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蒙古族服饰的改良与审美观念变革

2018-01-29

内蒙古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服饰文化蒙古

(锡林郭勒盟博物馆 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

蒙古族服饰当中凝聚并体现着蒙古族在草原游牧的物质环境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比如,宽大的蒙古袍作为游牧民族人体服饰工学的一项结晶,它折射出的价值观念是一种自然简约、随物赋形的二维服饰价值观念。

与西方多省道的立体三维化服饰不同,东方民族向来崇尚无省道的二维服饰。二维服饰并不是蒙古族所特有的,但像蒙古袍这样异常宽松、肥大的二维服饰形态就很少见。这是因为,蒙古族的草原游牧生活决定了他们白天所穿的蒙古袍到了晚上被用作被褥,这就不得不设计得非常宽松。同样是无省道的二维服饰,草原游牧的自然环境以及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蒙古袍在设计方面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民族二维服饰的独特价值观念以及高度实用化的思维方式。

蒙古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承载体,其中凝聚并折射着蒙古族人民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乃至精神气质。它是蒙古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体。如此说来,蒙古族服饰就是一种“文化资源”。 既然是一种“文化资源”,那么就可以为我们所应用于现代的服装设计领域中。怎样提炼出那些最能表现蒙古族民族特征的服饰元素,就成为当前在服装设计领域应用蒙古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考察蒙古族的各种服饰表现形态与其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把握蒙古族服饰文化资源所表现出的蒙古族人民精神文化个性气质,才能辨别出哪些服饰文化元素是最具有文化表现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才能将其有的放矢地应用到现代蒙古族服饰的设计当中去。根据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内涵,我们从下面三点入手来概括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

1.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主要研究人是如何通过劳动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为产品的,从而揭示人类群体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化的物质产品形式和精神意识形态特征。

2.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主要研究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个体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涵盖了人类社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EOC组PDCD4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腹水情况、月经情况、转移情况、原发灶部位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

3.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

主要研究人作为“外部社会结构一分子”,其社会身份是如何影响其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心理状况的。人作为“外部社会结构一分子”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他必然要受到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一系列表现为“文化”的精神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这必然会影响乃至决定其内部的心理格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人类学也是在研究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

既然明确了人类文化学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应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来考察、分析蒙古族的服饰资源。

对于蒙古族民族服饰来说,根据形制可以划分为冠帽、袍服、腰带、坎肩、靴子等。

1.冠帽。蒙古族冠帽分为男性与女性两种形制。男性冠帽形制多样,最典型的要数带有毛皮护耳的“耳帽”以及圆帽;而传统的女性冠帽则为高大的固姑冠或者头巾。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耳帽”和圆帽,体现了蒙古族对北方高原寒冷冬季的适应性,也就是体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所以“耳帽”和圆帽集中体现了蒙古族这一特定的人类社会集团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耳帽”和圆帽这种典型的蒙古男性冠帽形制、样式,是可以作为一种服饰文化资源为我们现代民族服装设计所利用的。

蒙古族女性的固姑冠,则属于原始“抢婚制”的文化遗俗。在蒙古各部混战的时代,抢婚十分流行。而妇女戴上固姑冠就表明了自己的已婚身份,可以威慑抢婚者,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自身受到伤害。所以,固姑冠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原始记忆,是本民族“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文化记忆载体,也是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载体。所以固姑冠也是现代民族服装设计可资利用的服饰资源。

头巾是普通蒙古族劳动妇女所佩戴的冠帽类型。各民族妇女都有佩戴头巾的习俗。头巾并不能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来鲜明地表征蒙古族的文化特征。

2.袍服。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以前,蒙古袍都是 “左衽”的。而在元代,蒙古贵族用法律的强制力规定袍服必须改为“右衽”,则体现了对于汉族文化的吸收与利用。因此,后世蒙古袍服的“右衽”是蒙汉两个民族服饰文化交流的产物,体现了蒙汉民族之间和谐、交融的关系,所以在今天也是应当作为重要的形制元素加以保留、运用的。

3.坎肩。坎肩是蒙古袍服的一种配套服饰。从实用角度来说,它具有强化上身防寒保暖作用的功能。根据《元史》等史料的记载,坎肩始于元代,它最初是为后妃所制作的,其目的是为了“便弓马”。这是因为,坎肩能够约束上身的袍服,使得上身的胸廓、手臂在遂行拉弓射箭等动作时变得更加灵活,更有效率。所以,除了防寒保暖之外,坎肩还有军事功能,是游牧民族尚武文化在服饰形态当中的一种体现。而且,现代汉族穿用坎肩的习俗,很有可能就是元代蒙古族在中原统治时期所留下的服饰遗风。所以,坎肩既是蒙古族游牧军事文化的载体,又可能是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所以坎肩也是现代民族服饰设计中一种可资运用的服饰文化资源。

