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观约取 刀笔传神
——评艺如乐图书法篆刻艺术

2018-01-29

内蒙古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蒙古文刻字篆刻

(内蒙古文联 呼和浩特 010010)

艺如乐图,男,蒙古族,1966年3月生于内蒙古科右中旗,书法篆刻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肖像印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重大书法展览并获奖。曾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草原英才”称号。

艺如乐图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后留校任教。专业的美术学习,对书法、篆刻的研习有着触类旁通的作用,为他今后的“大书法”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早年受教于杨鲁安、朝洛蒙等书法名家,系统地学习传统书法,研究历代书法遗风,妙悟皆深,艺事大晋,书法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状,继续“东征西游”拜师求艺,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书法、篆刻、现代刻字这三个主要门类的创作实践与教学研究。或许因为书法的熏陶,其人性情恬淡,志气和平。然而随着职务升迁,繁重的行政工作并没有改变艺如乐图于书法之热爱,一直砥砺勤耕,精研细刻,其作品遂于技艺精进之中多显书卷之气。无论多么繁忙,他每天必会挤出时间研习书刻艺术,就是出差间隙也无例外。如此看来,艺如乐图真是将别人喝茶休闲的时间都用来创作,这已然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觉的习惯。

走进他的艺术展厅,近年来创作的百余幅作品布满了楼上楼下整整两层,不免惊叹于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却能创作出如此丰硕且高品质的成果,真的有一种震撼。正如司汤达所说:“一个人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艺痴者技必良”,对书法篆刻数十年不改初衷,无一日不亲近笔砚刻刀,终于成就了艺如乐图成为一位立足边疆、放眼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书法篆刻名家。除了个人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艺如乐图还通过传道授业影响和激励了一批内蒙古的青年学子,为他们今后的从艺之路树立了身体力行的榜样,这个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书法上,艺如乐图着眼于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双重审美情趣的融合衍化,主要表达细致精微、传透真情的气韵和意境,不仅展示出书法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理念之美,将法内与法外之功应用到笔墨挥洒之间。艺如乐图的书法作品,沿袭了中国传统美学一向以简淡中见丰富、拙朴中见匠心为极境的表达。正因为追求的简淡自然是精神上的返璞归真,所以反倒不缺乏应有的艺术张力。宋代苏轼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他海量临摹古代经典书法碑帖,取百家之长,融上述五者之要,潜心积累,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法支撑。其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国际重大展赛并获奖,先后出版蒙古文专著《蒙古文书法章法》《艺如乐图书法篆刻选集》《艺如乐图中日友好书法作品集》《艺如乐图书法篆刻作品集》等。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提到:“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提出“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的观点。可以说历代的书法名家都非常注重书法的间架结构,以及笔画之间的连接、呼应、运笔形成的走向、气势,终而形成“有骨有肉,有筋有力”的动势和轨迹,此切肤之谈主要都来自对运笔的把握。艺如乐图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十分重视这一点,坚持“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在作品中突出的表现为字势连贯奔放,流利纵横,力透纸背,极具节奏与韵律之感。他坚持“取法乎上”的原则,将书法的审美特征集中于线条灵动、笔墨渲染和气韵生动三个方面,还不时在作品中参以不拘常理的笔触,但整体依然协调练达。同时对每个字的点画结构反复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精神十足可取可敬。隶书条幅《敕勒歌》,气韵别致,书风雅正,彰显了他厚实纯熟的隶书功底,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书体。同时糅入一些汉简的简率灵动和现代流动别致的书风意趣,可谓通融共济、相得益彰。作品将草原的苍茫大气融入“蚕头燕尾”的笔意之中,巧妙地将诗意与字形相结合,将“羊”“穹”“下”等字的末笔拉长,打破了隶书横长竖短的特质,使字面整体和扇面的弧度完美搭配,颇具从容儒雅之风,于端庄凝重中求变化,古朴沉厚中藏逸秀,潇洒随性又不失规范大雅。甲骨文对联《苍龙老树联》瘦劲坚实,古朴稚拙,腾挪欹让,错落奇肆;篆书条幅临作《秦诏版》气势雄健浑厚,结构纵肆酣畅,神采流利飞动。

