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需求的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8-01-29江友君
江友君,何 静,王 芳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互联网+教育”是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出现的教育新生态的形式,在“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教育环境、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亦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近几年来,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春风,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同时存在教学资源的优化、学习工具及学习平台多元化的使用及构建方面等不足。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朝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2]。根据宏观背景下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研究尝试探索基于学生的个性需求开展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改革,旨在有效解决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提升学生未来职业核心能力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从而较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核心概念概述
(一)MI-WebQuest教学模式起源
MI-WebQuest是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Web Quest的简写,即多维交互式网络探究学习。该模式最早源于1995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教授提出的WebQuest教学,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具备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3]来开展教学。自90年代中期以来,WebQuest教学模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不断增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冯露艳、姚海芳(2014)指出,WebQuest教学模式已成为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推荐的模式。
随着大数据、移动终端、移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微课、MOOC及云课堂等新教学形态的出现,WebQuest出现了新的进展即发展成MI-WebQuest教学模式,该模式指利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雄厚的学习资源(如MOOC、微课、网络课程等)、多样的学习工具(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和学习平台(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蓝墨云班课、QQ群及微信群),实现多维度交互式探究式学习(以下简称MI-WebQuest)的产生。基于学生个性需求开展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的设想来自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微课及翻转课堂的普遍运用。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基于个性化教育理论及分布式认知理论,根据学生基础厚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运用云平台开发个性化碎片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个性需求的MI-WebQuest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MI-WebQuest教学的构成要素
伯尼·道格指出WebQuest由导入引言、布置任务、提供资源、指导过程、多重评价和任务总结六个模块组成[4]。MI-WebQuest构成要素在WebQuest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海外英语》2017年9月刊发的《分布式认知理论视角下高职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型的构建》一文,文章对基于个性需求的MI-WebQuest教学的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设计个性化学习资源(含目标、任务及学习内容等)、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创设个性化学习策略及采用个性化教学评价[5]。
二、理论依据
基于个性需求的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通过提供数字化、媒体化的教学资源以及在线交互平台,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拓展高职英语课的教学空间与效能,增强高职英语课学生的主体感,促进学生进行多维度探究学习。
三、应用实践
(一)实践教学对象
2017年2月-2017年7月,教学实践用时一个学期。根据所在学院“全院选课制”下两个老师的平行班级,开展基于个性需求的MI-WebQuest的教学应用实践。实践教学对象为360人,每个班为90人。两个老师的实验班称为A1和A2,两个老师的控制班称为B1和B2。四个班的学生年龄相仿,教学秩序正常,教学课时一样。两个老师的教龄不差上下、教学态度及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前期对四个班的学生的了解分析,四个班级学生男女比例、英语整体水平和学习能力基本接近。在控制班B1和B2中,采用传统的PPP教学法;在实验班A1和A2中,开展基于个性需求的MI-WebQuest教学实践。实验前后,研究者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英语测试(笔试及口试)及随机访谈,对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实践教学宗旨
依据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依据学生心智特点及未来发展的需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设计不同的工作(或情境)任务,开发共享云平台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上再进行有效地输出和展示,从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6]。
(三)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个性需求的MI-WebQuest教学模式的构建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习者认知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指导的针对性的教学理念,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7]。该学习模式构建的关键是发挥学习者能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和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及网络软件积极进行交流互动、开展协作学习,从学习内容、时间、方法、交互、质量与成果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了引导、监控、评价和反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8]。MI-WebQuest教学模式构建共分为四大模块的建设:学习资源模块、学习媒介模块、教学环境模块及教学互动模块[5]。
(四)实践教学组织案例
