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面护理方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8-01-29杨琴燕
杨琴燕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11)
胆结石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属于基本症状。且该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10%左右,将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1]。目前常予以手术治疗,再配合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手术疗效,改善预后。故本研究主要分析全面护理方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胆结石患者240例,按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探究组(n=120)与对比组(n=120),探究组男51例,女69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50±16.50)岁;对比组男57例,女63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0.50±16.50)岁;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可知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比组给予基础护理干预措施,探究组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如下。(1)术前干预。患者入院后首先开展胸透、心电图等检查,并在检查期间为其讲解治疗注意事项,以对后续治疗及护理依从性进行提升。此外,及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提升患者依从性、促进机体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价值。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与其家庭、学历等情况相结合,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通过交谈等方式消除患者负性情绪。(2)术中干预。术中配合术者摆放患者体位,并在手术期间对其生命体征情况予以严密观察,并注意保暖。若出现不良情况应配合医师作向治疗与干预。(3)术后干预。手术完成后患者应继续保持仰卧姿势,并与之实际情况相结合给予吸氧干预。待患者苏醒后及时关心患者,询问有无不适现象,并在此期间告知正确翻身方式、呼吸方式等,基于实际情况帮助患者开展术后肢体活动,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加快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此外,还需引导患者正确饮食,嘱咐其可在术后服用半流质食物,且食物应富含维生素与高蛋白,以满足机体所需营养。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指标情况比较
探究组(n=120),手术时间(41.33±5.21)min、术中出血量(34.69±3.52)ml、住院时间(5.94±1.22)d;
对比组(n=120),手术时间(52.60±5.89)min、术中出血量(45.91±4.33)ml、住院时间(7.84±1.67)d;
(t=15.700,P=0.000;t=22.026,P=0.000;t=10.183,P=0.000),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治疗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胆结石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后可致上腹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机体健康及正常生活。腹腔镜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临床认可。但基于疾病本身而言,胆结石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且术后有复发风险,对护理人员护理方式及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要求较高。且大部分患者均对自身疾病不够了解,不能在术后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部分患者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进一步增加了感染、出血等不良症状出现几率[2]。相关研究证明,在胆结石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保障手术效果。因此本研究在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自其入院开始便开展机体检查、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一系列干预措施,以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了解,使其以积极、自信的心态接受治疗,确保手术顺利开展,最终缩短手术所需时间,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术中出血量。本研究中探究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相较于对比组实施基础护理干预而言更具优势,且后续临床治疗指标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胆结石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加快机体康复,因此可扩大临床运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