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毽球与藤球的对比研究析论毽球的发展

2018-01-29郝乐高晶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毽球竞技运动

郝乐 高晶

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毽球运动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包括花毽运动和网毽运动,是一项既古老又新兴的运动项目,并且综合了体能、技能、心能及智能的隔网对抗性项目,对发展和培养人们的判断、反应、快速移动能力及灵活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毽球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中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毽球队相继出访日本、德国等地。增进互相之间的友谊与提高竞技水平,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也使毽球运动欢迎世界各地的毽球运动爱好者来到中国学习,同时也走出去同国外的优秀运动队交流,更为广泛的接触到大量国外的毽球运动特点可以在中间取长补短。所以更好的发展毽球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藤球运动源于15世纪的苏丹国统治下的马六甲一带地区。当时人们在劳作之余,围成一圈,用头顶球、用脚踢球,使之不落地,这就是现代藤球的前身。 现代藤球的产生仅有40多年的历史。是以藤球运动中网的使用为标志的。它继承了传统藤球文化并根据时代特征做出了符合现在社会需要的改进,其精彩的比赛比赛场面深深的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爱好者的眼球。藤球运动没有粗野行为,运动员动作舒展优美,很有观赏价值。同时,踢藤球可以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锻炼,可以培养人们的反应能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增进健康。

虽然藤球的历史文化不如毽球那么深厚,但是就近些年藤球的发展无论从赛事程度以及推广模式上都要优于毽球。毽球与藤球在技术、赛制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度,毽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藤球是东南亚传统体育,这两项运动有着太多的渊源和共性,值得我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藤球经过近四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其技术、训练、比赛组织以及推广上都已相对完善。面对藤球的发展毽球的发展相对有些缓慢,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从藤球与毽球的对比来分析探讨毽球的发展道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毽球运动和藤球运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 中国知网、图书馆资料室、Inter 网等方法收集大量毽球运动和藤球运动的相关资料。

2.2.2 对比分析法

结合毽球运动和藤球运动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近年的发展、技术体系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从全面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毽球运动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吸收藤球运动的先进的技术、推广模式,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并找到针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为毽球运动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利参考和借鉴。

2.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相关资料、对比研究,运用所学毽球运动知识归纳出促进毽球运动向“更高、 更快、更强”发展的有效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文化起源与发展

3.1.1 毽球的文化起源与发展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毽球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中开始走向世界。1999年,由中国、越南、德国、匈牙利、老挝、中国台北、香港发起成立了世界毽球联合会。从此,毽球在世界许多地方受到了更多人民的喜爱。德国毽球协会主席皮特为该项目在德国的开展作出了贡献。荷兰华人体育运动协会主席杨华根为了更好地推广毽球运动,从大学生中选拔了有一定基础的选手,专门从中国聘请了教练进行训练。毽球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可以预见,中国传统体育宝库的遗产——毽球,将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世界体育大家庭中,将为丰富体育宝库作出贡献。

3.1.2 藤球的文化起源与发展

藤球运动源于15世纪的苏丹国统治下的马六甲一带地区,由马来西亚的“sepak raga”运动发展而来。现代藤球的产生仅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藤球运动中网的使用为标志的。泰国前教育部长科·乔哈利对推广藤球运动作出了一定贡献,被认为是“现代藤球运动之父”。乔·哈利经过努力,使藤球于1965年被正式列为两年一度的东南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开始在东南亚国家中流行起来。1982年藤球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亚运会,并被列入1990年北京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藤球运动发展较为缓慢。1987年底,亚洲藤协率队来华访问表演,精彩的表演赛令众多中国观众大饱眼福。这次访问对我国的藤球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此中国也开始这方面的练习,并开始介绍并推广这项健体强身的竞技运动。

3.2 技术体系特征比较

中式流派在队员选择上,着重身高优势,特别对于主攻手的身高要求最高,常常由 190cm以上的队员担任。在技战术特点上,进攻主要使用踩球和倒勾球技术,主攻手和副攻手分别具备踩球或者倒勾技能,以主攻进攻为主,出现机会或主攻进攻受到阻碍时,副攻才进攻,副攻运动员在战术安排上担任二传的角色,作用相当重要,一传基本上不进攻;防守主要利用身高优势,往往采用双人防守的“二一”阵型。因此,充分利用身高优势,强调一传成功率,突出二传作用是中式流派的明显特征。