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知行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写作部分“Writing a Thank-you Letter”为例,主要围绕如何表达用英语书面表达感谢、掌握撰写感谢信的相关礼仪(写感谢信的场合、寄感谢信的得体时间及信纸、卡片的选择)及根据实际需要写一封感谢信进行教学设计,开展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实践的探讨。
写感谢信是生活与职场交际中的一项实用技能。高职学生对此类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较感兴趣,且表现欲较强。该案例的授课对象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英文书信的基本格式,但对表达感谢的核心词汇与语句、感谢信相关的礼仪及感谢信的结构特点等知识掌握不足,尤其在撰写书信方面对称呼和结束语(依据收信人与写信人的关系疏近而定)、英文书信的日期、标点符号及感谢语句表达等方面运用不够准确。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和考核评价四个环节,如表1所示。
表1 “Writing a Thank-you Letter”设计方案思路
该案例教学体现了两方面的特色:
1.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QQ群、微信群及蓝墨云班课等云平台及e-how外文网络资源,采用MI-WebQuest(多维交互的网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开展翻转式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角色的转变[8]。提高了写作学习的趣味性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好地提升了写作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英语,营造线上线下轻松学英语的环境,让学生消除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和倦怠感[9]。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如微视频、蓝墨云班课、微信群、QQ群及问卷星在线测试的形式,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五)实践教学效果反馈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研究者对实验的班级进行了英语笔试、口试的前测、后测,英语笔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计算,英语口试成绩采用十分制计算,在此对相关的实验数据结果作对比分析。
表2 实验前班级的英语笔试及口试成绩对照表
根据实验前的英语成绩显示,两个实验班与两控制班的英语笔试及口语测试的平均分很相近,笔试及口语标准差分别是 7.34,7.48,7.36,7.45及 0.7,0.6,0.65,0.55,四个班的笔试 T- 值是 0.37(0.37<1.979),四个班的口试 T- 值是 0.29(0.29<1.979),这表明四个班在实验前的英语笔试及口语成绩成绩不存在明显差异。
表3 实验后班级的英语笔试及口试成绩对照表
实验后进行笔试及口语测试后测,经过SPSS处理后的四个班的笔试及口语测试得出以上图表。不难看出,实验班A1、A2的笔试及口语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B1、B2的成绩,实验班A1、A2的笔试及口试提高的幅度明显高于控制班B1、B2,两个实验班笔试及口试提高的幅度类似,两个实验班A1、A2的笔试平均分均高于控制班B1、B2,其差值分别是10.5分和8.7分;两个实验班A1、A2的口语成绩平均分均高于控制班B1、B2,其差值分别是1.2和1.1。显示差异的T值笔试是4.5,口语是5.7,均大于1.979,这表明实验后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口语成绩及笔试成绩差异显著,实验班比控制班在笔试成绩及口语成绩方面提高方面效果显著。这就说明,基于个性需求的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在实验前后采用了问卷星软件设计调查问卷,开展了跟踪访谈。实验前,控制班与实验班的学生360人参与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学习内容上偏向于“有趣性、实用性及未来职业性”,学习载体上偏向于“视频、音频”,学习工具上喜欢采用智能手机、IPad及笔记本电脑,学习环境更追求随时随地。实验后,实验班180人参与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经过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研究发现,基于个性需求的MI-WebQuest教学为高职英语改革带来了较好的教学效果,85%的同学喜欢基于个性需求开展MI-WebQuest的教学模式,因为它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生动、更开放、更直观,15%的学生喜欢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他们不需要在课前花太多时间完成各项任务学习;对于92%的学生此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提升了他们的未来职业核心能力如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精神及合作能力等。
四、结语
高校扩招导致英语班级人数较多,即便是全院选课体制,每个班的人数也很少低于70人,为了满足学生个性特点及未来发展需求,开展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在资源、时空及规模上的限制,整合了教学资源[6][9]。通过问卷调查、跟踪访谈和数据分析显示,基于个性需求的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对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效果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等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并非完美无缺。基于个性需求的高职英语MI-WebQuest教学对学生及教师在时间、信息技术的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部分学生抱怨英语课课前任务学习占平时时间太多,个别教师认为开展此种教学方法工作量太大,课前需要开展调查、微课的制作及网络资源的建设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师生进行合作,实现一部分资源共享。此外,并非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MI-WebQuest教学,写作、口语及阅读等模块适合开展MI-WebQuest教学。因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MI-WebQuest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形成自己有效独特的教学风格。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 L)http://www.edu.cn/2007120/3097997.shtm l,2007.
[3]吕子清.独立学院英语专业W ebQ uest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2015,(8):102-103.
[4]曾秋霞,何艳秋.W ebQ uest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的实证研究[J].英语广场,2014,(11):102-103.
[5]江友君.分布式认知理论视角下高职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型的构建[J].海外英语,2017,(9):73-75.
[6]王铁成,张冉.基于掌上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成效[J].河北职业教育,2017,(3):57-60.
[7]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8]张筱兰,郭绍青.信息化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9]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