艺如乐图是蒙古文书法的坚定实践者。他多年来不断探索学习,从大量元、明、清蒙古文信札和抄写本中吸取营养,又兼顾向老一辈蒙古文书家学习,取长补短,由一开始的流美俊逸、线条挺细的书体,慢慢形成了他雄强博大、豪放、恣肆霸气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蒙古文扇面《尹湛纳希诗》线条刚柔并蓄,气势磅礴纵横,韵律畅达抒情;八思巴文①中堂《成吉思汗箴言》挺劲雄健,浑厚英朗,给人一种不言自威的勇武刚健之气势。

一个篆刻家、刻字家,首先应是一个艺术修养相对全面的人。艺如乐图就是这样一位博学而笃志的艺术家。“擅书者皆擅刻”,对传统文化的痴迷追求和不断探索,使其在篆艺方面造诣极高。他习印近三十载,通过反复临习《毛公鼎》《石鼓文》《小克鼎》《史墙盘铭文》《散氏盘》《秦诏版》等经典,为自己的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认为,篆刻作品中的文字不是孤立存在,而应该相互关联,结为整体,而后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在继承和发扬秦汉印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苍劲纯熟、开合雄畅的篆刻艺术风范。艺如乐图印路广,各类印章皆有涉猎。印作既有飘逸洒脱的书法意境,又有悦目赏心的绘画图趣,同时兼有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表达出一种古朴率意的金石气息。

艺如乐图十分注重印章篆字的“三法”,即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中的重要作用,个性化创作亦是他的理念与追求。其印作篆法精纯,章法自然,刀法洗练,气象浑穆,古朴典雅的文字和苍劲有力的施刀,给人一种栉风沐雨的历史沧桑感。另外,他还一直在关注古陶印、封泥、汉砖、瓦当等别人很少留意的这些古代印物,从中汲取养分。

近几年艺如乐图热衷于古玺印,并在创作中加入现代审美元素。力求创新的同时而又不失古意,彰显了古玺印质朴自然、天趣率真却又稳中见变、虚实交错的生动艺术效果。如“如鱼得水”一方,此印形式上取法古玺凿印,刀法娴熟,字体圆转自然,结构多变,整体上有古玺苍茫的质感。观此印的整个技法方面,印文排列颇有匠心,借鉴古玺不显生硬,强化疏密对比,作者将“如”“鱼”二字安排得靠近印边,占据相对较小空间,中间大片留朱,有意夸大了朱白对比。“鱼”和“得”二字笔画较多,则分别占据右下和左上部分的更大空间。“鱼”字右边框的残破也增添了这方印的生动感。左右相映成趣,整方印生动活泼、形态丰富,有灵动之势。又如“心平气自温”一方,此印仿战国时期烙马印,精彩绝伦,使人一见倾心。“心”“平”“自”“温”各占据印面六分之一的位置,“气”字在中间偏下位置,线条峭劲、生动,收放有序。“心”与“自”字如双峰并峙,顾盼呼应,“平”“温”两字则分别向边框逼靠,使印面中间更加空阔,但“温”字右半部分和“平”字中竖均向内移位,与在两字中间阴刻的“气”字形成聚拢之势,整印文字呈“U”形排列,中间留出的大片空白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空间处理上呈上开下合之势。全印有一种跌宕错落之势。印中文字组合既有脉络可循,又具体态变化,个中妙趣屡见叠出,令人百读不厌。汉印《乌兰夫将军章》《蛟龙隐文章》等,平整端庄,在规矩中见变化。肖像印刀法精湛爽健、造型逼真传神,人物栩栩如生。从以上作品中均可看出作者在继承前人的成果上有所取舍,并非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是竭力求新求变,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个性印风。

艺如乐图在继承前人字法的基础上再作新的尝试,用蒙古文、八思巴文入印,足以证明他要创出新境界,取得新成就的宏阔目标。其蒙古文印《万事顺达》,体现了均匀、饱满、充实之美,并且在圆润中带有方折、光洁中带有粗涩,使线条体式更为多样、使质感更为丰富。在蒙古文篆法上,他借鉴并利用较为成熟的清代满文和蒙古文的类于九叠文篆法,但不是照搬,而是根据蒙古文印章特点使其去繁从简予以进一步的“印化”,达到了酷似汉文的汉印古典范式,极具审美价值。他创作的八思巴文印《吉祥如意》,秉承其文字固有的特点,参以汉印的古朴、浑厚、苍茫之意,使作品更贴近自然、更具远古气象和现代多元文化的视觉效果。线条的处理重在加强笔意和刀味,克服篆书八思巴文印线条的单一、均匀、对称等问题,使作品灵动有新意。

