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8-01-29覃世辉张晖英
覃世辉,张晖英
(河池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协同创新是教育部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出的号召,提倡高校与政府、行业联合,实现从知识到行业技术的加速转换,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秉承“协同创新”理念,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1]。地方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观,加强与行业协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教师。对于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更应直面传统师范生培养的弊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并优化适合自身发展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2]。
河池学院师范生的生源底子、能力相对薄弱,据统计,自2015年“二本”“三本”合并以来,录取平均分呈下降趋势。从近年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和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的专业基础及学习能力、基本素质在弱化。在这种背景下,要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将师范生培养成合格甚至卓越的人民教师,是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经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整合附近中学资源,构建了与地方中学相融合的协同创新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双导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指导一个师范生[3],师范生辅导中学指导教师的3位中学生(成绩为上、中、下3个档次),以帮助中学生学习为目标,组成互学联动的教学小团体。该模式可以较好地弥补目前师范生学科知识的欠缺,解决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认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作为帮手协助附近中学教学,促进教改、协同创新;以此为抓手,可将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确保该方案的顺利实施,措施如下:
一、重新修订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设行业选修课程,为“新模式”做好学时学分规划
以化学专业为例,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2015级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模块更细化,与往届相比,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明显加大。在育人的理念上,学习方式更注重在实践中进行并学以致用,培养目标以胜任中学实际教学为宗旨。培养方案上的变化主要是:“课程分类”设置上增加了一个“行业企业项目选修课程模块”,“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上”增加 “认知见习”环节,适当减少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时,减少的主要对象是理论学习中学生难于理解、内容比较陈旧、在中学教学中较少涉及的部分,这些内容少讲或不讲,将课时挤出补给以上实践环节。师范生对中学生的辅导课折算2个学分。表1是化学专业各类课程学分数与学时数比例分配表。
表1 河池学院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分类表
二、利用微格教室、“未来”教室和实验教学研究室,平时演练教学技能和进行教学研习,为辅导教学活动做充分准备
微格教室是培养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场所,为保障同学们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学校定期对教室里的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及设备更新,建立相应的微格教室管理制度,确保同学们的正常使用。师范生可采用微格教室里的设备进行微课制作,用于辅导,流程操作简便、智能采集、有良好的音像效果。
“未来”教室是学校新建的“智慧教室”,基于物联网技术,搭建物联网教学场景,学生随时收视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的中学课堂,可节选回放,根据需要对课堂进行案例分析。该教室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实际课堂)到理性认识(理论学习)再回到课堂教学实际的认识过程,拉近教材中理论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距离,理解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及重要性,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了解实际课堂。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注重实验教学实训室的建设,用于训练学生实验教学技能和学生课外辅导预备室。
师范生利用这“三室”,训练自己的教师教学技能,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提升自己的辅导水平,进而培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融合中学教学实际,满足各学科需求,优中选优,建立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以团队力量切入实践教学新模式
学校教学是个大系统,学生各科学习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多学科协同,群策群力,教学相长,组成合作准教学团队才能足以做好工作。为此,学校教务处牵头,教师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从各个专业师范生中遴选职业愿望强烈、说写技能突出、气质仪表端庄、组织交流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卓越教师实验班。该实验班的功能是:组织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团队教师对师范生进行课外培训、实践指导和学习研究,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帮助学生在形、貌、德、能等方面全面发展;抓好苗子,重点培养,满足基地重点学校的辅导要求;以点带面,探索卓越教师培养途径和方法。2015年来,在卓越班的推动下,学校选手在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比赛成绩统计如下(表2):
表2 河池学院参加广西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四、协同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及运行机制
1.外聘教师。为使实践课程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校际工作联系顺畅,化学专业聘请了宜州城区五所中学的6位化学教师作为外聘教师,分别来自宜州区第一中学、宜州区高中、宜州区第二中学、河池学院附中、宜州区民族中学。这些学校有初中、高中,片区不同,生源层次略有不同,均与我校距离较近,学生出行方便,工作易于开展。
2.工作开展。教育见习,从大二起,学生分6组,一组8-9位同学,一位外聘教师带一组,组内分小组,轮流参与到指导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按实践课程要求,随堂听课,课后帮助指导教师批改作业、试卷,参与课后辅导、实验准备等工作,以此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学生的情况、日常的管理,能较长时间的接触中学教学不间断,边学边用,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方面指导老师有教学助手,可分出一些任务;另一方面,同学也得到锻炼,又不影响双方正常的教学和学习,可以说达到“双赢”。特别是在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和实验准备等环节中,促使师范生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因为有“辅导”,师范生不学不行、不思不行、不动手不行,以此驱动师范生的学习和研讨,提高学习效率。实践出真知,学生们在这些助教工作中会碰到问题,得去努力解决,可锻炼创新能力,也可做一些教学研究课题;有机会学以致用,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该机制自试行以来,得到了校外指导老师的赞同,学生的认可。觉得这样的实践课看得见,摸得着,有劲使,有意义。学生们在工作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有些学生还经常探讨教学或辅导中碰到的问题。基于这种模式,去年,化学专业将之沿用于教育实习中,得到实习学校和老师们的肯定。
3.管理与指导。2017年9月,学校启用实习管理系统“微信实习工场”(图1),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对实习生的智能化管理与指导。该系统拥有“通知公告”“签到管理”“评价周报”“评价月报”“学生管理”“指导记录”“回复留言”等栏目和功能,实习或见习的任务布置、实施互动、教学反思、指导评价等可适时实现智能化互通,管理指导十分方便,确保实习效果。
图1 实习管理系统——微信实习工场截图
五、效果与反思
1.该模式能够较合理利用本校周围的中学资源,使见习等实践课程易于开展,实施到位,既不影响实习学校正常教学,又可以部分地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获得较多的工作体验,感受更为深刻。
2.该模式的驱动力在于对中学生的任务辅导,既利于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又利于教育教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及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实践齐头并进,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主动。
3.能较大程度地服务学校周边中学,缓解人手不足问题,辅助教学,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加到位;深入课堂,促进教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社会效益。
4.大学、中学都为中学生的学习服务,目标一致,能实现长久合作,双方“共赢”。
5.中学日常课程安排较紧,留给师范生辅导的机会不多,如果晚自习时间适当安排一些,效果可能更好些。
[1]王淑莲.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82-84.
[2]李文山,谢丽.地方院校师范生实践教学优化研究——以HM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2015(8):3-4.
[3]项国雄,何小忠,周其国,等.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