4.腰带。腰带是游牧民族文化的典型标志。由于腰带可以对骑马的人发挥固定腰部的作用,通过收束宽大的袍服以便增加骑乘的稳定性,所以从匈奴到蒙古,漠北草原上的各主要游牧民族都要扎束腰带。为了美观起见,人们也开始在腰带上描绘各种图案,塑造各种造型,因此腰带也具有了佩饰的功能。对于蒙古族男性来说,腰带又是携挂蒙古刀的服饰部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腰带又是能够彰显男子汉气概的一种佩饰。由此可见,腰带既体现了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对于服饰的适用要求,又从心理层面折射出了蒙古族男性的特定佩饰需要。因此,腰带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维度,反映出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特点,也应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加以有机的应用。

5.靴子。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集中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传统的蒙古靴分为三种形制,分别是靴尖上卷、靴尖半卷以及平头靴。靴尖上卷的靴子适合在沙漠戈壁地带行走时穿用,可以减少沙子流进靴内的概率;靴尖半卷的靴子适合在干旱的草原上行走,起到一定的防尘作用;而平头靴适合在湿润的草原环境中行走,方便踢开湿润的草丛。所以,蒙古靴集中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与游牧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形制之外,蒙古族传统服饰所惯用的色彩,也是重要的服饰文化资源。在传统的蒙古族服饰中,体现了多元化的色彩爱好。蒙古族服饰对于特定颜色的崇尚,往往与早期的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同草原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蒙古族传统服饰所用的颜色,是蒙古族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它们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维度,反映出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基因”。

蒙古族服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工艺形式。除基本的缝纫工艺之外,镶边、扣袢儿与绣花儿,也是最能彰显蒙古族服饰文化特色的工艺手段。

蒙古族服饰作为一种二维服饰往往显得非常宽松肥大。若仅采用单色的话,看上去就容易产生呆板之感。采用镶边之后,就为蒙古族服饰带来了灵动的视觉效果。所以,镶边是蒙古族人民追求“繁简相称”美感之审美文化心理的体现。镶边工艺能从“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这个维度彰显蒙古族服饰的审美文化特征。

除了镶边之外,刺绣也是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一项重要工艺手段。蒙古刺绣可以说是无物不可绣,但也拥有一些特色化的刺绣图案。比如盘肠(盘长)纹,就是一种在佛教文化影响之下诞生并得到广泛运用的蒙古刺绣图案。像这样的刺绣纹样,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及审美心理的载体,从“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这个维度彰显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审美心理特征。

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形制、色彩、工艺等服饰文化资源,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心理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彰显了蒙古族的审美品格与文化心理特征。而且,这些服饰文化资源在现代民族服装设计中也都可以得到灵活、恰切地运用,并藉此展现蒙古民族服饰与时俱进的设计特点。

对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最佳的办法就是将传统服饰的设计思想和主干元素继承下来,取精用弘,运用到蒙古族传统服饰的改良设计中去,力求设计出有机融合当代服饰审美观念与蒙古族传统服饰审美理想,承载蒙古族传统服饰“活的灵魂”的服饰精品。惟其如此,蒙古族传统服饰才能够以创新的姿态,在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下去,从而让传统服饰永远“活”在蒙古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而不至于仅仅作为展品而跻身于博物馆内。

受全球化所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影响,青年一代蒙古人的服饰审美观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数青年人对传统蒙古族服饰采取漠视态度。所以,当前保护、传承蒙古族服饰的当务之急在于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向青年一代蒙古人宣传保护传统民族服饰的重大意义,提升青年一代蒙古人的民族服饰保护意识。只有我们拿出融汇现代服饰元素与传统服饰元素的蒙古族改良服饰精品,才能凭借两种服饰元素相得益彰的效果,向青年一代蒙古人展现蒙古族传统服饰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强劲生命力,从而让他们意识到:传统蒙古族服饰在经过改良、发展后可以做得如此美轮美奂。在有机融入现代服饰元素后,传统蒙古族服饰完全可以不落后于时代审美观,反而会绽放出独具个性的服饰风采。这样一来,不仅青年一代蒙古人会折服于传统民族服饰的魅力,而且会主动地加入传承传统民族服饰制作工艺乃至宣介推广传统民族服饰的行列,甚至会立志投身于传统民族服饰的改良、发展事业。

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雄厚的教育资源,来推进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保护事业。内蒙古自治区的高等院校中,有的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有的尚未开设,但都可以成为我们推广、传承、改良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重要阵地。对于开设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来说,可依托自身的服饰教学资源,组织师生分头奔赴内蒙古自治区的众多盟、旗,展开对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征集、调研工作,以此来让师生深入地领会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审美特点和文化精髓,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对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改良设计与发展、传播等工作。进而以优秀的传统服饰改良作品来彰显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审美魅力,为蒙古族传统服饰在当前文化环境中的推广与传播提供适宜的基础条件。对于未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来说,则可开设有关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公共选修课,选择优秀的蒙古族传统服饰改良设计作品来向学生讲授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审美风格,以期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审美魅力,从而为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便利的条件、营造适宜的文化环境。

从本文以上论述可见,只要我们在吃透蒙古族传统服饰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取精用弘,将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三维服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设计出深受蒙古族群众喜爱的传统女性改良服饰。就一定能够沉着稳健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草原文化生态环境巨变,并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将蒙古族传统服饰审美的“活”的灵魂注入到蒙古族传统女性改良服饰当中,赋予其强劲的文化生命力。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服饰文化蒙古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蒙古靴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雲使》在蒙古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蒙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