艺如乐图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他的刻字艺术上。书法和篆刻艺术上的深厚功底使他在现代刻字领域得心应手,成为他“大书法”中的重要形式。他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工地田间,在别人看来是无用的木块,他却能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材质的天然纹理,随形赋艺,用细腻的刀法追求一种凝炼、率真、朴实的艺术风格。艺如乐图的刻字作品深受“义形”创作理念的影响,线条遒劲,气势强雄,富于变化,蕴藉醇雅,留给读者无限的解读空间。从刀法上看,无论是大刀阔斧,还是精雕细刻,其作品对用刀的体验都非常深入,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用心之处和对艺术的虔诚,这也得益于艺如乐图早年的生活经历。在线条的变化上,采取借用、穿插、叠加、重组、夸张、变形等手段来调和材质与色彩的关系;在色彩配置上,大多沉稳厚重,色彩也比较单纯,在统一的基调中又富有变化;在结构组成上,整体效果严整而精密,同时也强调疏密聚散,但只是一种适度的微变,犹如篆刻章法的经营,字字用心。

刻字最重要的是体现思想性和哲学性,表现手法仅是艺术的一部分。艺如乐图的作品受传统中国哲学的影响很深,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将许多思想内涵寓于其中,渗透着深邃的人文精神与独立的社会意识,同时在技法上吸收了北方草原岩画、蒙古族民间雕刻艺术的精髓。他的作品《九曲黄河》,字义即为画意,巧妙地借用红松的自然木纹为滔滔的水纹,把材质肌理的自然美和镌刻底纹的生动变化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刻画出了黄河母亲的沧桑、汹涌,含蓄中流露着奔放,古朴厚重又充满律动的灵性,“形”具而“义”生,“义”和“形”达到了完美统一。《九曲黄河》以巧妙的构思、多元的审美、娴熟高超的技法,最终荣获“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最高奖。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级刻字艺术大展中首次获此殊荣,填补了自治区艺术家在全国刻字艺术展中没有获奖的空白。白杨木、梨木作品《一生一世》,着重强调现代形式感,两块刻字共用一个“一”字,一左一右由挂绳维系着两个板块的平衡,好似一个天平,寓意一生一世的朋友,一生一世的爱人,但前提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之上。它打破了一件作品在一个整体平面的创作范畴,呈现出新的视觉艺术样式,表现出强烈的前卫意识和新奇观念。椴木作品《天边》,草书的“天”字在上面,大篆的“边”字在左边角,中间留有大片空白。作者没有停留在追求引起观者注意的层次,而是更注重于精神层面的传递和美学意蕴的营造。“计白当黑”的艺术处理,观者可以将视觉上的“无”生成意境上的“有”,或天空白云,或草原流水,这种“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学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的智慧表现,在多维的空间诠释了万物皆空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八思巴文书法、篆刻和刻字作品,是他的“大书法”创作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八思巴文常见的有正体和篆体两种,字形难以辨识,书写难度大,和现在内蒙古通用的传统蒙古文(胡都木蒙文)有着很大区别。无论是八思巴文还是传统蒙古文,都是拼音文字,与象形会意的汉字书写规则差异很大。因此,仅靠临摹是无法达到蒙古文书写传神的艺术效果的,必须对蒙古文字体的各种书写结构与书写规则通晓熟记,才可能创作出一气呵成、优美连贯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哪个民族,对文字的掌握并不会与生俱来,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达到目的。更何况八思巴文已退出使用数百年,对其重新掌握又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谈何容易。

结语

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延续艺术生命和价值。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大师之所以那么少,主要难在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对这个时代有所贡献,否则就会停滞,或者倒退。但艺术创新不是空洞的口号,也非抽象的概念,它是以确立新的艺术理念,找到具体的艺术表现和创造的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为前提的。这对艺如乐图来说是挑战也是动力。他在不断摹古和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汇古泽今依然是艺如乐图对艺术日臻完善之本。祝愿艺如乐图先生在“大书法”的艺术格局中继续探索,不吝将自己的才情智慧观照草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立起更加丰富、更为和谐的文艺精神家园。

注释:

①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八思巴文以其浓重浑厚的历史烙印、抽象古朴的文字造型、浑金璞玉的金属材质在中国书法篆刻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猜你喜欢

蒙古文刻字篆刻
书法刻字
智海急流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篆刻
关于新发现的《字母汇编》(蒙古文)
“老外长城刻字”该如何面对
瑩波篆刻
关于蒙古文在各种浏览器上显示方法的探讨
略论Khandjamts夫人(基里尔蒙古文)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