越式流派以越南队为首,老挝、泰国及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亦属于此流派。越式流派在队员选择上,主要选择具有藤球基础的运动员,由于东南亚各国的运动员身材偏瘦小,所以基本上看不到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在技战术特点上,主要以类似藤球动作翻腾或翻转凌空击球为进攻手段,极少采用踩球和倒钩进攻,强调主攻手自传自攻,二传手的作用不明显,队员技术全面,3 名队员均能自传自攻,进攻以主攻手为主,其他两名队员亦参与进攻,无明显分工,仿佛 3 名单打选手同时上场打团体比赛;防守则主要利用队员出色的个人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进行区域防守,多采用“一二”防守阵型,充分发挥越南队扎实的个人技术,所以,经常在实战中看到越南队多次出现防守反击,且成功率较高。因此,充分利用基本功扎实、技术全面优势,强调自传自攻、多点进攻、立体防守是越式流派的明显特征。

相比而言,目前,亚洲甚至世界毽球各类别比赛的竞赛组织工作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国际惯例,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毽球运动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和普及。一项体育运动必须满足 4 个要素才能快速发展,那就是普适性、竞技性、强身健体性与体育的教育教化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普适性,要求体育运动一定面向大众,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而目前毽球运动的“门槛”太高、群体比赛缺乏观赏性、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是一个普遍问题。因此,毽球的发展应该走两条路,一个是水平高的专业竞技路线,一个是大众化项目路线。同时,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教育体制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应把发展毽球工作的重点从企业转移到学校和农村,从单一的竞技毽球转移到竞技毽球与群体毽球并重,即坚持竞技毽球与群体毽球并举,坚持竞技毽球与传统花毽并举。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毽球运动和藤球运动是两种不同文化底蕴造就的,藤球在赛事与体系上要优于毽球,但是毽球所依附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明显比东南亚文化悠远;东南亚国家对藤球运动的发展十分重视,在推广上藤球受关注程度优于毽球,藤球已被列入亚运会正式项目;藤球运动的技术训练体系的完备性要胜于毽球运动,例如“越式“踢法。

4.2 建议

4.2.1 构建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体系内容;

建设具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民族体育特点的体系内容:包括公园广场的推广,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大众更的参与进来;进一步加强毽球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一个项目发展的先决条件,理论研究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运动项目的未来走向;加强青少年人才储备毽球运动员必须从小抓起在运动员选材方面加大力度,完善青少年散打培训体制;进行科学的训练和监控加强教练员科学化训练的业务水平,完善从训练到比赛的全方位实时监控能力,使传统技法得以渗透把毽球训练和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因为只有重视民族性才能走向世界。

4.2.2 建立合理的训练体系

创新技战术及训练方法,借鉴类似运动改进技战术与训练方法。注重攻守平衡,使比赛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提高比赛的观赏性与流畅性。对击球点及击球方式加以研究,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4.2.3 三管齐下发展毽球运动

将毽球发展方向定性为竞技毽球、商业毽球、业余毽球,并制定相对应的竞赛规则和发展模式,多举办一些如“球王争霸赛”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民间毽球比赛,提高竞技毽球的比赛水平使专业运动员有更多的比赛可以参加,商业比赛侧重于商业推广和传播加大出场选手的出场费和酬金 ,大众体育归依于学校和民间,在大众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三管齐下使毽球运动更为普及。

4.2.4 完善毽球运动的市场化、商业化,运用多种手段传播毽球运动

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引领毽球运动的发展,开发毽球周边的商业化平台,吸收藤球竞技体育运动市场化的先进方式,才能更好的推进毽球运动传播与发展,促进毽球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毽球的市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吸引商业资本创办具有民族风格的服装、器材等方面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企业,整合毽球表演行业使其在规模和质量上有大的提高,大力扶持民间资本进入毽球运动,提高毽球运动市场价值;健全国内毽球运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毽球明星创办毽球影视剧。

猜你喜欢

毽球竞技运动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中的推广研究
竞技精神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不正经运动范
越南毽球运动发展史回顾述评
花与竞技少女
毽球运动的推广模式研究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