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

2018-01-29付瑶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意识核心技能

付瑶

1.前言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发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就是在体育课堂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这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那么,体育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耿培新,在题为《学校体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与作用》的主题报告中进行了深入具体的阐述。他表示,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集中反映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它主要由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构成,且三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在关联、相互影响、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提升,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整体发生作用。也就是指学生在学校范围内,通过有组织的体育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与锻炼 等方式获得与建构一系列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体育技能的动态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终身体育健康发展意识与能力以及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勇敢拼搏、团结合作、乐观自信等体育精神与人格特征。

3.如何在体育课堂在中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3.1 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专业知识、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安全知识等。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初步了解体育的相关知识,体会到体育的魅力。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去安排体育锻炼,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体育赛事的鉴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通过让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讲解相关体育知识,让学生对体育建立一个基本正确的概念模式。

3.2 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从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去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并对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另外要想拥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就要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教导学生去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同时了解自身的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确立适合自身锻炼的项目,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3.3 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行为,它既包括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有计划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具有良好的个人锻炼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运动与健康的习惯,养成积极的体育行为方式。

3.4在体育课堂上注重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

体质是人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水平就是人体素质提高的标志。现如今,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注意监测学生的体质水平,让课堂上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让学生们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体质水平。让学生在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在此身体状态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运动锻炼能力,使自己具备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增强自身体质。

3.5 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学生应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专多能的体育技能,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学会并掌握一门专业的体育技能,与此同时,还可以辅修一门以上的其他运动技术,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学生能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自身锻炼的能力,并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而且在广泛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技能有所了解,并熟练掌握1-2项符合自己实际的实用型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

3.6 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具备良好的体育品德在体育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拥有超高的运动技能而体育品德败坏,也是被社会所唾弃的。因此为突出良好体育品德铸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学习和遵守各项体育运动的规则以及服从裁判等。学生懂得的体育知识越多,那么其体育意识就越强烈,运动技能就有可能越高,对良好体育品德的意识追求就会越高。

3.7 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

体育个性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具有自己个人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总的体现。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体育个性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善于识别学生的不同体育个性;尊重、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不同体育个性;讲究方式和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4.结论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意识,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身体强健,然后着眼于让学生学习知识、包括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各种体育项目对锻炼身体的作用、体育卫生常识等一系列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习提高体育的技术、技能,让其可终身依靠这些项目强身健体,从而最终通过体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意识核心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技能up up!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意识不会死
拼技能,享丰收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