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2018-01-29朱梅,李婷
朱 梅,李 婷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95万,比2016年增加30万,就业仍然是大学生个人和整个社会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报告提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每年都会出台“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但是,目前在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兴趣程度、了解程度、认可程度、运用程度较低等问题,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刘克鹏认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政出多门且重复率高(2012)[1],孙凡认为创业政策不足(2014)[2],靳艳芬认为相关的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2013)[3];袁婧娟等认为,一些措施的现实可行性不强,难以落到实处(2011)[4],王琪等认为,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不畅造成政策作用低(2011)[5],施妍等认为大学生对政府扶持政策的理解程度不高使得政策效果不好(2014)[6];袁婧娟等主张应该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本身及相关配套制度(2011)[7];刘克鹏认为应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认知程度(2012)[8],张学秋强调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2013)[9];刘远柱提出,政府应加强法律保障,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2011)[10]。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政策设计和政策实施管理机制的视角,而基于政策客体——大学生视角的研究不多。文章将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认知度、运用度及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基于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于2016年1月始,对近两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5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有74.84%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19%毕业于高职高专院校,其余的为“985”和“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样本的性别分布比例为男33.32%,女69.68%。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就业促进政策的兴趣程度、了解程度、认可程度不高,政策补贴的运用效果不佳。
(一)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对就业促进政策的兴趣程度不高
表1 大学生对政策的兴趣程度
如表1所示,在调查对象中,只有29.03%的大学生对政策有兴趣,有3.23%的大学生对政策毫无兴趣,绝大多数大学生(占被调查对象的67.74%)只会顺便或被动去了解政策,不能积极主动去查询和把握政策信息。
2.大学生对就业促进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
表2 大学生对政策的了解程度
如表2所示,在调查对象中,只有14.19%的大学生谈得上对政策有全面的了解,绝大部分(占被调查对象的60.65%)大学生只是了解一部分政策信息,例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政策,许多大学生不了解具体内容,或者大致了解,但不知道如何申请扶持。还有25.16%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政策。
3.大学生对政策实际作用的认可程度不高
表3 大学生对就业促进政策实际作用的评价
如表3所示,在调查对象中,53.55%的大学生认为就业促进政策对就业可以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但有46.45%的大学生认为就业促进政策不太有作用或完全没作用。
4.大学生对使用创业补贴的预期效果普遍低估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关于“您认为使用大学生创业补贴的预期效果如何”,仅有5.81%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补贴对创业的效果会“非常好”,19.35%的人认为效果将“一般”,有超过一般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补贴效果将会“不太好”,持该种观点的人占被调查者的58.71%,甚至有5.16%的人认为政策效果会“非常不好”,还有10.9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这项补贴政策的预期效果“不太清楚”(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创业补贴预期效果的估计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创业补贴政策的预期效果普遍低估。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补贴缺乏信任和信心,也反映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知识,不少大学生创业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因而难以真正将创业作为职业选择,使得创业成功率不高,从而难以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
5.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政策的运用可能性有待提高
关于“您将会运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吗”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6.45%的人会“充分运用”就业政策,49.04%的人会“部分运用”,29.03%的大学生“很少运用”政策,还有高达15.48%的大学生“完全不会运用”政策来促进就业(见表5)。
表5 大学生对就业政策运用程度的统计表
由表5的统计数据可以得知,由于高校毕业生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运用程度还有待提高,甚至存在有些学生完全不会使用政策来增加就业机会的情形,导致虽然出台了许多政策,但这些政策却没有得到有效运用的窘境,最终使得政策在实施环节脱节,未能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目的。
6.大学生对高校执行就业促进政策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高校对政策宣传不力、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生满意度不高,这是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调查问卷中,对于问题“您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满意度如何?”,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仅仅只有5.16%的人认为“非常满意”;27.74%的人认为“比较满意”;56.77%的人认为“不太满意”;还有10.32%的人认为“非常不满意”(见表6)。表6的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对高校所作的就业创业指导和帮扶工作不太满意。
表6 大学生对高校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是导致大学生对政策不感兴趣、对政策的实际作用的认可程度不高、对就业创业政策的运用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存在“多对一”或“一对多”的现象,即多个问题只有一个政策或一个问题却有多个政策的窘境,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或造成资源的浪费,阻碍政策的实施。此外,许多就业政策是从大局考虑,难以较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政策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西部、中小微企业等地方就业或应征入伍,这也与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诉求不吻合。
2.高校对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宣传和配套服务不力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宣传不力是导致大学生对政策缺乏了解和正确认知的重要原因。
表7 大学生了解政策信息的渠道
如表7所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16.13%的人是由学校就业指导这一渠道来了解政策的,绝大部分学生则通过网络、新闻广播、报纸等渠道来了解相关信息。而网络上的政策评价良莠不齐、新闻广播和报纸的报道缺乏系统性,这就使得大学生对政策的具体内容缺乏全面了解和正确理解。从深层次原因看,就业指导工作属于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般而言,科研和教学可以直接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决定着学校在高校系统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而大学生就业由于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直接用于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因而,相对于教学和科研,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宣传以及配套的服务工作都不是很深入,甚至存在较大漏洞,没有充分发挥帮助大学生提高政策解读能力以及运用政策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不佳
调研发现,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成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亲戚、朋友、熟人介绍等方式来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就业创业政策所倡导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方式不符合学生亲朋好友的传统观念和期望,因而难以得到学生及其亲朋好友的广泛认同,使得政策实施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实际中能发挥的作用较小。
(四)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强
支持创业是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不强,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调研发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有一些是在求职难以达到自身目标压力下被动选择。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对资金、技术、人才和场地的筹措与配置能力,也缺乏对自我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一些人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被迫把专利技术卖给资金技术强劲的大企业,使得创业中途而止。
二、增强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优化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监督机制
在政策的制定方面,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就业促进政策的大前提下,应通过深入具体的调查,对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根据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对政策措施进行优化调整,积极创造有利于提升政策实施效果的社会经济条件。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具体困难,实现政策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在政策的执行方面,政府应该建立针对高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执行政策的检查和考核机制,对政策落实好的部门要加以表彰和鼓励,对政策落实情况不力的部门要责令整改。
(二)高校加强就业促进政策的宣传和配套服务工作
高校在增强大学生的政策意识和提高政策运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应该建立校学工部和就业促进部、学院学工组、系、班级四级联动的政策宣传组织体系,充分利用微信、QQ等新型媒体,根据本校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求职需求,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就业舆论导向,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其次,将就业促进政策的宣传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政策意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解读政策、激发其运用政策的积极性;要创造条件,强化与就业促进政策密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开展与创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再次,要结合就业促进政策,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与家长共同探讨政策的有效运用。
(三)大学生增强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杜绝啃老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社会兼职以及创新创业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其次,大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择业观,把握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产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动态、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运用开拓创新的思维和理念进行理性择业。
[1][9]刘克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8):78+121.
[2]孙凡.大学生创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54.
[3]靳艳芬.试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问题及其应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7+19.
[4][7]袁婧娟,苏蕾.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13):137.
[5]王琪,高翔.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2):82-85.
[6]施妍,王国芳.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01-04.
[8]张学秋.大学生就业与政府政策支持体系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2013,(20):17
[10]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1,(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