生进行针对化指导与帮扶。同时,认识到不同地域就业意向学生的共性与不同,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制定指导计划。既要有区别性的帮扶,也应做到统一全面、专业化、系统化。

可以将导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基本班底,对毕业生进行精准指导和服务:搭建一对一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向毕业生推送符合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和就业意向的招聘信息;组织就业指导的品牌活动,开展就业交流会、培训会、应聘经验沙龙等活动;针对毕业生就业技巧、就业能力提升、面试技巧、用人单位需求等方面进行培训和分享交流,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做好精准帮扶与指导。

(三)转变就业理念落后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在精准化帮扶与指导中,要潜移默化的培育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大学生清楚认识到就业形势和自我价值,自信且谦逊的提升自身能力。在平时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就业态度的观察,也应让他们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明确的规划和认识,并不断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整,在就业之前对期望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有充足的了解,时刻关注行业动向和行业热点,在不断积累中形成自己对行业独特的看法和认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积累知识经验,也有利于工作技能的提高。让学生亲身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培养专业性和职业性。

四、就业帮扶与指导的精准化构建

(一)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就业力

就业过程中,很多学生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而不能做到从自身实际出发去选择职业。同时,由于社会经验少,不能很好地分辨自身能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容易眼高手低或者失去自信。所以在就业指导中,要着重注意学生的就业心态变化,纠正错误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目标,既不能太注重物质需要,也不能太脱离现实陷入空想,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容小觑。

在人才培养中,要帮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的价值取向,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使自身实际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对于部分学生就业压力大、信心不足的情况,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经常开展交流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升自信。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强化自我认知。只有客观正确的认知自我,才能明确自身优缺点,从而不断健全自己、提升自己。其次,注重自身情绪的调控,学会换位思考,从各种途径完善自身性格,提升就业认识。

对文科类大学生来说,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其顺利就业的保障,也是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结合文科类专业教学实际,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学生的基础技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其专业能力。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拓宽知识教育口径,形成动态开放的系统课程平台。其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深入经济发展的第一线,促进专业教学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革新自己传统老旧的理论,鼓励学生进入中小微企业锻炼,借助日常授课机会培养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各项能力,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系统化

高校就业指导必须是常态化、系统化的教育,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为目标,重视专业课程和就业方向的结合,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放在平时教育当中。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应从态度上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提供必要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纳入必修课课程体系,成为在校期间必须接受教育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明确认知自身专业、确立成长方向,进而更准确的认识自己、进行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能只从大四开始,而是要贯彻整个大学生活的始终,具有全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就业工作不只是辅导员的工作,也是整个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工作,各单位都要发挥全员动员、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共同努力做好就业工作。在就业指导和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毕业生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而且毕业导师基本都是专业教师,因此毕业生导师也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帮助毕业生就业。针对2017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要严格落实毕业导师帮扶制度,将就业导师所辅导的学生就业情况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中,要求就业导师运用自身的经验、学识、社会关系,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注重转变学生择业观念,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多角度考虑就业方向。

在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中,要强化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人才需求方与人才输送方的联系,根据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灵活开发新课程,适时增添新内容。同时,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行业、新经济形态,就业指导课程中也要跟上形势,不断完善课程方案。一是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要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时间,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精简理论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辩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要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权,使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个人发展要求自主选择课程,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发展的稳定性。二是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见习或实习是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理论教学中伴随实践教学,在实习中渗透理论研讨,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我校就业课程设置中,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四年,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验。比如:针对大一新生,学校为开阔学生视野,讲解各种国内外成功案例,通过名人激励、励志故事等提供大量信息,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各种可能。在学年末,指导学生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定期监测监督。

(三)重点抓好队伍建设,就业指导精准化

高校应将就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辅助社会实践,高校首先针对毕业生,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心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综合调教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其次,改进校企合作方式,将以往邀请专家、企业家举办讲座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建立系统的、实效性强的合作模式,由企业选派人力资源专家或经理人进入学校,为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教育,向学生传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与技能,同时学校可以选派部分老师进入企业学习,让老师开拓眼界,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个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并要帮助同学们树立脚踏实地的观念,要从基层做起,要不怕吃苦,在工作中成长,在成长中逐渐体现自己的价值,切忌眼高手低。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推进研究生就业精准指导工作的基本保障。应按照毕业生人数配备专兼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实行以导师为责任人、辅导员为指导联系人、对口企业家为兼职就业指导师、已就业校友为就业介绍人、在校学生骨干为执行者的队伍建设模式,对就业指导队伍按照精准模式进行系统培训,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果。

辅导员要定期、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动员学生早就业、敢就业,利用学校的平台和自身关系招揽高质量企业来学校进行专场招聘,也要跟学生家长做好联系和沟通,做好毕业生的就业保障工作。

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发挥班级内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通过就业经验传授、学生党员“一帮一”、班级就业帮扶小组等方式,将实现就业的优秀经验和择业时的注意事项普及到各个班级甚至个人,先进带动后进,相互交流经验,在相互探讨与相互鼓励中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与就业能力。

(四)推动信息化资源建设,精准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需求

实践能力是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重中之重,提高实践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经管类专业学科特点决定了大学生需要更多地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而且前面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我们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管专业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社会调查等实践课程的地位,加强经管类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加强经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在实验室体验企业运营过程和沙盘实战模拟,增强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领导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进行管理,做到提升能力、增强信心,敢于实践的良好就业氛围。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的企业实习基地,让同学们能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不仅开拓眼界,更可以增加对企业的认知度,同时企业亦可通过此类交流机会,选拔一部分优秀实习生进入企业,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局面。

通过精准化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着力解决大量有价值信息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毕业生数量众多海量信息与个人需求不匹配、就业指导者无法有效整合累计零散的就业信息资源等问题。整合就业政策、职位信息、活动信息、就业指导信息、就业统计信息等各方就业信息资源,依托智能手机客户端、就业信息网络、“易班”平台等,打通与毕业生传递信息的主渠道;依据学生的求职意向将就业信息准确及时的推送给学生,统计和分析学生的求职行为、相关活动的效果。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式呈现出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交相辉映的态势,现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再依靠线下招聘,新兴的微博、微信中招聘信息汇总成为他们求职择业的首选,而互联网公司、新型金融、共享经济类公司作为新兴行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强大力量。

[1]马佳慧,吕婷.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精准指导模式探索[J].时代教育.2016,(3):98.

[2]文正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探索及政策演变述论[Q].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1-53

[3]郑智贞,班惠英,王兴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研究——以山西省10所高校为样本的调查[J].教学研究,2013,(11)

[4]文丰安.大学生就业择业受挫及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2)

[5]岳海峰.高校毕业教育存在问题与理念创新[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3)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