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价值评价
2018-01-29覃丽华
覃丽华
(三峡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三峡大学附属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湖北 宜昌 443000)
近些年消化疾病发病率升高,消化疾病类型较多,消化内镜检查为消化系统疾病疾病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临床护理水平可直接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控制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护理风险,对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44例行常规护理的消化内镜患者与44例行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消化内镜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44例行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比例为25:19,年龄最小为19岁,年龄最大为67岁,中位年龄为(46.52±1.22)岁。对照组44例行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比例为6:5,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最大为68岁,中位年龄为(46.55±1.25)岁。参与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出现胃肠不适症状,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消化系统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排除合并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3)排除咽喉、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脏器疾病急性活性期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循医嘱实施临床护理操作并向患者讲解消化内镜检查流程,向患者强调消化内镜检查实施的重要性,稳定患者情绪,对于语言安抚仍情绪躁动患者可适量给予小剂量镇静剂,患者在行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准备相关急救药品,检查结束后嘱患者禁食2h,2h后食用少量软烂食物,并向患者讲解胃肠道出血症状,对于检查后发生呕血、黑便患者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1.3.2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选取科室内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主治医生、护理人员共同组成PDCA循环护理干预小组。(1)计划(P):PDCA循环护理干预小组成员分析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呛咳以及腹部不适,患者行消化内镜检查前未进行充分准备、相关检查物品未按规定摆放或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均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2)实施(D):针对上述问题:①PDCA循环护理干预小组成员均系统化培训消化内镜检查相关操作,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从临床操作与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②环境护理:消化内镜操作时相关医疗器械按照功能进行划分,护理人员在行消化内镜操作前检查相关仪器设备功能及完整性,定期对物品进行灭菌消毒,减少院内较差感染的发生。(3)检查(C):PDCA循环护理干预小组成员应伦理每周对PDCA循环护理实施内容进行检查,并于月底进行总结,发现不足。(4)处理(A):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讨论的方式探寻解决方法,从而不断完善消化内镜护理流程,消化内镜护理流程周而复始的实施从而达到循环目的。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行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两组患者行消化内镜检查后,护理人员均口头询问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分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等于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的和。
(2)观察比较两组行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统计软件包,各计量数据以(%)的形式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两样本百分数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具体情况如下,实验组有30例满意,有13例基本满意,有1例不满意,对照组有20例满意,有13例基本满意,有11例不满意,实验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7.72% VS 75.00%),经x2检验等于5.972,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组有1例恶心,有1例呛咳,有1例腹部不适,对照组有2例恶心,有2例呛咳,有2例腹部不适。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82% VS 13.64%),经x2检验等于5.136,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疾病部位、性质差异可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消化内镜检查可对个体胃肠消化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若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未严格消毒,在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同时可致个体检查后出现腹部不适症状[2]。消化内镜检查中给予PDCA循环护理干预模式,可对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进行规范,除此之外,在消化内镜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提升[3]。
综上所述,PDCA的循环护理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中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